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纸戏谑语 一把辛酸泪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A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韩愈纵横捭阖的诸多散文名篇中,《进学解》显得深沉委婉、别致动人。写这篇文章时,韩愈刚被贬为国子博士,一个朝廷大员忽然做起了教书匠,感慨良多,由此便有了一篇滿把辛酸泪的戏谑之作。
  
  一、似贬实褒,戏谑之中有伤痛
  
  《进学解》开篇,国子先生训诫学生要勤勉努力,刻苦读书,先生话音刚落,学生中就有人笑着进行反驳,笑是全文着意使用的一笔。这个笑,是师生感情融洽的标志,是学生对老师遭遇的一种同情和善意的嘲笑。正因为这笑,学生的话才变得真诚可爱,无所忌惮。更重要的是这个笑给全文营造了一种轻松诙谐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人的失落惆怅、痛苦茫然也就变得格外的深沉委婉和动人心弦。
  而学生对老师的反驳则着重运用了对比和铺陈的手法。学生于对比之中指出老师虽皓首穷经,却仕途蹭蹬,让人物一下子处于了矛盾的中心,不想答却又不得不答。铺陈更是作者别具匠心的一笔,不仅仅加强了对比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在看似贬损的同时,实则是作者一次着力的褒扬和痛苦的宣泄。无论是对研究学问方法的总结,对古代典籍的阐释,还是对自我为文风格的评述,都是作者对半生心血的总结。短短数十字,极尽铺陈之能事,喷薄而出,咆哮而下,可以想见,作者在写这段文字时,内心是怎样的汹涌澎湃、郁闷难当。
  
  二、似比实叹,淡然之中现隐痛
  
  如果说学生的问语如长江大川喷薄而出,不可遏止,那么先生的答语则如涓涓细流,细远绵长。在先生的答语里有两次举例。一次是以木材药品为喻,说木材药品各有用处,能各尽其用,是木匠医师的本领,由此类推人也各有用处,能各尽其用是宰相的高明。显然这是作者一次深沉的自贬,我韩愈之所以屡遭贬谪恐怕就是因为我的才能不行吧,不应该处于现在应处的位置。然而透过上面这段自我贬损的话,我们似乎又可以看到作者隐隐的哀叹。固然是我的才能不行,但即便行又能怎样呢?我能不能被任用,是那些木匠医师宰相们说了算,我算什么呢?这是一段牢骚之语,又是一段哀痛之语,在那个污浊的时代,小人物说了是不算的。第二次是作者列举了荀子、孟子遭遇坎坷的例子,这是紧承上文而来,是作者的一次自我安慰:圣人尚且如此不得意,更何况我这个凡夫俗子呢!这里的极力贬损与上文的搞到鸳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其实反过来想一想,这何尝不是作者又一种形式的反思和自省呢?为道而活还是为仕途而活,作者在进行痛苦的抉择。为道而活,就意味着得贫困沦落,潦倒不堪;为仕途而活就意味着得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主张。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经过喷薄宣泄后,作者的痛苦变得更加深广绵长。
  
  三、似答非答,退避之中含矛盾
  
  师生互答是此文的一个重要特色。如果我们把师生互答的内容综合起来看,就会发现,其实先生并没有真正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问的问题是老师如此优秀杰出,怎会仕途如此不顺呢?先生的回答则是我就这种能力,就应该处于这样的位置。这固然是作者的牢骚之语,但为什么不正面回答学生的问题呢?是不想回答无力回答还是有意为之?其实这是作者因为直言敢谏在仕途上遭受的第二次打击,此时作者心中矛盾重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让他辗转难眠。是明哲保身退避谦让还是尊儒卫道穷困潦倒,是两者只得其一,还是希望两者兼而有之,从问而不答可以看出作者此时是茫然的。何去何从,他的内心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只是在痛苦中彷徨着。所以这次回答可能是不想之答或无奈之答,但如果这次回答是有意为之,那么就更见匠心了。作者是一个文人,无所凭依,仕途不顺,屡遭贬谪,无奈之下,写文章也许是他此时能想到的宣泄情感和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因此这篇矛盾之文,试图通过问而不答、谦退礼让来让当权者体会理解他的与众不同的言行举止,所以在有些资料里,认为这是一篇干谒之作,而事实上,作者也正是凭借这篇文章被认为有史才而得以重新提拔。
  其实无论哪种情况,这种似答非答谦和退让正是作者百般无奈之下的辛酸之言,是作者对人生一次痛苦的抉择,更是作者生命中一次严肃认真却又痛苦非凡的探索。
  外含诙谐之气,内蕴忧闷之情。多年之后,当重读此文,我们是否还会有一种异样的感受呢?
其他文献
回到北京,杨紫烨才知道,什么叫当上名人的感觉。10天前,没有人知道她是谁;现在,报摊上悬挂的杂志,用她的照片做了封面。    一夜成名    因为得奖,杨紫烨估计要一个月开不了工。她的办法是,把所有采访都安排在几天之内,只希望下周能开始自己的工作。  2月26日奥斯卡颁奖礼之前,很少有人知道除了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以外,还有其他华人影片参加了第79届奥斯卡的评选,观众讨论着巩俐的胸和周润发的
在这里,我们是一群有戏剧梦想的人,都愿意不顾一切去实现这个梦,哪怕只是茫茫大海中的一片小波浪。    孟京辉穿着一件淡咖啡色的皮夹克,皮纹间一道道深深淺浅的皱褶裂痕散发着雨水气,他那一头招牌式微鬈的头发横七竖八地摆放在那儿,在一丛茂密的发丝间零星的银发些许透漏出岁月的沧桑……老孟还是那么随意,他步入自己在“上海现代戏剧谷”落成的工作室,双手背插在牛仔裤的后插袋里,酷酷的,远远望去甚至还有点摇滚教父
《蝉》是一篇很耐人寻味的文章。文字虽然不多,但蕴含的哲理却很深刻。  文章写道,作者原来很讨厌夏日里知知不休的蝉鸣,后来有朋友告诉他,这蝉“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作者对蝉的态度由此发生了改变,不再厌烦它的鸣叫,而是开始敬重它的生命意义:“哪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很多人解读此文,得出的主题是:不管生命是短暂还是長久,都要积极地面对。热情地投入
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中国中铁十局四公司党委紧扣“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聆听专家辅导报告、学习时代楷模事迹、缅怀雨花英烈精神,进一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围绕企业重组后的新形势、新任务、新定位、新挑战,积极探索实践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不忘初心,牢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  作为中央企业的
初语课本中值得商榷的几处多音字  张金林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九年级《语文》上册中有几处字的读音需待商榷,现列举如下:  1,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马说》一文第二段中有:“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此句中“石”音应读shi还是dan,教材中并没有注明。但在1978年12月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注音:石dan,容量单位,10斗等于1石(在古书中读shi,如“二千石,
《祭十二郎文》是古文“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呕血之作。明代茅坤评价该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苏轼更是推崇至极:“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祭妹文》是袁枚表现兄妹之间深挚情感的一篇祭文,也是我国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近代评论家将此文与韩愈《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称为鼎足之三。这两篇文章在选材、表现手法、语言、感情等方面都有着相通的地方。    一、骨肉情深  
一天早 上 ,一只饥饿的蜘蛛在谷仓的一顶旧帽子里结网 。  “这可不是结网的最佳地点。”农夫说,“我每天到田里干活 儿的时候,都要戴帽子。”于是,他把蜘蛛 趕 走了。  接着,饥饿的蜘蛛把网结在了一个水桶口。  “这可不是结网的最佳地点。”农夫的妻子说,“我每天都要用这个水桶来喂猪。”于是,她把蜘蛛赶走了。  最后,饥饿的蜘蛛把它的网结在马舍的角落里。  “这是结网的最佳地点。”马一边 说,一边甩
假设,你现在掏出手机,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一条信息:“实话实说,你觉得自己过得怎么样?”会收到什么样的回复?  这是我一位朋友曾经做过的一次真实的测试。原本他发起这次测试只是因为无聊,可谁知道,不到一个小时,就收到了上百条回复。朋友大概统计了一下,其中大约有10%的人认为自己过得很好,有10%的人觉得过得糟透了,而剩下那80%,则几乎全都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凑合、将就、那么回事呗。  奇怪的是,无论是
人类历史一直是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中曲折前行,而战争又是在“打”与“谈”的轮回中浴火逢生。战争是扫除政治障碍的暴力手段。战争的过程就是“打”的过程,战争的结束最终是以“谈”的形式来实现的,或被全歼而“免谈”,或被击溃而“降谈”,或势均力敌、抑或势虽盛但为了以小的代价获取大的利益而“和谈”。“和谈”是双方权衡利弊的结果,往往取决于政治的需要,但政治的需要必须以军事实力和军事能力为后盾。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新闻自由与道德底线、媒体责任,常常是香港人需要反思的话题。    香港第21届书展尚未启幕,靓模事件提前引爆。这是书展主办方贸易发展局主动出击,以免书展像去年那样,被靓模的情色产业“劫持”。对此,鼓掌称快者有之,大举抨击者有之。  靓模,即少女模特,指以潮流及性感打扮为主的年轻女性模特儿族群。这个靓字,在粤语中表示年轻未成熟。在五六年前,靓模多指青春貌美的少女模特儿,主要以广告代言人,或出席商业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