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拓入扇”解密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ip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扇面在清代后期到民国时期,是历史上的高峰,出现了很多名品与巧思。伴随着金石学的兴起,金石拓片在晚清大行其道,士大夫玩扇与玩金石皆风靡一时,这时期也出现了不少扇面上拓金石的玩法。最早出现的是将印章钤盖在扇面上,然后将墨拓的边款剪成极细极薄,再贴到扇面,造成类似印谱的效果。但士大夫是不会满足于这种小儿科的手工劳动式剪贴的。
  民国初年,贵州姚茫父发明了“颖拓”入扇,其方法是用毛笔沾焦墨,用类似铅笔扫描的方法“描”出金石小品佛像等的图像,肉眼看去类似墨拓或朱拓效果。但这种方法也不是真正的“拓”,所以名为“颖拓”(颖者毛也)。近代艺林传颂一时的传奇之品,则数广东近代名宿蔡守谈月色夫妇所创制的“移拓”,长久以来,其钤拓之迷一直未被解开。
  偶得一幅扇面“异品”
  笔者在二十多年前,得到幅保存完好的扇面裱片,此扇从右到左为六段拓片,每两段为组。看来是三种古代珍物的拓片,连木盒盖上所刻的文字也 并拓入。右边组是细字甲骨,存字五十多个,盒盖文字为:“殷墟骨契精品,寒琼藏,尔雅篆。”为之题款的尔雅自然就是蔡谈夫妇的老朋友篆刻家邓尔雅了。中间组是古代陶片,铭文不可分辨,盒盖文字为“汉扑满,辛亥九秋得此,以为光复纪念,寒琼属,尔雅题”。所谓“扑满”,即北方称呼钱罐,储存零钱之用,满了就打碎以取出,故称“扑满”,此陶钱罐未必真为汉物,然以汉扑满,正符合辛亥年民族革命的口号,故此乐而拓之。左边组为著名汉代货币“金错刀”,刀上铭文“平五千”,盒盖铭文为篆书“美人赠我金错刀,寒琼记”。此扇落款在左侧,隶书两行:麟书先生审定,月色移拓,蔡守题。右侧有谈月色所刻楷书九方格印枚:月色移拓古器铭入扇。
  按照常识,成扇至少要由四到六层棉纸制成,底面还要上矾水、云母等以防水和平滑,有的讲究扇面甚至多至十层,而做过拓金石的人都知道,拓小品最好用连史纸,即最薄的绵纸,取其能深入字口中。而此品与扇面的讲究厚实真是南辕北辙。
  多方名家破解技法
  琢磨了很久不得其妙,于是想起请教老师。第一个要问的当然是王贵忱老师,拿着扇片到了可居室,王老师打开看说:“啊,这个我知道,蔡谈夫妇拓的,很有名。”再问您知道怎么拓的吗?老师放下眼镜,说:“三十多年前,我和黄文宽先生很熟,有次问他,你和蔡谈夫妇那么好,知道‘移拓入扇’吗,文老说知道,我还会弄啊。他看到我有点不信的神色,索性说,你不是有很多古钱币吗?找几枚好的,拿把扇子来我帮你拓。我就给了他几枚钱币,还有把自备的扇子。过了段时间,他真的找上门来,将扇子和钱币还我,扇子上拓了我的几枚钱币,可是并没有拆开扇纸,封边都没动过。我问他怎么做,他笑了笑,没说。扇子‘文革’时弄丢了,也没找他再拓。”
  笔者听了又好奇又丧气,连可居师都不得要领,黄文老又作古了,找谁问去呢?不死心,又找到文老的得意弟子梁晓庄兄,问是否见过这手功夫,庄兄答日:“没见老师动手,但见过他将收藏的古代名家刻印做过印拓在扇子上,边款确实是在扇面上拓的。”“会不会是将扇面拆开,然后拓完再细心粘回去?”“我的回答是肯定不会。第,成扇旦拆开(例如装裱成扇片),要装回成扇不是不可以,但是扇子的丝绸封边(即最上面的丝织部分)就必须拆烂,没法原状复原。第二,成扇用纸最外面层涂有矾和云母等,其实已经相当硬,即使能细心拆下,也绝不能拓精细东西。第三,看谈月色的印文,就知道这工艺肯定是种很得意的手法,若是揭纸就太不好玩了。”
  辗转又打听了文老的公子黄大同先生,还有谈月色在南京的弟子徐畅……在广州的蔡守幼孙蔡庆高兄收藏有不少家传古物,偏就没有“移拓”留下来,他们都说只听过“移拓”,没看过这个怎么做,莫非真要成绝学了么?
  “移拓”并非真“拓”
  今年春天,几位友人来小斋煮茗闲坐,茶罢挑出几件古物玩赏,其中就有这幅移拓扇片。友人多是第次见这种异品,他们仔细观察之后,提出点疑问,甲骨这样细的线条,要在扇面这样厚的材质上拓出来是绝不可能的,除非根本不是拓片。
  友人散后,笔者又再 次用高倍放大镜细看,终于发现了以往没有留意的处细节。在清晰的放大镜下,所拓文字的边沿(即术语所谓字口,见细节图)并没有像普通拓片那样有凹凸的痕迹,完全是平滑的。要知道,做拓片的过程必须要将纸轻重不地打进字口中,才能用拓包上墨,否则神仙难拓,既然字口是平滑的,说明这拓片必定不是真正地“拓”上去,这是种制版技术。
  是夜即与蔡庆高兄联系。我问,府上有藏蔡守编的金石杂志留存否,蔡兄说劫后已经没有留下来,但是他却找到了两件足以佐证的实物,其是印《寒琼遗稿》扉页蔡守松树下闲坐像的锌板,这块锌板制版细致,其中蔡守像还有类似照片的阴阳凹凸效果,附上此书的印本,读者可以清晰看到当年原貌。其二是用以印笺纸的块锌板,图案为汉代瓦当,文为“益寿延年”,蚀刻的效果已经相当完美。
  由此可以破解“移拓”其实是种再现的做法。先用纸片将金石小品做真正的拓片,然后用制版蚀刻法将拓片制锌板分为几小块,最后用油墨将锌板上图案压印到扇面上即成。但其局限在于锌板不可上传统的中国墨,只能调至淡淡的油墨(油墨过浓则很难干,易玷污),是以扇面上的拓片颜色都淡而不精神。“移拓”中的“移”字,其实也说明了不是真正的拓片。
  锌板蚀刻技术在1 9世纪末发明,开始应用于印刷技术,传入中国已经是1 900年之后(大约比石印略迟),由于它能基本复原照相中的形象,很快就普及起來。蔡守曾主编多种杂志和印行书刊,对于照相制版非常熟练,因此他想出这种方法并不奇怪。《寒琼遗稿》上的肖像使用深浅颜色,对制版要求比较高,而拓片等使用的是单色黑白,就简单多了。更厉害的则有张大干,他运用锌板做成古代大书画家的印章,钤盖在自己临摹的古画上,由此骗过了很多民国初年的鉴定大家。
  书画家们直被标签为很传统的路人,其实他们为了谋生或者为了消遣,同样会关注高科技的发展信息。锌板蚀刻今日已经逐渐式微,被树脂等物料所代替,复制的技术也更为高超,当年的小伎俩,今天又成为了雅物。今天仍然有很多仿作书画者运用各种高科技手段炮制作品,若干年后,也许能成为研究者的另课题,只是没有了手工制作,终究不符合“雅玩”的原意了。
其他文献
本期展场以“不朽”为题,呈现近期两场特展:宁波博物馆的“不朽之旅——古埃及人的生命观”和国家博物馆的“大唐风华”,中外两场特展对比来看,似乎带着某种契合。古埃及人笃信来世,生前就为死后积极筹谋,视死如生,这一点与中国古人是何等相似,即使是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中外文化的大融合,唐人对视死如生的华夏礼俗依旧坚守,他们同样乐享太平,并把生前美好带到地下。然而,不管是古埃及人还是唐人,他们真正留给今人的从来不
期刊
英国《卫报》近期报道称,位于伦敦东部贝斯纳尔格林的V&A儿童博物馆将于今年进行彻底的重新改造,该建筑将关闭两年,并于2022年重新开放。届时,儿童博物馆将从V&A众多的藏品中选择更多展品进行展示,其中包括克里斯托弗·里夫(Christopher Reeve)穿过的超人服装、比阿特丽克丝·波特(Beatrix Potter)所绘彼得兔(Peter Rabbit)插画,以及西区戏剧《战马》  (War
期刊
艺术市场换代司空见惯,早些年被称为青年艺术家的70后一代如今已活跃在艺术市场的第一线。在其之后,80后、90后艺术家也如雨后春笋冒出。青年艺术家全面登堂入室已经成为市场中的潮流,小部分在二级市场交易价格突破百万元级别,甚至有迈入千万元级别者。但同时,不少青年艺术家在没有经过艺术品一级市场推广代理的情况下就直接进入了拍卖市场,也存在很多利弊。究竟青年艺术板块透出了怎样的市场信息?我们试通过几组青年艺
期刊
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移民城市,深圳早已被划入全国一线中心城市之列,去年全年GDP突破2.4万亿元,首次超过香港、跻身亚洲城市前五,而深圳的文化艺术行业也随之水涨船高。“年轻化”和“去中心化”是深圳年轻艺术家呈现的面貌,他们在这座商业化、模式化、快节奏的新兴城市中裹挟前行,并愈加追寻个性和多元的艺术表达。  繁荣之外的艺术生产  在水之隔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冲击下,深圳的艺术发展也加急了它的脚步。深
期刊
2017年仲夏,《大英一百件文物上的世界史》大展让上海博物馆观者如潮,人馆经常要排队三四个小时,让不少考古粉、历史粉们望而却步。之前大展初到北京国博时,还得以赶在落幕前看了个尾场,人不多,却能轻松自在地看完所有的展品。而我们的故事,也从展览上体量最大的一件展品开始,即密特拉神像。更准确地说,是从他的帽子讲起。  “弗里吉亚式”帽与异邦人  密特拉崇拜流行于古罗马帝国,而这件神像则来自帝国的核心—意
期刊
与北京、上海等地的艺术氛围有所区别,西南重镇成都艺术聚落的形成显得更加顺势而为,国内也早就给予成都“艺术第四城”的评价。成都青年艺术家们似乎正在越来越享受偏安一隅的生活。但也有外界评论,近几年成都的艺术生态环境处在一种趋于平静的状态,尤其是青年艺术家们过于温和,并且发声力度不够。  包容的艺术生态  居住在成都的青年艺术家们多数都毕业于成渝两地的艺术院校,尽管他们并不全是本地人。但成都闲适的生活节
期刊
犹记得去年大火、豆瓣评分高达9.1的央视节目《国家宝藏》,荧屏上那位气质儒雅、学识渊博的博物馆人李仲谋将专业知识娓娓道来,让人如沐春风,也不禁让人联想工作中的他,又会以怎样的风貌示人?此时,手表上的指针已滑向下午五点,只见上博窗外华灯初上,魔都多姿的夜才刚刚开始。而办公室内那个不知忙碌了多久的身影慢慢停了下来,待来访者纷纷散去后,才终于得见这位圈粉无数的“网红馆长”。  《国家宝藏》幕后的故事  
期刊
2020年一场疫情让国内的艺术市场充满了不稳定性,与香港巴塞尔日程紧密相连的苏富比、保利香港、中国嘉德(香港)、邦瀚斯的舂拍日程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当然,不稳定的还有刚刚“脱欧”的英国艺术市场,尤其是“脱欧”之后的首个伦敦拍卖周。由于英国和欧盟问的很多“脱欧”细节仍未谈定,受极强不确定性笼罩的这几场拍卖表现不算强劲,虽然个别“明星”拍品仍能拍出高价,但两家拍卖公司的总成交额双双下滑,可以看到藏家对商
期刊
好像感到身边的世界沉默了,近40天这样的沉默百年罕有,谁都没有预料到2020年竟然是这样开局。  当枝头有了绿意,春天终于来临,自然界的复苏迹象,终于逐渐消减了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恐惧。在时间被按过暂停键之后,更多人会懂得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刻,也是一个最好的时刻。  中國历史上很少有这样的一个时刻,在生死面前,为生命动容,开始了群体反思。反思之后,将令我们对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有一个新认知。集美与德
期刊
两年前初识周伯林,只觉他是位温文儒雅的文化商人;两年间的不断深入交往,才发觉他原来还有另外一面,除了喜好写字作画,还热衷于文学、哲学,尤其喜欢老庄及佛学。他性格朴厚,作品却充满着趣味。品其书法和绘画,能感受到浓郁的文人气息和正大气象,而他笔墨下的“大写意”,更是他“心相”的表达。  几番风雨后回归初心  從天真涂鸦到孜孜以求,从个对美术懵懂的少年,蜕变成当今名写意画家,周伯林的绘画征途,是条修行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