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在生活,还是度过余生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lu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设,你现在掏出手机,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一条信息:“实话实说,你觉得自己过得怎么样?”会收到什么样的回复?
  这是我一位朋友曾经做过的一次真实的测试。原本他发起这次测试只是因为无聊,可谁知道,不到一个小时,就收到了上百条回复。朋友大概统计了一下,其中大约有10%的人认为自己过得很好,有10%的人觉得过得糟透了,而剩下那80%,则几乎全都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凑合、将就、那么回事呗。
  奇怪的是,无论是哪一个分区里,其中的人各方面的差别其实很大,有些人尚且要为每月的房租或月供奔波,有些人却已坐拥千万资产,有些人正挣扎在情感的边缘,有些人则感情稳固恋爱多年。
  为什么那么多处在不同生活环境、有着不同遭遇的人,却对自己的生活存有同样的态度?这个疑问,曾经很长时间以来存在于我的心里,而直到今天,我才感到自己似乎触到了答案,原因就是:一个人对于未来的态度,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状态。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生活其实不会有什么惊心动魄的起伏,我们的昨天和今天,通常不会发生本质的改变,充其量也就是比昨天多挪动了一小步。可是,正是因为态度不同,目标不一致,导致这一小步对于我们也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我以前在游戏公司上班,有一天下班时,正好和一位同事顺路,他在公司负责编程,平日里我们没有太多交集,因此一路上难免有些冷场。为了气氛不太尴尬,我只好没话找话地问他,之前是在哪里上的大学。他告诉我他没上过大学,我们上大学的那几年,他正在当兵,本来想继续留在部队,结果没有留下来。我又问他从部队复员后干了什么,他说离开部队后,他当了好长一段时间的保安。
  听到这里,我有了些好奇,总觉得保安和他现在从事的工作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便追问他是怎么来到现在这家公司的。聊到这里,他的话慢慢多了起来,开始对我讲述起了自己当保安时的心路历程:“那会儿我就琢磨着,总不能给别人看一辈子的大门啊,趁着自己还年轻,必须学点什么。所以我就开始自己学编程,攒钱上培训班,学了好几年后,找了一家很小的公司,工作累,薪水也很低,但好歹入了行,之后就一路跳槽,直到现在。”大概是因为职业的关系,他整个讲述过程中沒有任何抒情的辞藻,甚至连表情都没太大的变化,好像在讲述别人的故事。而我却听得心情澎湃,看对方的目光都忍不住充满了崇敬。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原本希望依靠参军改变命运,未能如愿后,便毅然走上了另一条继续向前的路,而他的命运,在这样的坚持中真的改写了。
  记得那天他比我早一站下车,临告别时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那你将来呢,准备一直编程,还是有什么其他的规划?”他笑了笑:“我还真不确定以后会干些什么,但我知道,人总得向前看,日子总得越过越好吧。”
  有时候跟人聊天,总会有人质疑:我看大家都是柴米油盐的生活,哪有那么多励志的桥段发生?其实,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励志的故事,只不过我们鲜有耐心挖掘而已。我们总以为,只有那些身价不菲的人才会拥有一段不同寻常的奋斗史。而实际上,我们大可以找个近在身旁的人,静下心来好好和对方聊会儿天,很可能就有一堆意外的感动与收获。那些励志故事对于我们的意义,便是让我们明白了一点:每个人所拥有的一切,都自有道理。
  有人用心生活,心中始终保有一个向前的目标,一切行动都保持向上的姿态,并且愿意为之切实付出努力。于是,他们便成了那幸福的10%,不断前行中也不断拥有了之前没能获得的东西,并时刻感知着生命的幸福。
  而有人则仅仅为了度过余生,他们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目标混乱,也不愿意为了心中所想承受压力。于是,他们便成了那不好不坏的80%,甚至更糟,生活对于他们而言似乎只是一场场凑合,一次次将就。他们难以心想事成,更不会觉得幸福。
  短期内,我们难以看出二者之间的差别,但是时间一久,就会发现他们已经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轨迹。
  前者正如我的这位同事一样,即使步履缓慢,但是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目标。虽然他耗费了好几年,才拥有了一份在别人眼中或许十分普通的工作,但是对于自己而言却已经是种飞跃。只要他的目标还在前方,就会一直这样持久地走下去,迎来下一个、再下一个更加惊喜的飞跃。
  而与之相比,有人却始终在原地踱步,甚至慢慢退后。他们或许一开始拥有比旁人更好的条件、更深厚的背景、更多与生俱来的机会和可能,但是他们要么总也找不准方向,要么只想一切保持原样,不愿意有任何积极的自我突破。这些人过得未必落魄,或许此刻,他们正享受着一掷千金的奢靡,但他们的今天,只是在消费着昨天,而明天,则需要依靠今天拥有的一切来埋单。当有一天,他们所拥有的一切被慢慢耗尽,再也没有了埋单的资本时,只能哀叹,自己手里,除了余生一无所有。
  王尔德曾经说过:“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时间会以两种方式流淌过我们的生命,一种是一步步品尝着生活,一种是一点点流失余生,一种存储理想和希望,一种消耗着梦想和憧憬,一种由辛苦的汗水浇灌,一种被心中的欲望燃尽。同样的时间,我们目标不同,便走上了不同道路,姿态不同,便看到了不同风景,沿途种种,全在我们自己的演绎。
  在最该奋斗的年纪,不要让自己的心局限于安逸,不要忽视心中对于明天的态度。你希望拥有什么,最终你也将成为什么。你现在是什么姿态,你最终也将定格在什么风景。与其待在80%的人群中浑浑噩噩,感慨生活毫无趣味,不如调整自己的姿态,做那幸福的10%。人生嘛,其实并不复杂,无外乎向前一步是生活,退后一步是余生。
  (继续前进摘自《你努力的每一天,都是成功的前奏》 图/潆夏)
其他文献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波。日暮伯劳飞,风吹鸟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这首《西洲曲
《项脊轩志》是一篇出色的抒情散文。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虽然全文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小事,追念的人又分属三代(祖母、母亲和妻子),但读起来却没有一点散漫琐碎的感觉,反而显得非常凝练和集中,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归有光在文中抒发的情感又是在学生潜意识中存在的,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唤醒学生的写作意识,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更可以满足学生表达的需要。  我在教学中积极践行
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随着新课标教研的不断深入,教研的重点向“解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典型问题,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现有教学方式,以实现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倾斜。本文通过对两节高中必修模块《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课例的分析,反思现有课堂教学,争取在落实新课程目标、培养学科素养等方面寻求优化途径。  课题:《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涉及课标: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
回到北京,杨紫烨才知道,什么叫当上名人的感觉。10天前,没有人知道她是谁;现在,报摊上悬挂的杂志,用她的照片做了封面。    一夜成名    因为得奖,杨紫烨估计要一个月开不了工。她的办法是,把所有采访都安排在几天之内,只希望下周能开始自己的工作。  2月26日奥斯卡颁奖礼之前,很少有人知道除了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以外,还有其他华人影片参加了第79届奥斯卡的评选,观众讨论着巩俐的胸和周润发的
在这里,我们是一群有戏剧梦想的人,都愿意不顾一切去实现这个梦,哪怕只是茫茫大海中的一片小波浪。    孟京辉穿着一件淡咖啡色的皮夹克,皮纹间一道道深深淺浅的皱褶裂痕散发着雨水气,他那一头招牌式微鬈的头发横七竖八地摆放在那儿,在一丛茂密的发丝间零星的银发些许透漏出岁月的沧桑……老孟还是那么随意,他步入自己在“上海现代戏剧谷”落成的工作室,双手背插在牛仔裤的后插袋里,酷酷的,远远望去甚至还有点摇滚教父
《蝉》是一篇很耐人寻味的文章。文字虽然不多,但蕴含的哲理却很深刻。  文章写道,作者原来很讨厌夏日里知知不休的蝉鸣,后来有朋友告诉他,这蝉“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作者对蝉的态度由此发生了改变,不再厌烦它的鸣叫,而是开始敬重它的生命意义:“哪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很多人解读此文,得出的主题是:不管生命是短暂还是長久,都要积极地面对。热情地投入
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中国中铁十局四公司党委紧扣“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聆听专家辅导报告、学习时代楷模事迹、缅怀雨花英烈精神,进一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围绕企业重组后的新形势、新任务、新定位、新挑战,积极探索实践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不忘初心,牢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  作为中央企业的
初语课本中值得商榷的几处多音字  张金林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九年级《语文》上册中有几处字的读音需待商榷,现列举如下:  1,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马说》一文第二段中有:“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此句中“石”音应读shi还是dan,教材中并没有注明。但在1978年12月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注音:石dan,容量单位,10斗等于1石(在古书中读shi,如“二千石,
《祭十二郎文》是古文“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呕血之作。明代茅坤评价该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苏轼更是推崇至极:“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祭妹文》是袁枚表现兄妹之间深挚情感的一篇祭文,也是我国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近代评论家将此文与韩愈《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称为鼎足之三。这两篇文章在选材、表现手法、语言、感情等方面都有着相通的地方。    一、骨肉情深  
一天早 上 ,一只饥饿的蜘蛛在谷仓的一顶旧帽子里结网 。  “这可不是结网的最佳地点。”农夫说,“我每天到田里干活 儿的时候,都要戴帽子。”于是,他把蜘蛛 趕 走了。  接着,饥饿的蜘蛛把网结在了一个水桶口。  “这可不是结网的最佳地点。”农夫的妻子说,“我每天都要用这个水桶来喂猪。”于是,她把蜘蛛赶走了。  最后,饥饿的蜘蛛把它的网结在马舍的角落里。  “这是结网的最佳地点。”马一边 说,一边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