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况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若能巧妙的引入,按照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来设计教学,逐层引入,循序渐进,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活动探究;教学设计;前呼后应
新课程标准在各模块的内容中,都设置了"活动与探究"这一栏目,以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丰富化学课程内容,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让课堂能够充满活力;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的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在设计活动探究课时,可以从下面三个环节入手。
一、实验方案的设计,这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很重要。学生要么联系旧知识,要么以旧出新,尤其是对旧知识的迁移,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不完善的地方还要给予指导,结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
在学生进行活动探究之前,教师应该提示学生所要参考的资料,包括教科书中提到的可供选择的试剂和仪器以及方法导引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提示学生不需要阅读活动之后的正文部分,以免干扰或者限制学生的思路,所以在学习活动与探究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不要求学生提前预习。
二、在实施实验方案时,好的引入能够贯穿整个课堂,自己上课也会很轻松,在教学时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笔者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以前在教学设计的思路上,并不能巧妙引入正题,前呼后应,很多引入与课堂教学无关甚至偏离。相反,好的引入能够贯穿整个课堂,自己上课也会很轻松,以《氨气的性质探究》课堂教学为例,下面谈谈本节课教学设计思路。
这节课主要学习氨气的制备、性质和用途,设计教学时可以先从哈伯合成氨气的积极面和消极面巧妙引入氨气的作用,然后从氨气的制备到性质的探究,达成课堂的生成性。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对氨气的性质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介绍哈伯的功与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进入教学的主体,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通过提出概念、自学总结环节教学,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的思维由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进一步去思考新的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以制备氨气为主线,以探究氨气的性质为暗线展开探究,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课堂知识的生成性。
然后,设置问题引导:1.喷泉实验体现氨气的什么性质?2.喷泉呈现红色说明了什么?3.氨水中的粒子有哪些?4.液氨与氨水是否是同一种物质?通过本环节内容的教学,巧妙的过渡到碱性气体---氨气的学习,很好的与教学的引入一致,前呼后应,也解决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对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的探究尤为重要。
理论联系实际是化学学科特点,也是我们学习化学的意义和目的所在。尽可能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关心的具体问题引入,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比如,在设计《探究氢氧化铝的性质》时,教材设计是先讲性质,后讲制备方法,笔者认为可以打破常规教材的顺序,先从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治疗胃病药物宣传广告入手,引发学生观察治疗胃病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的有效成分-Al(OH)3,再反问:Al(OH)3为什么可以治疗胃病呢,它有哪些性质呢,下面我们先一起来制备一些Al(OH)3,如何制备Al(OH)3?本节课就是按照这样顺序来设计教学,前呼后应,在实际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提倡主动的、建构的、体验的和发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融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方法训练、过程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于一体。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教学要适应新课改,虽然活动探究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但是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灵活处理教材,如实验探究、资料查询、阅读探究、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
高中化学新课标明确指出,化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发展。如何将"三维目标"落实到每一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上,将成为我们一线教师不停的追求,值得永无止境的探究。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必修1,人教版(新课标)。
关键词:思维;活动探究;教学设计;前呼后应
新课程标准在各模块的内容中,都设置了"活动与探究"这一栏目,以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丰富化学课程内容,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让课堂能够充满活力;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的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在设计活动探究课时,可以从下面三个环节入手。
一、实验方案的设计,这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很重要。学生要么联系旧知识,要么以旧出新,尤其是对旧知识的迁移,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不完善的地方还要给予指导,结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
在学生进行活动探究之前,教师应该提示学生所要参考的资料,包括教科书中提到的可供选择的试剂和仪器以及方法导引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提示学生不需要阅读活动之后的正文部分,以免干扰或者限制学生的思路,所以在学习活动与探究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不要求学生提前预习。
二、在实施实验方案时,好的引入能够贯穿整个课堂,自己上课也会很轻松,在教学时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笔者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以前在教学设计的思路上,并不能巧妙引入正题,前呼后应,很多引入与课堂教学无关甚至偏离。相反,好的引入能够贯穿整个课堂,自己上课也会很轻松,以《氨气的性质探究》课堂教学为例,下面谈谈本节课教学设计思路。
这节课主要学习氨气的制备、性质和用途,设计教学时可以先从哈伯合成氨气的积极面和消极面巧妙引入氨气的作用,然后从氨气的制备到性质的探究,达成课堂的生成性。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对氨气的性质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介绍哈伯的功与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进入教学的主体,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通过提出概念、自学总结环节教学,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的思维由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进一步去思考新的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以制备氨气为主线,以探究氨气的性质为暗线展开探究,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课堂知识的生成性。
然后,设置问题引导:1.喷泉实验体现氨气的什么性质?2.喷泉呈现红色说明了什么?3.氨水中的粒子有哪些?4.液氨与氨水是否是同一种物质?通过本环节内容的教学,巧妙的过渡到碱性气体---氨气的学习,很好的与教学的引入一致,前呼后应,也解决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对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的探究尤为重要。
理论联系实际是化学学科特点,也是我们学习化学的意义和目的所在。尽可能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关心的具体问题引入,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比如,在设计《探究氢氧化铝的性质》时,教材设计是先讲性质,后讲制备方法,笔者认为可以打破常规教材的顺序,先从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治疗胃病药物宣传广告入手,引发学生观察治疗胃病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的有效成分-Al(OH)3,再反问:Al(OH)3为什么可以治疗胃病呢,它有哪些性质呢,下面我们先一起来制备一些Al(OH)3,如何制备Al(OH)3?本节课就是按照这样顺序来设计教学,前呼后应,在实际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提倡主动的、建构的、体验的和发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融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方法训练、过程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于一体。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教学要适应新课改,虽然活动探究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但是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灵活处理教材,如实验探究、资料查询、阅读探究、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
高中化学新课标明确指出,化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发展。如何将"三维目标"落实到每一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上,将成为我们一线教师不停的追求,值得永无止境的探究。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必修1,人教版(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