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韩愈纵横捭阖的诸多散文名篇中,《进学解》显得深沉委婉、别致动人。写这篇文章时,韩愈刚被贬为国子博士,一个朝廷大员忽然做起了教书匠,感慨良多,由此便有了一篇滿把辛酸泪的戏谑之作。
一、似贬实褒,戏谑之中有伤痛
《进学解》开篇,国子先生训诫学生要勤勉努力,刻苦读书,先生话音刚落,学生中就有人笑着进行反驳,笑是全文着意使用的一笔。这个笑,是师生感情融洽的标志,是学生对老师遭遇的一种同情和善意的嘲笑。正因为这笑,学生的话才变得真诚可爱,无所忌惮。更重要的是这个笑给全文营造了一种轻松诙谐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人的失落惆怅、痛苦茫然也就变得格外的深沉委婉和动人心弦。
而学生对老师的反驳则着重运用了对比和铺陈的手法。学生于对比之中指出老师虽皓首穷经,却仕途蹭蹬,让人物一下子处于了矛盾的中心,不想答却又不得不答。铺陈更是作者别具匠心的一笔,不仅仅加强了对比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在看似贬损的同时,实则是作者一次着力的褒扬和痛苦的宣泄。无论是对研究学问方法的总结,对古代典籍的阐释,还是对自我为文风格的评述,都是作者对半生心血的总结。短短数十字,极尽铺陈之能事,喷薄而出,咆哮而下,可以想见,作者在写这段文字时,内心是怎样的汹涌澎湃、郁闷难当。
二、似比实叹,淡然之中现隐痛
如果说学生的问语如长江大川喷薄而出,不可遏止,那么先生的答语则如涓涓细流,细远绵长。在先生的答语里有两次举例。一次是以木材药品为喻,说木材药品各有用处,能各尽其用,是木匠医师的本领,由此类推人也各有用处,能各尽其用是宰相的高明。显然这是作者一次深沉的自贬,我韩愈之所以屡遭贬谪恐怕就是因为我的才能不行吧,不应该处于现在应处的位置。然而透过上面这段自我贬损的话,我们似乎又可以看到作者隐隐的哀叹。固然是我的才能不行,但即便行又能怎样呢?我能不能被任用,是那些木匠医师宰相们说了算,我算什么呢?这是一段牢骚之语,又是一段哀痛之语,在那个污浊的时代,小人物说了是不算的。第二次是作者列举了荀子、孟子遭遇坎坷的例子,这是紧承上文而来,是作者的一次自我安慰:圣人尚且如此不得意,更何况我这个凡夫俗子呢!这里的极力贬损与上文的搞到鸳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其实反过来想一想,这何尝不是作者又一种形式的反思和自省呢?为道而活还是为仕途而活,作者在进行痛苦的抉择。为道而活,就意味着得贫困沦落,潦倒不堪;为仕途而活就意味着得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主张。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经过喷薄宣泄后,作者的痛苦变得更加深广绵长。
三、似答非答,退避之中含矛盾
师生互答是此文的一个重要特色。如果我们把师生互答的内容综合起来看,就会发现,其实先生并没有真正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问的问题是老师如此优秀杰出,怎会仕途如此不顺呢?先生的回答则是我就这种能力,就应该处于这样的位置。这固然是作者的牢骚之语,但为什么不正面回答学生的问题呢?是不想回答无力回答还是有意为之?其实这是作者因为直言敢谏在仕途上遭受的第二次打击,此时作者心中矛盾重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让他辗转难眠。是明哲保身退避谦让还是尊儒卫道穷困潦倒,是两者只得其一,还是希望两者兼而有之,从问而不答可以看出作者此时是茫然的。何去何从,他的内心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只是在痛苦中彷徨着。所以这次回答可能是不想之答或无奈之答,但如果这次回答是有意为之,那么就更见匠心了。作者是一个文人,无所凭依,仕途不顺,屡遭贬谪,无奈之下,写文章也许是他此时能想到的宣泄情感和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因此这篇矛盾之文,试图通过问而不答、谦退礼让来让当权者体会理解他的与众不同的言行举止,所以在有些资料里,认为这是一篇干谒之作,而事实上,作者也正是凭借这篇文章被认为有史才而得以重新提拔。
其实无论哪种情况,这种似答非答谦和退让正是作者百般无奈之下的辛酸之言,是作者对人生一次痛苦的抉择,更是作者生命中一次严肃认真却又痛苦非凡的探索。
外含诙谐之气,内蕴忧闷之情。多年之后,当重读此文,我们是否还会有一种异样的感受呢?
一、似贬实褒,戏谑之中有伤痛
《进学解》开篇,国子先生训诫学生要勤勉努力,刻苦读书,先生话音刚落,学生中就有人笑着进行反驳,笑是全文着意使用的一笔。这个笑,是师生感情融洽的标志,是学生对老师遭遇的一种同情和善意的嘲笑。正因为这笑,学生的话才变得真诚可爱,无所忌惮。更重要的是这个笑给全文营造了一种轻松诙谐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人的失落惆怅、痛苦茫然也就变得格外的深沉委婉和动人心弦。
而学生对老师的反驳则着重运用了对比和铺陈的手法。学生于对比之中指出老师虽皓首穷经,却仕途蹭蹬,让人物一下子处于了矛盾的中心,不想答却又不得不答。铺陈更是作者别具匠心的一笔,不仅仅加强了对比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在看似贬损的同时,实则是作者一次着力的褒扬和痛苦的宣泄。无论是对研究学问方法的总结,对古代典籍的阐释,还是对自我为文风格的评述,都是作者对半生心血的总结。短短数十字,极尽铺陈之能事,喷薄而出,咆哮而下,可以想见,作者在写这段文字时,内心是怎样的汹涌澎湃、郁闷难当。
二、似比实叹,淡然之中现隐痛
如果说学生的问语如长江大川喷薄而出,不可遏止,那么先生的答语则如涓涓细流,细远绵长。在先生的答语里有两次举例。一次是以木材药品为喻,说木材药品各有用处,能各尽其用,是木匠医师的本领,由此类推人也各有用处,能各尽其用是宰相的高明。显然这是作者一次深沉的自贬,我韩愈之所以屡遭贬谪恐怕就是因为我的才能不行吧,不应该处于现在应处的位置。然而透过上面这段自我贬损的话,我们似乎又可以看到作者隐隐的哀叹。固然是我的才能不行,但即便行又能怎样呢?我能不能被任用,是那些木匠医师宰相们说了算,我算什么呢?这是一段牢骚之语,又是一段哀痛之语,在那个污浊的时代,小人物说了是不算的。第二次是作者列举了荀子、孟子遭遇坎坷的例子,这是紧承上文而来,是作者的一次自我安慰:圣人尚且如此不得意,更何况我这个凡夫俗子呢!这里的极力贬损与上文的搞到鸳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其实反过来想一想,这何尝不是作者又一种形式的反思和自省呢?为道而活还是为仕途而活,作者在进行痛苦的抉择。为道而活,就意味着得贫困沦落,潦倒不堪;为仕途而活就意味着得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主张。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经过喷薄宣泄后,作者的痛苦变得更加深广绵长。
三、似答非答,退避之中含矛盾
师生互答是此文的一个重要特色。如果我们把师生互答的内容综合起来看,就会发现,其实先生并没有真正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问的问题是老师如此优秀杰出,怎会仕途如此不顺呢?先生的回答则是我就这种能力,就应该处于这样的位置。这固然是作者的牢骚之语,但为什么不正面回答学生的问题呢?是不想回答无力回答还是有意为之?其实这是作者因为直言敢谏在仕途上遭受的第二次打击,此时作者心中矛盾重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让他辗转难眠。是明哲保身退避谦让还是尊儒卫道穷困潦倒,是两者只得其一,还是希望两者兼而有之,从问而不答可以看出作者此时是茫然的。何去何从,他的内心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只是在痛苦中彷徨着。所以这次回答可能是不想之答或无奈之答,但如果这次回答是有意为之,那么就更见匠心了。作者是一个文人,无所凭依,仕途不顺,屡遭贬谪,无奈之下,写文章也许是他此时能想到的宣泄情感和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因此这篇矛盾之文,试图通过问而不答、谦退礼让来让当权者体会理解他的与众不同的言行举止,所以在有些资料里,认为这是一篇干谒之作,而事实上,作者也正是凭借这篇文章被认为有史才而得以重新提拔。
其实无论哪种情况,这种似答非答谦和退让正是作者百般无奈之下的辛酸之言,是作者对人生一次痛苦的抉择,更是作者生命中一次严肃认真却又痛苦非凡的探索。
外含诙谐之气,内蕴忧闷之情。多年之后,当重读此文,我们是否还会有一种异样的感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