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特别是第一学段的学生更依赖于直观形象思维,而数学学科又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抽象的数学问题,比如,借助数形结合思想中的图形直观手段,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和解决方案。本文试以小学数学第一学段的教学为载体,探讨如何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在“画”中学,在学中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体会数学的美、增强学生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意识,形成良好的思维素质。
一、“画”在新知形成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案例: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在出示例1,明确已知条件和要求问题之后。
(1)教师提问:想一想怎样摆才能一眼看出小华比小英“多摆3个”?
(2)学生同桌合作摆花片,交流反馈:
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 (先一个对一个地摆出和小英同样多的11个花片,再摆比她多的3个花片。)
教师相机板书:
这样,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出小华的花片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3)要求小华的花片,该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用加法算?
板书:11+3=14(个)
(4)小结:要求小华摆了多少个,就是求比11多3的数,就要把同样多的11个和多的3个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剖析:数形结合思想和一一对应思想的综合运用,为学生搭建了一座从具象的实物操作到抽象的数量关系分析的桥梁,使学生轻松而顺利地将新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完成了知识的同化,深刻理解了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画”在重、难点突破时,体验数形结合思想
案例:苏教版三年级上册“24时记时法”。
教学重、难点:1.知道一天是24小时,能用“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并能正确进行两种记时法之间的转换。2.通过对钟面记时方式的集中探讨,在对比中凸显两种记时法之间的关联,并借此强化学生对24时记时法的意义理解。
教学时,以“一天有24小时”、“为什么是24小时”、“如何记录24小时”等作为教学的主线,借助学生的经验载体“钟表”和半抽象的“时间尺”, 帮助学生建立24时记时法的概念。随着教学的层层推进,逐步出示图(1):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都能将一天的24小时记录清楚,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在解决看课表、看标牌、报节目单等实际问题之后,总结归纳两种记时法的转换方法,逐步出示图(2)。
剖析: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提供给学生大量鲜活的、富有情趣的素材,更重要的是把准知识内涵,理顺知识主线,明确认知重难点,运用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使课堂教学层次清楚,脉络清晰。
三、“画”在解题指导时,运用数形结合思想
例:“图形与几何”领域。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单元练习题:“把一张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四个角各剪去一个边长2厘米的小正方形,剩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剖析:学生受题中“剪去”“剩下”等词语的干扰,往往误认为周长变短了。此时,教师可以借助课件,用动画的形式出示题目中的信息,并通过平移引导学生发现剩下图形的周长与原来图形周长的关系。如下图: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剩下图形的周长=原来图形的周长;体会到当图形变小时,周长不一定变短。
此案例,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将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转化成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化难为易;让学生体会到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为三年级下册面积的教学埋下伏笔。
日本数学史家米山国藏在他的著作《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中说道:“不管他们(指学生)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即使把所教给的知识(概念、定理、法则和公式等)全忘了,唯有铭刻在他们心中的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都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一、“画”在新知形成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案例: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在出示例1,明确已知条件和要求问题之后。
(1)教师提问:想一想怎样摆才能一眼看出小华比小英“多摆3个”?
(2)学生同桌合作摆花片,交流反馈:
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 (先一个对一个地摆出和小英同样多的11个花片,再摆比她多的3个花片。)
教师相机板书:
这样,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出小华的花片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3)要求小华的花片,该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用加法算?
板书:11+3=14(个)
(4)小结:要求小华摆了多少个,就是求比11多3的数,就要把同样多的11个和多的3个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剖析:数形结合思想和一一对应思想的综合运用,为学生搭建了一座从具象的实物操作到抽象的数量关系分析的桥梁,使学生轻松而顺利地将新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完成了知识的同化,深刻理解了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画”在重、难点突破时,体验数形结合思想
案例:苏教版三年级上册“24时记时法”。
教学重、难点:1.知道一天是24小时,能用“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并能正确进行两种记时法之间的转换。2.通过对钟面记时方式的集中探讨,在对比中凸显两种记时法之间的关联,并借此强化学生对24时记时法的意义理解。
教学时,以“一天有24小时”、“为什么是24小时”、“如何记录24小时”等作为教学的主线,借助学生的经验载体“钟表”和半抽象的“时间尺”, 帮助学生建立24时记时法的概念。随着教学的层层推进,逐步出示图(1):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都能将一天的24小时记录清楚,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在解决看课表、看标牌、报节目单等实际问题之后,总结归纳两种记时法的转换方法,逐步出示图(2)。
剖析: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提供给学生大量鲜活的、富有情趣的素材,更重要的是把准知识内涵,理顺知识主线,明确认知重难点,运用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使课堂教学层次清楚,脉络清晰。
三、“画”在解题指导时,运用数形结合思想
例:“图形与几何”领域。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单元练习题:“把一张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四个角各剪去一个边长2厘米的小正方形,剩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剖析:学生受题中“剪去”“剩下”等词语的干扰,往往误认为周长变短了。此时,教师可以借助课件,用动画的形式出示题目中的信息,并通过平移引导学生发现剩下图形的周长与原来图形周长的关系。如下图: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剩下图形的周长=原来图形的周长;体会到当图形变小时,周长不一定变短。
此案例,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将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转化成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化难为易;让学生体会到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为三年级下册面积的教学埋下伏笔。
日本数学史家米山国藏在他的著作《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中说道:“不管他们(指学生)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即使把所教给的知识(概念、定理、法则和公式等)全忘了,唯有铭刻在他们心中的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都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