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缪志峰老师《鱼我所欲也》一课教学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了范例——从言语理解走向言意共生。在文本品读中感“言”,可以在读中积累,在读中理解。在语言感悟中会“意”,可以在悟中共鸣,在悟中表达。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言语理解言意共生
文言作品中表现出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与美好情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中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都足以垂范后世。但当下的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个误区,就是逐句串讲,字字落实。缪志峰老师在江苏省教学研究室“教学新时空”中教学的《鱼我所欲也》一课,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了范例——不流于形,不困于章,从言语理解走向言意共生。言意共生强调“言”与“意”之间的交融、支撑与相长,是文言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一、在文本品读中感“言”
任何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的情感流露,都要借助语言。潜入文中,环顾左右,对语言文字鉴赏玩味,掂量比较,才能知其所长、所短,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
(一)在读中积累
这堂课,缪老师从读开始,以读收尾,引领学生对文本反复涵泳、体味,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上课伊始,缪老师就让一个学生展示朗读。有些教师喜欢用“你读得很好”或“你读得还不够好”来评价学生的朗读,但“好”在哪,“不好”在哪,均没有明确。缪老师在学生读后,引导同伴互评,其间,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确诵读的优点和缺点,并且及时改进。学生借助点评中的师生对话,诸如字词解释,朗读的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问题迎刃而解,文言知识的积累水到渠成。
(二)在读中理解
《鱼我所欲也》一文是孟子与告子辩论的节选,充满思辨性,加之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和现代汉语有着较大差异。这些都增加了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缪老师根据文本特点,对诵读要求做了有层次、有系统的安排,这也是这节课的亮点之一。他合理地调整课文顺序,从“生”“死”两个角度将难读的内容分成两部分,让学生分别朗读。其间,引导学生与原文的顺序进行比较,讨论作者的意图。学生通过对这段文字的反复朗读,结合“舍生取义”这个中心,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又如,缪老师在讲举例论证时发问:“为什么要讲这两个故事?”学生答:“对比。”缪老师又让学生把对比的部分分别读一读并考虑语速该如何处理,甚至可以加一些语气词,或是叉着腰,手指着对方,带着指责的口吻等。
多样的读,提高了诵读要求,加强了诵读指导,这远胜于字词讲解和语法知识的强化训练,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的极为重要的途径。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疏通了文意,在读中想象、读中体验、读中悟情。
二、在语言感悟中会“意”
文言文教学中,要注意用文本的内涵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参与学习。缪老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借助文本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词语,一个个精妙的句子,引导学生去“触摸”“品味”语言文字,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度对话。
(一)在悟中共鸣
《鱼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的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的抉择。“舍生而取义者也”的“义”和文中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辨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能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缪老师引领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境界,在思维的碰撞中感悟作者的情怀。潜移默化中,学生也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诱惑,也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正“义”。
又如,在讨论“取义”“舍生”时,缪老师抛出“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一问,接着,点拨引导和生生合作讨论相结合,既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内容和要突破的重点、难点,又留出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合作。如此,让学生辩证地认识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
(二)在悟中表达
学生在感言会意的过程中,产生表达的欲望,再辅以语言表达方法的指导,便很容易进入一种言语倾吐的积极而活跃的状态,可谓意动言发。
作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孟子》以其论辩性著称于世。孟子不仅“知言”“知类”,对论辩的作用以及论辩定式控制也有深刻的认识。其磅礴雄健的气势、高度形象的说理、卓越的语言艺术、高超的论辩技巧广为后人所称道。如何把这些论辩艺术展示给学生?缪老师在教学“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一段时,告诉学生:“这里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论证方法,叫假设推理。”何为假设推理?缪老师给出了通俗的解释:“当你确定一种观点,先假设观点的反面是正确的,然后推出观点是正确的。”接着,以因新车发动机漏油,西安奔驰女车主在与西安利之星奔驰4S店多次协商未果后,爬上车辆引擎盖维权的一段话为例,让学生发表观点。
又如,缪老师在提出“取的义到底是什么”一问后,学生脱口而出“尊严”,缪老师顺势补充:“取的是尊严,孟子对这个是有解释的,叫羞恶之心。”缪老师继而追问:“羞恶之心从何而来?是我给的吗?是父母教的吗?是读书得来的嗎?”这里,教师挖掘到文本中的情感积蓄点,将学生置于独特的情境中。学生大声回答:“与生俱来!”缪老师就是这样让学生把内化于心中的“意”转化为“言”,以有形的文字把心中形成的“意”真切地表达出来,达到意文兼得,言意共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言语理解言意共生
文言作品中表现出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与美好情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中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都足以垂范后世。但当下的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个误区,就是逐句串讲,字字落实。缪志峰老师在江苏省教学研究室“教学新时空”中教学的《鱼我所欲也》一课,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了范例——不流于形,不困于章,从言语理解走向言意共生。言意共生强调“言”与“意”之间的交融、支撑与相长,是文言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一、在文本品读中感“言”
任何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的情感流露,都要借助语言。潜入文中,环顾左右,对语言文字鉴赏玩味,掂量比较,才能知其所长、所短,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
(一)在读中积累
这堂课,缪老师从读开始,以读收尾,引领学生对文本反复涵泳、体味,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上课伊始,缪老师就让一个学生展示朗读。有些教师喜欢用“你读得很好”或“你读得还不够好”来评价学生的朗读,但“好”在哪,“不好”在哪,均没有明确。缪老师在学生读后,引导同伴互评,其间,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确诵读的优点和缺点,并且及时改进。学生借助点评中的师生对话,诸如字词解释,朗读的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问题迎刃而解,文言知识的积累水到渠成。
(二)在读中理解
《鱼我所欲也》一文是孟子与告子辩论的节选,充满思辨性,加之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和现代汉语有着较大差异。这些都增加了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缪老师根据文本特点,对诵读要求做了有层次、有系统的安排,这也是这节课的亮点之一。他合理地调整课文顺序,从“生”“死”两个角度将难读的内容分成两部分,让学生分别朗读。其间,引导学生与原文的顺序进行比较,讨论作者的意图。学生通过对这段文字的反复朗读,结合“舍生取义”这个中心,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又如,缪老师在讲举例论证时发问:“为什么要讲这两个故事?”学生答:“对比。”缪老师又让学生把对比的部分分别读一读并考虑语速该如何处理,甚至可以加一些语气词,或是叉着腰,手指着对方,带着指责的口吻等。
多样的读,提高了诵读要求,加强了诵读指导,这远胜于字词讲解和语法知识的强化训练,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的极为重要的途径。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疏通了文意,在读中想象、读中体验、读中悟情。
二、在语言感悟中会“意”
文言文教学中,要注意用文本的内涵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参与学习。缪老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借助文本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词语,一个个精妙的句子,引导学生去“触摸”“品味”语言文字,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度对话。
(一)在悟中共鸣
《鱼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的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的抉择。“舍生而取义者也”的“义”和文中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辨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能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缪老师引领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境界,在思维的碰撞中感悟作者的情怀。潜移默化中,学生也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诱惑,也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正“义”。
又如,在讨论“取义”“舍生”时,缪老师抛出“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一问,接着,点拨引导和生生合作讨论相结合,既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内容和要突破的重点、难点,又留出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合作。如此,让学生辩证地认识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
(二)在悟中表达
学生在感言会意的过程中,产生表达的欲望,再辅以语言表达方法的指导,便很容易进入一种言语倾吐的积极而活跃的状态,可谓意动言发。
作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孟子》以其论辩性著称于世。孟子不仅“知言”“知类”,对论辩的作用以及论辩定式控制也有深刻的认识。其磅礴雄健的气势、高度形象的说理、卓越的语言艺术、高超的论辩技巧广为后人所称道。如何把这些论辩艺术展示给学生?缪老师在教学“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一段时,告诉学生:“这里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论证方法,叫假设推理。”何为假设推理?缪老师给出了通俗的解释:“当你确定一种观点,先假设观点的反面是正确的,然后推出观点是正确的。”接着,以因新车发动机漏油,西安奔驰女车主在与西安利之星奔驰4S店多次协商未果后,爬上车辆引擎盖维权的一段话为例,让学生发表观点。
又如,缪老师在提出“取的义到底是什么”一问后,学生脱口而出“尊严”,缪老师顺势补充:“取的是尊严,孟子对这个是有解释的,叫羞恶之心。”缪老师继而追问:“羞恶之心从何而来?是我给的吗?是父母教的吗?是读书得来的嗎?”这里,教师挖掘到文本中的情感积蓄点,将学生置于独特的情境中。学生大声回答:“与生俱来!”缪老师就是这样让学生把内化于心中的“意”转化为“言”,以有形的文字把心中形成的“意”真切地表达出来,达到意文兼得,言意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