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教育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st4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体性教育是当今创新教育的热点之一。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教学,必须强化“主体性原则”,创新是主体生命潜能的一种极致闪光,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试想一个没有主体意识,不能发挥主体潜能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有所创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性=主体性,一切教学的终极关怀,便是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获得与张扬。因此笔者认为教学要注重“心灵自由”的营造。
  
  一、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培养创新情感
  
  创新人才需要丰富的创新情感,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创新情感也是一种特殊的创新潜能,是创新的内在动力源。
  1.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标新立异,它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或张扬,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因此,我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对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同学,采取宽容、谅解的态度,允许他们再“想一想”,即使是重复他人的答案,也给予肯定,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2.要尊重学生的任何“发现”。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哪怕是看起来幼稚可笑的问题,尤其是鼓励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创新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科学地提出问题是创新成功的一半,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会科学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显得更为重要。
  3.创新是一种挑战,是一种超越。我尊重与鼓励学生的挑战性,使学生敢于向经典挑战,向传统定论挑战,向任何标准答案挑战,面对学生的挑战,从不用截然的对与错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学生勇于在挑战中学会科学地假说,合理地否定。
  4.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开设旨在鼓励创新的表彰系列,使学生在创新活动的优异成绩中得到积极的评价与肯定,从而确定一种导向,激励所有学生从传统意义上的品学兼优目标趋向创新争优的目标。当学生回答问题朗读背诵、板演习题、课堂练习取得成功时,我都能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课上的几句简短的赞扬话,几阵鼓励的掌声都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新的动力。
  因此,必须建立语文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这个评价标准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从是否充分发挥、调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从是否有助于学生语文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为核心,只有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标准,才有助于传统语文教学的积弊的消除,课堂语文创新教学才能真正建立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
  
  二、对学生进行创新成功的心理教育
  
  1.要使学生有一种追求成功的心理,从中享受成功的喜悦。通过对成功目标的确立,成功的自我评价,培养对创新的情感,这是创新的内在动力,或称创新的情感动力,有了这样的动力,才能对创新活动充满激情,充满自信,才能使创新真正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之上。
  2.要教育学生有一种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创新不仅表现为对各种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驾驭,更重要的还表现对自身内在情绪的调适和控制,因此我平时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就会防止可能产生的困惑、焦虑,尤其是过于紧张的情绪,也会有效地预防心理障碍,使之具有良好的、合理的、理智的创新行为。
  3.要教育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只有具备经得起失败的勇气和耐挫的品质,这样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之后才能走向成功,这是创新的成功要素,只有面对失败。百折不回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创新成功者。
  语文教材中许多主要作家面对挫折都能表现出正确的态度,他们知难而上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决心,是对学生进行耐挫教育的好素材。例如冰心散文《小桔灯》中的“小姑娘”,虽年仅八九岁,在父亲被国民党抓走,母亲被打得吐血,全家生活重担落在他孱弱的身上的情况下,仍充满着“镇定、勇敢”,洋溢着“乐观”精神。教学中,我让学生不止停留在对“小姑娘”性格的简单理解上,而是组织学生讨论:“小姑娘”为什么能如此乐观地对待生活?如果你遭遇到“小姑娘”的处境会如何?可让学生在思辩争鸣中培养知难而进的意志品质,体会面临困难不害怕、不回避,依靠自己的力量,勇敢地迎接困难的积极心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适时树立勇于战胜挫折的榜样,学生通过比较、内省等形式,会产生敬慕、羞愧等心理活动,进而产生目标情感和行为上的追求,引发自我教育。
  这样,学生在创新中获得的成功喜悦,尊重与鼓励,有效地转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或者说形成创新成功心理,这是创新激励机制的一种内化,即把外部的尊重与鼓励转化为内在的创新成功目标与自我激励。只有善于发现学生转变的最佳时机,才能把握学生和充分发掘学生创造的潜力,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他们自觉地进行探索,才能争取新的进步,因此,我们必须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形成创新的成功心理教育。
  教师要真正做到把学生摆到主体的位置上,充分发扬民主平等的教风,不断激发和加强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情感。而学生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师生之间、教学之间就能产生和谐的“共振”效应,教学不断进取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起点,以师生关系为基础,以爱为桥梁,以尊重与鼓励为方法,以成功为原则,以创新为目的”的新观念,并体现创新性学习为主要特征,从而使“主体创新性”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陈雪花,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其他文献
一、问题缘起——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缺失  2010年9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将矛头对准了小学语文教材。早在2009年年初,以郭初阳等三位教师为主的研究团队便拟写了一份20万余字的课题报告,《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刊发了其大部分内容。此后,课题组还将该报告的全文发布到网上。2009年8月和9月,一些国内媒体刊发了对这项研究的报道和评论,一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英国
一、阅读文本   (一)“1 N”篇目   我们群文教学研究小组这次的研训主题是“基于单元目标的‘1 N’群文阅读课堂策略”。正值笔者任教九年级,苦于摸索古代白话小说的教学方法,单篇不容易教,群文更是有挑战,那就试一试,笔者选择的“1”就是九上第六单元《范进中举》。   课内选文“1”:《范进中举》,作者吴敬梓,选自统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选文“N”:   确定了“1
一、激趣、导入(内容略)  二、思考、朗读  师:为什么登上京口的北固亭就有怀?“怀”字怎样理解?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认真思考,然后举手回答。  (学生看书思考。举手)  生:因为京口(现在的江苏镇江)是三国时期吴国的都城。作者登上北固亭自然就想到了孙权。“怀”是怀想、感怀的意思。  师:说得很好。为什么要想到孙权?诗人的感怀有何用意?诗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先朗
新的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300万字;近年来的高考试题都加大了阅读量,增加了阅读能力的考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务之急。《语文读本》正是精读教材之余的必要的补充和延伸,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个性,并从语言的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的最好的课外教材。但是,因为《语文读本》没有固定教参,再加上高中语文课时有限,所以它往往被束之高阁,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那么如何发挥《语文读本》
教学时间:2009年4月17日  教学地点:广西南宁二中    师:同学们,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我们今天学习李白的《行路难》。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背景材料。   (屏显1)  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受命入长安,但并没有得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这首《行路难》可能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的时候。它表达了李白失意而又憧憬美好未来的心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内容,细读文本是第一步。小学生刚刚接触语文知识,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小学生明确细读文本的内涵和价值,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够掌握文本阅读的方法,感受到文本内容的美和意蕴,从而体验到文本的“字面意”和“字外意”,潜移默化中提升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实现学生语文素养
“胖子、胡八一、黑驴蹄子、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提起考古,随着《盗墓笔记》和《鬼吹灯》火起来的词汇大概最先浮现在大众脑海里。而对考古稍微有些了解的人则会想到“洛阳铲、棺椁、墓室、耳室、墓道、陪葬坑……”这类字眼,但依然与盗墓脱不开关系。甚至在西安兵马俑景区,我听导游说:“考古盗墓不分家,考古就说合法盗墓……”《盗墓笔记》中刻画的大型墓葬的盗掘与探险令不少读者心驰神往,这本书确实给了我们很多关于
与人教版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对《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简略地分析之后,总结“总观全文,作者层层推理,得出结论,让人信服”,但作者是如何“层层推理”,如何“得出结论”,怎样“令人信服”的?《教师教学用书》并未有“令人信服”的分析。看来清晰地把握此文思路并不是那么容易。  为什么作者的思路难以把握?作者的这种“层层推理”的方法是否可以探求到?又有什么样的途径可以让学生探究到“作者层层推理”的思
语文教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贯彻和落实情况怎样,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教师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和教学水平的高下。结合教学实际,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重要性展开探讨,并对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进行初步尝试。   一、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中,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语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徜徉在语文的天空中,尽情享受美,本应该是语文学习的既定目标,可如今的语文课堂为了应试普遍存在考什么就教什么,剥夺了学生学习的幸福感。“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那么如何做到“退耕还农”呢?我认为应该捡拾起“美的碎片”,形成美的场力。  一、间关莺语花底滑——感受语文的音乐美  无论是古代诗歌、散文,还是现代诗歌、散文,每个汉字都承载着万种风情。我们要带领学生通过诵读文字来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