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银行闪亮上市

来源 :银行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huange0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中信银行的成功上市。
  
  近年来,中国总是让全球资本市场惊羡不已,总是让全球资本市场掀起波澜。最近的主角是中信银行,其于4月27日在香港、上海两地同时上市。当天,中信银行董事长孔丹与副董事长常振明坐镇香港,行长陈小宪则留守上海。
  这是继中国工商银行之后银行上市“A+H”同时上市的又一经典之作。中信银行本次发行受到了境内外投资者的高度关注和追捧,绿鞋前合计融资规模近54亿美元,是今年以来全球融资规模最大的IPO,历史上第五大中资企业IPO。H股公开认购及国际配售部分分别获得230倍及90倍的超额认购,发行认购倍数居中资金融类H股发行第一,总需求仅次于工行,位列第二。在A股方面,网上网下共冻结资金超过1.4万亿元,估值水平再创中资银行股新高。
  上市后中信银行股票交投活跃,首日A股开盘价9.21元,收市报11.37元,较发行价5.80元上涨96.03%,创下金融类新股首日上市交易的涨幅纪录。H股开盘价7.08港元,收市报6.68港元,较发行价5.86港元上涨14%。与此同时,中信银行总市值接近4200亿元,其中A股总市值3799.29亿元,成为当前A股市场第五大权重股。
  2005年11月中信银行更得今名,年底获得中信集团80亿元注资;2006年底引入战略投资者,并正式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4月就实现了两地成功上市。中信银行好像一路快跑而来,所向披靡。说实在的,与某些公司上市费尽周折、千呼万唤不出来不同,中信银行似乎比较走运,上市之路非常平坦而顺利。然而,成立于二十年前,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中最早成立的新兴商业银行之一的中信银行,直到今年才上市似乎本来不值得那么高兴,似乎这一切来得晚了些,因为与它同时出生甚至比它晚出生的浦发、招商、民生、华夏、交行以及兴业银行都先后上市,后来居上了。就连建行、中行、工行这些国有银行都一家家纷纷IPO了,中信银行能不急吗?
  然而,后来者却也有后发优势,不仅有同行的经验教训可资借鉴,使筹划更加缜密,而且中信银行更赶上了资本市场的好时机。因此,中信银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中信银行的成功上市。
  先看天时。这首先得益于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信银行一直是中信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以来,在公司业务、出国业务等业务上有不少亮点,但总体来说不温不火。早在90年代末也曾传过中信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的说法,后终因种种原因没有推动。中国入世之后,国有银行全面进行股份制改造上市,外资金融机构全面进入并经营人民币业务,经过改革重组后的农村金融机构和城商行咄咄逼人,与中信银行处于同一集团军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上市,同时监管部门强化了资本约束和治理结构的完善。这时,中信银行如果还不进行改革就无法应对同行的挑战、有效的资本补充机制和治理架构。因此,这时的中信银行想不上市也难了。其次,得益于中国近年资本市场的火爆。中信银行上市进程启动恰好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最大难题——股权分置改革得到解决、中国大陆与香港股票市场牛气冲天之时,当中信银行发行上市之路进入冲刺阶段之时,香港、上海两地股价指数又创新高,中信银行股票要想卖不出去也难了。再次,作为上市的前奏,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时恰好是全国上下正在反思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战略与策略之时,作为后来者的中信银行获益良多,在谈判中保持强势地位,并以优惠条件引入了战略投资者。
  再看地利。中信银行的成功上市,与中信集团的金融控股公司背景有关。作为邓小平开放政策先遣部队的中信集团,旗下拥有包括中信证券、中信银行、中信信托、信诚人寿、中信嘉华银行、中信基金在内的金融企业以及诸多产业与多家上市公司,中信集团的资源为投资者对于中信银行的估值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其实,投资者的想象并非只是空想,而是有着切实的基础。正如陈小宪行长所说的那样,长期以来,依托中信集团这一金融综合平台,中信银行素以公司业务、国际业务见长,经营业绩始终位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前茅。早在2002年12月,中信金融控股、中信银行就开始引入了统一的金融管理信息平台。2005年中信集团发行债券筹得的资金80亿元就用于中信银行的注资。而中信银行的兄弟——中信证券的优良表现让人们对中信银行充满了期待。
  再说人和。实事求是地说,中信银行的成功上市,与中信集团高层领导密不可分。中信集团前任董事长王军不仅勾画了中信金融控股的蓝图,而且在2004年12月独具慧眼地将陈小宪招入中信,由其出任中信银行行长。而中信银行上市进程则得益于中信集团现任董事长孔丹的直接推动。孔丹本人同时兼任中信银行董事长,足见他对中信银行的重视程度。孔丹直接推动中信银行的改名、注资、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及上市工作。上述工作桩桩都是大手笔,件件环环相扣,进行得有板有眼,有条不紊,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不仅如此,正当中信银行上市进入到关键阶段之时,曾任中信集团副总经理的常振明在推动了中国建设银行的成功上市之后回到“老家”,于2006年7月出任中信集团总经理,当时各方自然将这种变动与中信银行的上市联系在一起。曾经在国际资本市场纵横驰骋、在业内口碑甚佳的常振明出任中信银行副董事长,为中信的引进战略投资者与上市做了实实在在的工作。他不仅为中信银行的上市争得了不少印象分,而且使中信银行海外上市之旅少走了许多弯路。
  当然,中信银行的成功上市自然离不开它较好的业绩和品牌,这一切不得不想到陈小宪。作为行长的陈小宪来到后,实施零售银行发展战略,推动银行转型,使信用卡业务、个人理财、住房抵押贷款等零售银行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他将自己10多年来关于现代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资本•市值”的理念植入中信银行。同时,陈小宪注重品牌营销,在他的推动和直接操作下,中信实业银行更名为“中信银行”,大胆地在央视作形象广告,将中信银行的品牌知名度大大提升。除了重视品牌之外,陈小宪还实行了流程再造,改进业绩考核体制,引进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加大培训力度,实现了市场规模与盈利能力大幅度提高,从而为成功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今天的发行上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能更幸运的是中信银行这三大巨头都有很好的人品,都有敬业的精神,都能很好地合作。中信银行的最大幸运恰恰在于这三巨头以及整个班子的团结。
  这次上市使中信银行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正如中信银行孔丹董事长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交易大厅表示的那样,A股及H股同步上市对中信银行具有里程碑式意义,既是引领中信银行跨入资本市场的起点,也给中信银行未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陈小宪行长在上海表示,上市后的中信银行已经成为国内资本实力最雄厚的银行之一。
  当上市的繁华渐渐平息,聚光灯悄悄离去,成功的喜悦渐渐退去之时,中信银行的巨头们也许已经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将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喜悦的背后,多了一份压力。筹得了巨资的中信银行,如何花好这些钱、给股东带来好的回报,则是下一步必须回答的问题。上市后的中信银行要在创新能力、风险管理水平、市场开拓能力以及盈利能力方面再上一个台阶,确实还有很多的功课要做。此外,中信银行如何借助于中信集团金融控股公司的平台,实现客户共享和交叉销售,使卖点变成实实在在的看点和利润点,也是投资者非常关注的。
  如果说重组和上市需要大手笔和大智慧,那么上市之后就需要更为踏踏实实的努力,需要在每一个基础环节、每一个细节认认真真地落实,以后的业绩将产生于看似平淡的日常工作之中。
其他文献
农发行改革发展一直备受社会关注。三年前,用前景堪忧来形容农发行当时的境况绝不过分。系统外,舆论惊呼“十年之痒”,认为其难以承受粮改之重;系统内,不少员工心情黯然,对发展前景表示担忧。农发行真的走进了华容道?  三年后,经历风雨,终见彩虹。农发行在支持“三农”中勤奋耕耘,他们怎样经受粮改阵痛,怎样在今天负重前行,怎样在改革发展中重现生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南省分行的嬗变历程可以让我们窥见一斑。   
期刊
让所有的职员都集聚到分行经营的共同目标之下,人人都以一种“经营团队成员”的意识进入到经营中来,是海外经营获得迅速进步的最重要保障。      历史让我有幸成为了到海外经营银行业务的中国“银行人”之一。2003年7月,我来到韩国首尔,组建和经营中国建设银行首尔分行。2003年12月11日,分行获得韩国金融监督院批准。2004年2月,分行正式对外营业。尽管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韩国经济未能完全恢复,
期刊
银行保险实质是整合了商业银行服务和保险公司产品的高级银行服务,是一种满足客户银行和保险需求的组合解决方案。银行保险改革与转型的实质,在于通过改变或改善既有流程,最终为顾客创造价值。我国银行保险应该实施基于客户价值链的共同流程整合,采取“互信、互补、互融、互动、互赢”五大策略。    在消费者主权日益觉醒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顾客是决定一个行业兴衰的最终决定因素。在当前银行保险发展模式必须转型的关键时期
期刊
美国特约撰稿人:罗伯特·M·亨特  姜 涛 译    编者按:在美国,如果消费者不能按时还款,他们的账户就会被转到催收部门,消费者贷款催收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行业。本文为我们介绍债务催收业中债权人及其代理人催收消费贷款的方式,特别是非抵押信用贷款的催收方式。作者供职于费城联邦储备银行。文章为本刊美国特约编辑杰姆斯·巴茨(James Barth)博士推荐。    陷入财务困境的消费者    2006年
期刊
编者按:本文通过选取位于堪萨斯联储区内的、总资产不超过10亿美元的若干银行为样本,分析了股权结构以及管理层、董事的财富配置与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作者分别供职于堪萨斯联储银行银行业组织结构研究中心和银行支付系统研究所。文章为本刊美国特约编辑杰姆斯巴茨(JamesBarth)博士推荐。      在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下,公司业绩和管理的优劣主要取决于股权结构以及股东、管理层和董事之间的财富分配。股权、财
期刊
第一,要从根上解决登记制度的问题。关于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在《物权法(草案)》征求意见阶段,就有较深入的讨论,即要建立一个具有实质性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这一制度应与登记机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彻底分开。但是,现在无论是不动产登记,还是动产登记,都跟不同的行政机关的管理职能相挂钩,使得登记成为行政管理职能的附属品,在这种附属品的形式下,登记自然就成了分散状态,没有办法集中。另外,在登记制度中还有一个问题
期刊
具体到经济领域,在我看来《物权法》是一个关乎经济民主的问题,即保障每一个经济主体都能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并共同分享改革所带来的成果,我所关注的是《物权法》如何对此进行落实。结合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银行大部分信贷资源都倾向大型国有企业,中小型企业、私营企业一般很难获得信贷融资,现在倡导“经济民主”、“共同富裕”,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为这些弱势企业提供有效的融资渠道。我们注意到,银行从控
期刊
《物权法》在结合我国金融实践和司法实践,参酌各国法例的基础上,对我国现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进行修改完善,平等保护国家、集体和私人物权,是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法律。《物权法》的颁布出台,对银行业界来说是一件大事,我们在欢欣鼓舞的同时,更关注如何落实《物权法》确立的各项对商业银行有益的制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有关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贯彻落实问题
期刊
物权法是一部规范财产关系的民事基本法律,调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物权法》是一部民生法、民权法,也是一部金融创新的促进法。我主要谈四点看法:  第一,《物权法》完善担保物权立法有利于促进银行业稳健快速发展。我国现行担保制度存在一些对金融发展不利的因素,主要是:(1)法定担保物范围太窄,动产的担保价值无法充分发挥,造成了金融资源浪费,增加了中小企业和农民融资的难度;(2)偏重于不动产担
期刊
我想从私人银行——这一银行新兴业务的角度出发,首先谈谈《物权法》中有关不动产登记制度的规定对信托业务的影响。我国目前的信托业务基本上都局限在资金信托领域,其他财产类型的信托很少见,比如在海外常见的不动产信托在我们的实务中就很难操作,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缺少不动产信托登记制度。登记问题不解决,信托财产的所有权问题就不明晰,信托的效力就难以实现。《物权法》明确提出不动产统一登记问题,这意味着我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