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的。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对如何开展生活化教学进行了探究。
一、明确教学目标开展生活化教学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但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却只顾知识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忽略了學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开展生活化语文教学。具体目标可以分成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的目标、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知识和能力的目标主要是指学生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主要是指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成长和发展的方法,从而促进终身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基本态度和基本情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通过精彩表演表现生活的场景
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用语言文字记录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课文的目的就是将语言文字在头脑中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真实的主观感受。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情境教学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有的文章内容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不易激发学生的共鸣,难以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此时,我们可以通过表演课本剧的方式,再现文章中所描写的具体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将课文改编为课本剧,一方面可以将抽象的文字变为生动、真实的场景,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小说主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但这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难度,为此,我们可以将这篇小说改编成课本剧,组织学生排练和表演。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将人物形象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观感受小说中各个人物的各种丑态,然后联系实际生活来教育学生应如何爱自己的家人,升华学生情感。
三、利用生活化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探索语文知识,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是学好语文的关键,社会实践中蕴含着许多与学科有关的知识,将问题生活化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兴趣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开拓思维,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是教学的关键,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挖掘课文中学生感兴趣的素材,通过生动形象的情境教学展现给同学们。例如在学习《社戏》这一课时,学生可能会对课文中某些语句表示困惑,以学生的社会阅历无法准确把握句子的涵义,如“淡黑起伏的连山,仿佛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这句话就可能会让学生不容易理解,山为什么会跑?为什么还会像兽脊一般?教师这时候就要加以引导,提醒学生联系生活所见所闻,于是学生就会想起生活中常常提到的参照物,想明白原来山是参照物,实际上“跑”的是船而非山,了解原来是作者想要通过这种“快”“慢”文字所产生的看似矛盾的用法,来表达作者此刻内心复杂焦急的心理。
四、利用现代化手段再现生活化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以生活化标准解读文章、品味文章的内涵,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思想的对话,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思维,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当然也有少数内容距离现实生活,受时空的限制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困难,为此,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借助资源渲染氛围,创设教学情景,再现文章背景和生活画面,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想象思维,帮助学生深入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古文《岳阳楼记》此类的文章,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偏离较大,多数同学从未见过洞庭湖和岳阳楼,所以单纯靠文字来想象洞庭湖阴晴景象和景物特点难度较大,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为学生展示岳阳楼和洞庭湖的图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作者写作时流露的情感。
总之,语文和生活是不可分离的整体,教师要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化为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将生活与教学相融合,让语文学习焕发新的活力。
一、明确教学目标开展生活化教学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但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却只顾知识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忽略了學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开展生活化语文教学。具体目标可以分成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的目标、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知识和能力的目标主要是指学生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主要是指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成长和发展的方法,从而促进终身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基本态度和基本情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通过精彩表演表现生活的场景
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用语言文字记录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课文的目的就是将语言文字在头脑中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真实的主观感受。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情境教学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有的文章内容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不易激发学生的共鸣,难以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此时,我们可以通过表演课本剧的方式,再现文章中所描写的具体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将课文改编为课本剧,一方面可以将抽象的文字变为生动、真实的场景,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小说主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但这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难度,为此,我们可以将这篇小说改编成课本剧,组织学生排练和表演。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将人物形象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观感受小说中各个人物的各种丑态,然后联系实际生活来教育学生应如何爱自己的家人,升华学生情感。
三、利用生活化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探索语文知识,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是学好语文的关键,社会实践中蕴含着许多与学科有关的知识,将问题生活化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兴趣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开拓思维,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是教学的关键,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挖掘课文中学生感兴趣的素材,通过生动形象的情境教学展现给同学们。例如在学习《社戏》这一课时,学生可能会对课文中某些语句表示困惑,以学生的社会阅历无法准确把握句子的涵义,如“淡黑起伏的连山,仿佛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这句话就可能会让学生不容易理解,山为什么会跑?为什么还会像兽脊一般?教师这时候就要加以引导,提醒学生联系生活所见所闻,于是学生就会想起生活中常常提到的参照物,想明白原来山是参照物,实际上“跑”的是船而非山,了解原来是作者想要通过这种“快”“慢”文字所产生的看似矛盾的用法,来表达作者此刻内心复杂焦急的心理。
四、利用现代化手段再现生活化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以生活化标准解读文章、品味文章的内涵,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思想的对话,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思维,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当然也有少数内容距离现实生活,受时空的限制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困难,为此,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借助资源渲染氛围,创设教学情景,再现文章背景和生活画面,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想象思维,帮助学生深入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古文《岳阳楼记》此类的文章,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偏离较大,多数同学从未见过洞庭湖和岳阳楼,所以单纯靠文字来想象洞庭湖阴晴景象和景物特点难度较大,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为学生展示岳阳楼和洞庭湖的图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作者写作时流露的情感。
总之,语文和生活是不可分离的整体,教师要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化为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将生活与教学相融合,让语文学习焕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