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兰花》解读献疑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erci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斯拉夫作家沃兰茨的散文《铃兰花》选入了苏教版高中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在备课时,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资料都将男孩能够有勇气去“地狱”采摘铃兰花这一举动,解读为其父母精心有意的安排。
  教材在课后“品读与探讨”板块设计了问题:“思考文中父母关于‘地狱’里有铃兰花的对话,再与文章结尾进行对照,想象一下,他们为孩子克服恐惧都做了些什么?文章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很显然,这个问题的设计者首先认定了男孩到地狱去采摘铃兰花是其父母“有意”的安排。
  《教学参考书》也解读说,“我”为什么会有此举动?一是父母有意且巧妙地安排。二是我对母亲有着深深的爱。并强调:“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在不经意中给予‘我’一次战胜自我的机会。”“他们巧妙不着痕迹的启发,才是‘我’第二次主动行为的最好注脚。”
  然而,笔者在仔细研读本文后,感觉将此情节解读成是父母有意的安排,在原文中似乎缺少足够的依据和必要的铺垫,很难自圆其说。
  基于这种思考,笔者将此设计成问题:“小男孩去地狱采摘铃兰花是父母有意的安排,还是出乎父母的意料之外?”上课时交由学生进行自由讨论,经过课堂争论,很快形成了“有意派”和“无意派”两大阵营,而且都拿出了各自的证据,分述如下:
  “有意派”认为:
  一、作者将母亲说出自己“心愿”的情节安排在周六黄昏,并“若有所思”“叹了口气”,显然,是在向我们做某些暗示。
  二、父亲明确指出只有“地狱”中有,似乎也在暗暗告诉“我”寻找铃兰的地方。更为重要的是,他自己却没表示任何想去采摘铃兰花的意思,也像是在“有意”为我创设机会。
  三、在结尾处,当我将铃兰花捧回家中时,母亲并没有表现出“出乎意料”地“惊讶”,只是“漾起了欣喜的微笑”,也在表明这一切都在他们的意料中。
  而“无意派”则认为:
  第一,“父母的对话”仅仅是两人的闲聊,并没有针对男孩的意思。因为谈话时,文章并没有明确交代男孩当时所处的位置,怎能确保作者一定能听到他们的对话,这里缺少起码的伏笔和铺垫。
  第二,父母既然知道孩子对“地狱”如此的恐惧,怎么能判定孩子听到所谓的“暗示”后,就一定会做出“前往采摘铃兰花”的举动,如果不能确认孩子一定去,这“有意的安排”又有什么意义呢?
  第三,在前文中,母亲明说:“不要再叫他去‘地狱’了,他年纪还小呢,要吓出毛病来,一辈子可就成了傻瓜。”母亲既然知道再让孩子去可能出现这种可怕的恶果,却又“有意安排”这样的冒险活动,于情于理均说不通。
  第四,文章后面写到:“我一口气往家里跑去,等跑到家,刚赶上母亲正要出门。”如果说是父母“有意安排”,就一定会等他回来,却为何没见他,就“正要出门”离开呢?
  第五,如果是父母有意安排,“我”离开家前往“地狱”,应该在父母的掌控之中,为何他们没有任何表现和举动呢?这明显不合乎人性常理。
  第六,文章最后一句中“母亲猜到了我的壮举”中,一个“猜”字,显然透露出“我”的举动是出乎“她”的意料之外。
  第七,本文的题材是散文,所追述的故事当为实事,那么作者自然便是文章中的“我”,问题是,如果这一过程是父母有意安排的,作者写作本文之时,应该懂得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但为何对父母的这一“独特”的教育方式未置一词呢?
  在学生们的争论中,我们不难看出,显然是无意派占了上风,这也进一步印证了笔者的想法。
  如果我们无法回答这些问题或无视这些问题,将其过度解读成父母的“有意安排”和“精心设计”,明显是站不住脚的。而那些建立在这种解读基础上的家庭教育的“策略和智慧”以及“藏露有致,匠心独运”的构思技巧更是属于无中生有,空中楼阁了。
  至于《教学参考書》说,如果“忽视了父亲的言行举止对‘我’的引导启发作用,”“前文的关于‘我’的种种惧怕的铺垫都显得毫无意义与不着边际。”笔者感觉这一论断未免武断,缺少合理的因果逻辑。前文的“种种惧怕”是为“我”战胜恐惧,前往“地狱”采摘铃兰花做铺垫的,看不出与父亲是否“有意引导”存在什么必然关联。甚至相反,笔者感觉如果理解成“有意引导”恰恰是破坏了铃兰花的象征意义,消解了文章主题思想。
  铃兰花,英文名字叫“lily of the valley”,意为谷中的百合。传说铃兰花是圣母玛利亚哀悼基督的眼泪变成的,因而也把铃兰花称为“Our Lady’s Tears”,即圣母之泪。这一意象与文中的“母亲的叹息”是吻合的,甚至是重叠的。因此,铃兰花可以理解为母亲的忧愁和哀怨。对于一个纯真的孩子来说,没有比为母亲“分忧”更伟大的事了。因此“母亲的叹息声”才让“我久久不能入眠”,才让“我”“在半睡不醒的状态之中,充满了一种惬意而奇妙的责任感”,才会“恰似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使我又重新迈开步子,穿过地头,径直向‘地狱’走去”。因为这份本具的孝心和爱心,为满足母亲的心愿,“我”瞒着父母,悄悄地完成了这件事情,这一举动如果出乎父母意外,不更加凸显了爱能战胜一切,超脱一切,爱使人变得勇敢和顽强这一主题吗?
  如果非得解读成“有意”的安排,那么“母亲的叹息”只不过是一种表演,父亲的话是故意说个“我”听的,这一切都是为试探孩子而设计的一个“套路”,而发生的这一切都在父母的掌控之中,孩子只是父母安排下的一枚棋子。这非但不能看出父母的“良苦用心”,相反,倒显露出一些矫情和狠毒了。
  据此,笔者认为,《铃兰花》的“价值取向”也许并没有那么复杂,不必如此过度解读,孩子只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凭着对母亲的“爱”,战胜了内心长期对“地狱”的恐惧,实现了属于自己的“成长体验”。
  作者通联:山东莘县一中。
其他文献
原子吸收光谱检测法是21世纪5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兴仪器分析办法,通过物质生成原子蒸气,对谱线吸收水平实行定量分析的一种办法。该方法被广泛运用在多个领域中,例如地质、机
水利工程作为重要的公共基层设施,不仅关系到漕运、旱涝灾害的有效控制等问题,同时也影响到农业生产和粮食的有效供给,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通过了解井田地质构造及分布特征,结合收集整理的瓦斯资料,分析埋深、煤层厚度、煤质等因素对16#煤层瓦斯赋存的影响。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数学预测模型,并用MATLAB对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语文应用性特征,加强语文学习和社会发展、科学进步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在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养成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促使他们将这种乐趣转化成学习的动力,组织学生展开实践活动能促使學生在应用中更好地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  一、自制板报,学用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创造
汽车的制动系统能够让高速行驶的车辆迅速平稳地停下来,时时刻刻关系到驾驶员和车上乘客的安全,因此特别受到车主们的重视。而对于维修企业来讲,制动系统相关的维护与修理是除车
在实际应用中,正独立式机械双流转动装置如果采用手动换挡方式进行运行控制,容易在换挡控制过程中出现不合理控制情况,对于机械设备的稳定运行以及使用寿命都会存在着很大的
近年来,经过气象节目的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气象节目不断的涌现出来,从传统的天气预报节目,逐渐的发展到多元化的节目。气象专题节目的制作,很大程度上的满足了人们对于气象信息的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患者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起重要作用。乙型肝炎病毒导致肝癌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有些证据表明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在肝癌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该
在汽车服务企业的实际经营中,店内的宣传品是必不可少的。近几年来,简洁的店内环境成为一种趋势,很多企业店内什么宣传板都不挂,其实这是一种误导。有些企业在做店内宣传时忽略了
网络仿真可以有效提高网络规划和设计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明显降低网络投资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投资浪费。本文就常见的三种网络仿真工具(OPNET、NS2及MATLAB),从它们的运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