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的教学逻辑重构及教学实施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700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物理教学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厘清知识点的教材编排逻辑,针对学生的认知逻辑,重构教学逻辑。《摩擦力》一节,先分析教材的编排逻辑,再进行教学的逻辑重构,具体教学环节如下:以疑激思,引入摩擦力;直观体验,认识摩擦力;改进实验,探究摩擦力;创新实验,深化摩擦力。
  关键词:摩擦力教材逻辑教学逻辑
  初中物理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也就是说,初中物理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让学生的学习有趣、有序地发生。这就要求教师厘清知识点的教材编排逻辑,针对学生的认知逻辑,重构教学逻辑。下面,以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摩擦力”相关知识的教学为例,谈一谈笔者的思考与实践。
  一、“摩擦力”的教材编排逻辑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将“摩擦力”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在“弹力”和“重力”之后,在“二力平衡”之前。教材的编写意图可能是:将三种性质的力编排在一起,便于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学习。但是,这样的编排容易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利用二力平衡测量摩擦力”的实验原理,更谈不上主动探究实验方法,只能机械记忆。这无形中增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另外,教材对于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没有做出明确的说明,只是利用在桌面上匀速拉动木块的方法(如图1),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方向。这样的编排设计,学生缺乏直观的体验过程,对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要求较高。
  二、“摩擦力”的教学逻辑重构
  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教材章节顺序做出调整。“摩擦力”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就是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探究的过程涉及二力平衡,因此笔者将本节课的内容调整到第九章“二力平衡”一节之后。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顺序,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探究,也更利于學生学习兴趣和科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同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有必要将抽象的概念进行形象化处理,让学生通过充分的体验加深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可按如下逻辑顺序展开:
  (1)亲身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2)直观体验摩擦力的方向;
  (3)利用二力平衡知识,设计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
  (4)通过创新设计,突破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困惑。
  三、“摩擦力”的教学实施
  (一)以疑激思,引入摩擦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设能让学生感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情境,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新课导入环节,教师设置夹球小游戏:在规定时间内,用筷子将杯中事先涂过洗涤剂的玻璃球夹起(如图2),并运到另一个杯中。
  学生本以为小小的玻璃球应该不难夹取,谁知尝试了才发现非常困难。在艰难的夹球过程中,学生不由自主地就会思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生发出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直观体验,认识摩擦力
  身边处处皆物理,物理与生活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一些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都可以改装为实验器材,当学生发现常见的物品出现在课堂时,也会好奇这些物品能带来怎样的结果;同时,还会促进学生留心观察和寻找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并以此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本课,教师设置了3个体验活动:(1)将手掌用力按在课桌上向前推动(如图3),体会手心的感觉;(2)将牙刷刷毛直立在木板表面,然后向右拉动牙刷(如图4),观察刷毛的变化;(3)将牙刷刷毛直立在木板表面,保持牙刷不动,如何拉动木板,使刷毛向左弯曲?
  设计这3个体验活动,是为了让学生科学地认识摩擦力。体验(1),旨在让学生感受滑动摩擦力的存在。体验(2),选用生活中常见的牙刷进行实验,通过刷毛弯曲的方向来“看见”摩擦力的存在和方向,意在把看不见的摩擦力变得“看得见”。切身的体会,直观的现象,揭开了摩擦力神秘的面纱。体验(3),针对学生的思维定式“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通过与体验(2)对比,学生从刷毛向左弯曲得出牙刷受到向左的摩擦力,就会产生“为什么牙刷不动也受到摩擦力”的困惑。教师适时追问:牙刷真的不动吗?学生会发现,牙刷相对于接触面是向右运动的,从而得出对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更为准确的表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于接触面运动的方向相反,进而深刻地体会到科学的严谨性。
  选用生活中的物品来直观呈现抽象的物理现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熟悉的牙刷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过程,帮助学生有效突破了教学障碍,同时还为后续“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因素”探究实验的改进做铺垫。
  (三)改进实验,探究摩擦力
  对于一些实验方案的不完善之处,教学时可以不事先提醒学生,而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一个“失败”的探究过程,在“失败”中发现问题,引发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考,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来之不易和真正获得时的喜悦,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坚持不懈的态度。
  1.进行常规实验,发现问题。
  经过系列问题的引导后,学生提出:可以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通过测量拉力的大小来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反馈实验中的发现和困惑。学生在实验后提出的问题和困惑有:让木块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很困难,弹簧测力计在运动过程中读数不准确,示数忽大忽小,等等。让学生在做中思,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改进实验方法,优化实验效果。   发现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实验方法进行改进:回顾之前的体验(2)和体验(3),如何解决刚刚提出的问题和困惑?学生通过回顾之前的体验活动发现,“不动”的牙刷也能受到滑动摩擦力,从而将方法正向迁移,对之前的实验方法加以改进:将木块固定,拉动木板产生滑动摩擦力(如图5),此时木块保持静止状态,因此不必匀速拉动木板(但尽可能保持速度稳定)。这样的操作简单而且效果明显。为了增加演示实验的可视度,还可以进一步做出改进——安装定滑轮来改变拉力的方向,并将弹簧测力计竖直悬挂(如图6),便于观看和读数。通过改进实验方法,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之前的体验活动中已经渗透了这样的思路:木板不动时向右拉动牙刷和牙刷不动时向左拉动木板,效果是相同的。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将牙刷换成木块,达到学以致用并迁移深化的目的。对实验方法的改进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上述教学设计,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四)创新实验,深化摩擦力
  掌握了测量摩擦力的方法,就可以继续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了。在猜想与假设环节,教师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各种猜想。学生可能会提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大小、重力大小、速度大小、接触面积等因素有关。其中,压力和重力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学生常常分不清楚。为此,笔者创新设计了如图7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出一块长条形磁铁在木板上滑动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然后,在木板的下表面粘上钢尺,在增大磁铁对木板压力的同时又保持了磁铁的重力不变,再测出磁铁此时受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比较两次示数发现:压力增大,滑动摩擦力明显增大。为了让结论更具有说服力,可以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完善实验方案:如何在保持压力不变时增大重力,比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如此,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保持学生的认知活力。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体验式教学促进初中生物理科学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编号:D/2016/02/99)和盐城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物理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编号:2017—L—1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洪从兵.强化学习体验,培养科学思维——以《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教学设计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7(7).
  [2] 洪从兵.科学探究中猜想与假设的引导策略[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4(9).
  [3] 陳栋,季卫新.研究性备课:初中物理核心素养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重难点突破为例[J].物理教师,2019(4).5,7,14,15,16,19,32,47,62,72,74,77-79,86,91
其他文献
教师如果能独立思考,绝对不可以一道作文题用几十年,而且还是上一代的陈题。  学校一般在开学前就把课本发给学生。会学爱学的学生,在开学前后,早把一册语文书从头翻到尾,他们甚至在开学时就知道,期末时老师会让大家写一篇什么题目的作文。因为缺乏新鲜感,他们激情消退,思维受干扰并“硬化”,一点“意外”也没有,“猜想”也就不需要了。在作文学习方面,“胸有成竹”的优势未必比得上看到新笋破土的惊喜,学生更需要“新
期刊
摘要:组织高二年级的学生重读《智取生辰纲》,对比初中的教学,学生思维能力明显发展,他们阅读积累形成一定的经验,对作品的认识不再流于表面;有比较深入的思考,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关注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审美经验有所提升。  关键词:《智取生辰纲》 重读 学情差异 思维能力  两年前,我在初三年级上过《智取生辰纲》的公开课,后来和高中的同事讨论名著导读时,萌生了在高二年级重上《智取生辰纲》的想法。我想,
期刊
摘要:地理教学要搭建地理学与社会的关联,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和技能,提升人地协调观这一核心素养。《人口迁移》一课教学设计以人地协调观的渗透为主线,从三个层面展开,分别为:结合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挖掘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剖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结合我国人口迁移的影响,探究实现人地协调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 《人口迁移》  作为地理学科的核
期刊
摘要:语文课堂的“真境”,即指以语言为能源库,以意旨为原动力,以情思为神经元,三者有机融合,臻至和谐、美好、愉悦的课堂生态。它表现为真教、真学、有境三个显著特征,彰显自然、真切、深沉、韵味四个维度。  关键词:真境 课堂 生态 特征 维度  2017年10月25日,在南通市第一梯队名师培养对象专业发展汇报研讨中,戴继华执教汇报课《〈伶官传〉序》,以课堂实践来彰显自己的教学主张——语文课堂应该追求“
期刊
摘要:基础教育阶段的化学教学,教师应致力于通过课程设计和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建构正确的哲学观念和学科观念。复习课通常为一章或一节所设计,涵盖的知识线索多,不同的知识线索可以承载不同的观念。教学《认识化学变化》复习课,尝试打造观念引领的复习课,使不同的观念在一节课上多样化地呈现,助力学生建构多维的化学学科观念和立体的哲学思辨观。  关键词:学科观念 思辨观 复
期刊
摘要:英语阅读教学应改变“重知识,轻思维”的教学惯性,结合文本开展多维的高阶思维活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Mysteries solved一课教学,通过表层信息处理,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借助深层信息处理,发展学生的评价思维;在对隐藏信息的处理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关键词:英语教学 高阶思维 分析 评价 创造  认知有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逐步发展的特点。高阶思维能力是较高认知水平的心智活动或较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首先要指导学生在素读中走向文本深处;其次,教师的目光不能囿于眼前的一篇一课,应由一篇联结多篇,在联读中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和阅读量;最后,要帮助学生选点聚焦,掌握读懂一本书乃至一类书的方法。  关键词:阅读方法 素读 联读 选点聚焦  统编语文教材具有“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特点,即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要素(包括基本的语文
期刊
摘要:2018年南京市中考作文题巧妙地将写作融入名著阅读,在考查学生想象能力与情境写作的同时,让名著阅读实至名归。题目与教材衔接紧密,对语文教学有诸多启示:有效落实名著“真阅读”、发挥教材的最大功效、讲解想象的方法技巧、注重读写结合训练、加强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教师要有读书的志趣。  关键词:中考作文命题导向启示  2018年南京市中考语文作文题目如下:  2018,日新月异的年头;2018,气象
期刊
摘要: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8课《美国的独立》中,把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归为“英国政府在北美殖民地颁布了一系列新税法,激化了北美人民与英国殖民者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民族冲突并不是美国独立的核心问题,政治高压、经济掠夺也言过其实。从历史解释视角重构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政治因素为英国政治结构的动荡导致北美殖民地的危机意识,经济因素为征税冲突中的不同立场,认知因素为错误认知导致局势恶化。  关键词:《美
期刊
摘要: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实施中,应把握以任务为导向的项目化学习的内涵与操作方法,建构相对完整的情境学习场域,促进有效教学;要在任务群背景下,通过内容序列化、方式多样化的组合,达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还要探究跨界学习,以学习者与思想者双重身份参与其中,提高媒介素养,培植媒介文化,以期立德树人。  关键词:任务群学习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核心素养媒介素养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学习,是《2017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