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文本传情达意的载体。叶澜老师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文本是一串沉睡的语言符號,只有通过倾注情感的语文教学,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深情徜徉于语言之中,学生情文本情水乳交融。
一 “情”,值得倾注
语文课堂少了情就不能称其为语文课堂。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情感,这是走进文本的第一步。只有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才能让优美的语言带着学生在美好的世界里徜徉,让文本的神韵化作涓涓细流润进学生的心田。如教学《小露珠》一课,讲到小动物们向小露珠问好这部分,我动情地说:“小朋友们,小露珠这么漂亮,小动物们可喜欢它了。一边读一边想象一下,我若是一个小动物,怎样去向小露珠问好呢?”在老师情感的指引下,孩子们一个个进入角色,摇头晃脑地练习起来。“现在老师就是这颗美丽的小露珠,你们怎么向我问好呢?”接着我走到学生中间:“你早呀,可爱的小青蛙!”“早哇,美丽的蝴蝶妹妹!”“你早呀,人见人爱的小蟋蟀!”孩子们可激动了,都来向我问早安。他们那么的用心用情,仿佛自己就是那童话世界里的一员。在这与学生入情入境的问好中,学生快乐地走进文本,体味到文本世界中的乐趣。在语文课堂中,问情为何物?它是品味语言,感受形象美,领悟意境美的催化剂。
二 “读”,还原本味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是语文课堂的首要任务,也是主要工作。当今的很多课堂迷失在对新课程的曲解之中,只注意了追求热闹、新颖,读书似乎已悄然退出舞台,没了自己的一席之地。随之而来的琴棋书画,天文地理挤进了语文课堂,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了很大的活力,美其名曰“学科融合”。只是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失度”“失控”的现象:课堂活是活了,但显得“飘”了、“虚”了;课堂开放了,却有些“杂”了、“泛”了……我们自己要清楚语文课的本味是读书,不能喧宾夺主,把原本语文的东西丢了。如《第八次》一课,第三自然段写的是蜘蛛怎样结网的,我着重引导学生从“重新、再次、又、结了断,断了结、一连结了七次,都没有结成,并不灰心,照样从头干起,终于”等语句中体会蜘蛛坚持不懈的精神,体会“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读”是语文的生命所在,是走进文本的桥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带动学生反复对课文进行,涵咏品读使学生读出感情,读出味道,将自己溶于作品,感悟人物的情感,感悟生活的波澜。
三 “悟”,何须等待
悟与读是联系在一起的,有读必须做到有悟,读是悟的基础,悟是读的归属。悟情、悟理、悟精神,它是文本神韵的精髓所在。如《黄鹤楼送别》中浓浓的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在哪里?在人物的语言动作之中还有多处的景色描写之中,诗人借景抒情,借赏景藏别情,触景吟诗,寄托无限的思念之情。此时的景色都染上了色彩。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再现诗人眼前的景色,感受当时的送别情景,走进诗人的内心,去琢磨那份依依惜别之情。“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镜头。”“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流露出诗人愈来愈浓的不舍。还是那一处景色,我们读出诗人目送着故人远去,越来越远,直到消失在天边,这一江滚滚东去的江水带走了诗人无尽的思念。悟是在文本丰富的情感世界里遨游的过程,是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文本的人文意蕴的过程,是感受作者脉搏的过程。
四 “创”,迫在眉睫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课堂中,我们要把读与悟彻彻底底地还给学生,尊重孩子们的个性,让阅读的枝头绽放五彩斑斓的花蕊。传统的阅读教学,总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思维只能在老师画的圈子里徘徊,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文本的解释权全归教师一人所有,学生的“创”字无从谈起。“创”确实迫在眉睫。如教学《珍珠鸟》一课,学习第一部分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后请他们说一说读懂了什么。这是我对学生初读文本提的任务,让他们有的放矢,但又游刃有余。学生们有的通过“笼子里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而又温暖的巢。”读出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有的读出了作者想问题很周到,不仅为珍珠鸟一个舒适又温暖的巢,还把笼子挂在窗前,让珍珠鸟能晒晒太阳,又把吊兰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给了它安全感;有的从“真好”中体会到作者得到珍珠鸟的喜悦心情;有的领会到“我把它挂在窗前。”这里的它指的是鸟笼……开放的问题、自由地读书使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学生思维的闸门洞开,为“创”开辟了一方沃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要创设一个开放而又有活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的情有所依,能读书,能感悟,能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亲密交谈,与主人公零距离,让文本再也不是一个古老的神话。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大公镇古贲小学)
责任编辑:王凌燕
一 “情”,值得倾注
语文课堂少了情就不能称其为语文课堂。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情感,这是走进文本的第一步。只有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才能让优美的语言带着学生在美好的世界里徜徉,让文本的神韵化作涓涓细流润进学生的心田。如教学《小露珠》一课,讲到小动物们向小露珠问好这部分,我动情地说:“小朋友们,小露珠这么漂亮,小动物们可喜欢它了。一边读一边想象一下,我若是一个小动物,怎样去向小露珠问好呢?”在老师情感的指引下,孩子们一个个进入角色,摇头晃脑地练习起来。“现在老师就是这颗美丽的小露珠,你们怎么向我问好呢?”接着我走到学生中间:“你早呀,可爱的小青蛙!”“早哇,美丽的蝴蝶妹妹!”“你早呀,人见人爱的小蟋蟀!”孩子们可激动了,都来向我问早安。他们那么的用心用情,仿佛自己就是那童话世界里的一员。在这与学生入情入境的问好中,学生快乐地走进文本,体味到文本世界中的乐趣。在语文课堂中,问情为何物?它是品味语言,感受形象美,领悟意境美的催化剂。
二 “读”,还原本味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是语文课堂的首要任务,也是主要工作。当今的很多课堂迷失在对新课程的曲解之中,只注意了追求热闹、新颖,读书似乎已悄然退出舞台,没了自己的一席之地。随之而来的琴棋书画,天文地理挤进了语文课堂,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了很大的活力,美其名曰“学科融合”。只是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失度”“失控”的现象:课堂活是活了,但显得“飘”了、“虚”了;课堂开放了,却有些“杂”了、“泛”了……我们自己要清楚语文课的本味是读书,不能喧宾夺主,把原本语文的东西丢了。如《第八次》一课,第三自然段写的是蜘蛛怎样结网的,我着重引导学生从“重新、再次、又、结了断,断了结、一连结了七次,都没有结成,并不灰心,照样从头干起,终于”等语句中体会蜘蛛坚持不懈的精神,体会“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读”是语文的生命所在,是走进文本的桥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带动学生反复对课文进行,涵咏品读使学生读出感情,读出味道,将自己溶于作品,感悟人物的情感,感悟生活的波澜。
三 “悟”,何须等待
悟与读是联系在一起的,有读必须做到有悟,读是悟的基础,悟是读的归属。悟情、悟理、悟精神,它是文本神韵的精髓所在。如《黄鹤楼送别》中浓浓的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在哪里?在人物的语言动作之中还有多处的景色描写之中,诗人借景抒情,借赏景藏别情,触景吟诗,寄托无限的思念之情。此时的景色都染上了色彩。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再现诗人眼前的景色,感受当时的送别情景,走进诗人的内心,去琢磨那份依依惜别之情。“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镜头。”“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流露出诗人愈来愈浓的不舍。还是那一处景色,我们读出诗人目送着故人远去,越来越远,直到消失在天边,这一江滚滚东去的江水带走了诗人无尽的思念。悟是在文本丰富的情感世界里遨游的过程,是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文本的人文意蕴的过程,是感受作者脉搏的过程。
四 “创”,迫在眉睫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课堂中,我们要把读与悟彻彻底底地还给学生,尊重孩子们的个性,让阅读的枝头绽放五彩斑斓的花蕊。传统的阅读教学,总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思维只能在老师画的圈子里徘徊,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文本的解释权全归教师一人所有,学生的“创”字无从谈起。“创”确实迫在眉睫。如教学《珍珠鸟》一课,学习第一部分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后请他们说一说读懂了什么。这是我对学生初读文本提的任务,让他们有的放矢,但又游刃有余。学生们有的通过“笼子里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而又温暖的巢。”读出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有的读出了作者想问题很周到,不仅为珍珠鸟一个舒适又温暖的巢,还把笼子挂在窗前,让珍珠鸟能晒晒太阳,又把吊兰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给了它安全感;有的从“真好”中体会到作者得到珍珠鸟的喜悦心情;有的领会到“我把它挂在窗前。”这里的它指的是鸟笼……开放的问题、自由地读书使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学生思维的闸门洞开,为“创”开辟了一方沃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要创设一个开放而又有活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的情有所依,能读书,能感悟,能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亲密交谈,与主人公零距离,让文本再也不是一个古老的神话。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大公镇古贲小学)
责任编辑: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