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厨娘“伤寒玛丽”

来源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ax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件伊始
  故事始于1906年,一位名叫乔治·索珀的医生前往美国纽约州奥伊斯特贝镇,负责调查在银行家查尔斯·沃伦宅邸暴发的伤寒疫情。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胃肠和血液感染,通过被带原者的排泄物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这种疾病具有致命性,因此索珀医生必须找到传染源,以防止疾病传播。
  在第一例病例出现前的几周内,没有任何一名后来确诊的伤寒病人离开过那栋宅子。只要找出传染源,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为此,索珀作了大量分析——卫生条件、化粪池、废水、奶制品、水果、蔬菜等,结果什么都没发现。他接着调查了这幢房子的到访记录,发现在第一例病例出现的前三个星期中,沃伦家雇了一个名叫玛丽·梅伦的新厨师,她只工作了六周就离开了。
  索珀不禁懷疑:玛丽会不会是带原者呢?但是,若她碰过的食物都经过了高温烹饪,所有可能致病的病原体都会被杀死。然而,在翻阅了菜单后,索珀发现了一道沃伦家特别喜爱的甜点——桃味冰激凌,于是这道未经高温烹饪的甜品成了追查传染源的突破口。
  在传染源被锁定的情况下,索珀剩下的任务就是找到这个名叫玛丽的女人。根据见过她的人的证词,玛丽是一个40多岁的爱尔兰人,离开沃伦家时,身体看上去十分健康。于是,索珀开始着手调查她的工作经历,结果发现,在她过去十年服务过的十个家庭中,有七个都曾有家庭成员染上伤寒……他的猜测进一步得到了证实。
  几经周折,他终于在纽约找到了玛丽。她正在位于公园大道的一处宅邸帮佣,而那家人的独生女刚刚因伤寒夭折……玛丽拒绝配合医生的调查。索珀想方设法让她开口,并向她袒露了自己的怀疑,但一切都是徒劳,玛丽根本听不进去。索珀向她索要血液和粪便样本,她却抓起旁边的一把大叉子就朝索珀戳去。索珀吓得急忙逃走,连话都没说完。后来索珀又找到了跟玛丽对话的机会,但玛丽坚持说对他所说的伤寒病一无所知。
  “伤寒玛丽”的由来
  索珀决心找到伤寒暴发的原因和解决方案,并建议当地卫生部门逮捕玛丽,以便对其进行细菌学分析。1907年3月19日,玛丽被三名警察强行带到了医院。检查结果显示,玛丽是伤寒病的健康带原者。她的身体里确实有伤寒杆菌,但从未表现出症状。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人们怎么也不可能还玛丽以自由了。她在纽约北兄弟岛上的河畔医院被隔离了三年。
  地方性和全国性报纸都十分关注此事,很快就给这个女病人起了个绰号——“伤寒玛丽”。对当时的卫生部门而言,若想阻止伤寒传播,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对玛丽实行终身隔离,并切除她那充斥着伤寒杆菌的胆囊,玛丽表示拒绝。在1908年,她还以非法拘禁为由向市政府提出申诉,但法院不愿承担释放玛丽的责任,她的申诉最终被驳回。
  终身隔离
  1910年,卫生部的新任部长尤金·波特决定解除对所有带原者的隔离,其中包括“伤寒玛丽”。玛丽重获自由,但前提是她不得再从事厨师职业。
  然而很快,无视承诺的玛丽重操旧业,再次做起了厨师,并改名为“玛丽·布雷朔夫”和“布朗小姐”。1915年,她在一家妇产医院做起了厨娘,并再度引发疫情,感染了20余人。一位名叫爱德华·克拉金的医生联系上索珀,交给他一封这名厨娘写的信,因为克拉金怀疑写信之人就是带原者。对比字迹后,索珀医生确认此人就是“伤寒玛丽”。再度被捕的玛丽依旧拒绝认错,于是卫生部门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她被再次带至北兄弟岛上隔离,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天。1938年11月11日,69岁的玛丽因中风病故。
  玛丽的案例被媒体广泛报道,也多次出现在索珀医生的笔下,她的故事在许多西方国家家喻户晓,“伤寒玛丽”这个词后来被用于形容首例无症状超级传播者。
其他文献
秋天早已来了,故乡的气候却还在夏天里。那些特殊的渔夫,便是最好的例证。  那是一些十岁以上十六岁以下的男女孩子,和十六岁以上的青年以及四五十岁的中年男子。他们像埋伏的哨兵似的,从村前到村后,占据着两道弯弯曲曲的河岸。  孩子们五六成群地多在埠头上蹲着、坐着,或者伏着,把头伸在水面上,窥着水中石缝间的鱼虾。他们的钓竿是粗糙的、短小的,用细小的黄铜丝做的小钩,小钩上串着黑色的小蚯蚓,用鸡毛做浮子,用细
期刊
在加勒比海巴巴多斯岛的一个海滩上,5门大口径巨型舰炮躺在50年前被遗弃的地方,在热带的高温潮湿环境中慢慢生锈、腐朽——这些东西都是“高空飞行研究计划”残留下来的遗迹。  “高空飞行研究计划”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加拿大军方的大胆尝试,目的是验证通过火炮向太空发射卫星的可能性。同时,这个计划也承载了一个古怪的加拿大天才——杰拉德·布尔的宏伟抱负,然而,在官僚主义和政治斗争面前,他探索外层空间的科学
期刊
初次跟五达美德(中国)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五达美德”)董事长李燕交流,很容易让人产生矛盾、纠结的念头。从外形上看,她正值妙龄,年轻有活力。不过,一旦开口说话,那些人情练达、通透世事的话语却又令人产生困惑,与外形相距甚远。  身边同事对她的评价是“有智慧”,不仅仅是“聪明”。聪明的人很多,但具备智慧天赋的人却寥寥。李燕自己则称,她与常人一样,唯一不同的便是,创业打拼的过程中,时时自省,危机感
期刊
犀牛应该是最讨厌坐飞机的动物,因为它们根本没资格坐上飞机。四肢被绳子捆住,眼睛被面罩遮盖,倒吊于直升机的下方,在旅行过程中随风摇曳,运气不好还会撞到几只不长眼的飞鸟——这就是犀牛坐飞机的日常。  第一次在南非看见这般盛况的记者卡尔·弗兰兹说,他最初认为吊着的是一头死牛,于是他感到了某种程度的不适与迷惑,他开始驱车追赶那架神秘的直升机,结果那头犀牛在他头上拉了一大坨屎。  实际上,在非洲,空运犀牛是
期刊
最近一段时间,“象”成为了新闻中的热搜词。先是来自云南西双版纳的一群大象一路向北,然后就是三星堆上新,出土了大量的象牙。象在传统文化中有何独特的意义?  象字的演变  象字是一个象形字,本意就是“大象”。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有“太平无象”一词,意思是天下太平但无象征。“象”字的引申义出现很早,《易·系辞上》记载:“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现代汉语中,依然有“天象”“星象”“万象更新”等词。  
期刊
2021年3月,以H&M为首的一些服装品牌,宣布停止使用新疆生产的棉花,导致国内消费者的普遍愤怒。抵制、下架等反制措施先后出现。  如今,芯片和通信技术成为高新技术的代表,被视作未来经济发展引擎,农产品似乎早已淡出国际博弈的第一线。而过去近三四百年的时间里,棉花其实长期作为重要物资,位列于国际博弈的前沿。而历史上关于棉花贸易的博弈,并不是纯粹交给市场处理的公平游戏。  并不简单的棉花  在棉花被广
期刊
几乎没人预料到末日的世界里会满是肥皂泡。疫情之下,让人感触颇深的不是街头支离破碎的窗户,而是消耗无止境的洗手用品。去年,在疫情暴发后的几周内,肥皂和消毒液在全英的销量飙升,较2019年同期猛增255%。  如果说耀眼的科技之光曾照亮整个20世纪,那么暗淡的2020年则让我们有了另一番领悟。我们如今对抗新型疾病的主要武器其实早在维多利亚时期便已臻于完善——那就是肥皂和清水。  肥皂与身份政治  自1
期刊
说到古代杰出皇帝,人们马上会提到前四把交椅——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但是在这四人里,“宋祖”的流量,又远不及其他三人,赵匡胤,在历史上的地位,确实被大大地低估了。  很多深爱历史的人,他们心目中的最爱,不是唐朝,也不是明朝,而是宋朝。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老赵御宇之初,就定下很多基本国策,对中国文化的涵养,影响极其深远。  天下那么多野心勃勃的武将文人,为什么历史选择了赵匡胤?10年间,他何以从流浪
期刊
我曾经帮助过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她的眼睛有白内障,我们给她免费捐赠了人工晶体。  后来我就去给别的病人会诊,下楼的时候看见这个女孩的爸爸在偷钱。  我也没有特别惊讶,因为他们家真的太困难了,他们已经把地、房子全卖了,她爸也不上班了。但那一刻我还是会觉得这人怎么是这样的。  后来过了一阵子,他们又来我的门诊就医时,正好碰上一個老太太上楼梯摔了,她爸二话不说,背起那个老太太跑到急诊室去包扎。  所以我
期刊
我到新西兰3个月了,依然无法用英语和当地人深入对话,就在茫然之际,碰上了一位韩国牧师,他只学了一年英文,就能听得懂英语新闻。他告诉了我他学英语的秘诀。  “什么?要看100遍?”  “你应该知道《诺丁山》这部电影吧?”牧师问我。“我知道。”  “你从现在起,反复观看《诺丁山》100遍以上。”“什么?要看100遍……”  “这是最实在的方法。电影里有大量活生生的语言,只要不断观看就一定可以起到效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