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施语文创新教育,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环境,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意识;自由平等;好奇心;求知欲问题意识
在大众创新的时代洪流下,作为重要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自然要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多样性的特性,注重并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下是本人对此问题的粗浅认识:
营造自由平等的语文教学氛围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土壤。
传统教学崇尚“师道尊严”,教师是权威的象征,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对老师怀有一种敬畏心理,只会死记硬背老师给的“标准答案”,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根本没勇气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更缺乏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这种不民主的、压抑的教学气氛成了窒息创新意识的主要因素。
如果语文教师能创设民主的教学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对教师就会产生信赖感、亲切感,从而提高协助课堂教学的配合度。语文教师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的创意,不过早、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多采用讨论、质疑、竞赛等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大胆主动、敢于提问的习惯;多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多讨论、辩论,各抒己见,同中求异地提出自己创造性的思维见解。
此外,语文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养成自由交流并大胆质疑的习惯及勇气,敢于怀疑、反驳、否定前人的理论和教师的讲解,倡导标新立异,允许多种答案的存在,不用单一的标准去束缚学生的创新积极性;要采用多样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每一点成功都给予表扬和肯定:学生对一个问题问的好,想法独特,是一种成功,应给予鼓励;同一个问题,解法与别人不一样,能独辟蹊径,思维散发快,也是一种成功,更应给予鼓励。
调动学生语文课堂上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手段。
首先,语文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要公开的向学生表示,他们充满好奇心的探究性行为以及任何探索迹象,都是好事情。当学生对某一知识点感兴趣并非常高兴时,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活动,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课堂气氛要轻松活泼,不反对猜测,特别是猜测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时候。
其次,语文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传授知识、分析课文、训练能力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教学内容及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注入时代活水,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富有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如故事讲述、形象描绘、实物模型以及电教手段等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形象的、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第三,语文教师要善于用好学生的好奇心。在语文教学中多设疑问,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如修辞比喻的教学,可设疑:“像”是比喻句的特征,那么“小明像他爸”是否比喻句?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由此引导学生加深对比喻句的认识。
总之,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驱使学生精细地去观察事物和思考分析,发现别人不容易发现的问题,教师对此要积极的加以引导和培养。
创设语文课堂的问题情境、强化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点。
传统教学,学生在无“疑”状态下被动接受,盲从依附,思维被束搏在教学的圈子里,问题意识淡薄,要么是不会发现问题,要么是不善于提出问题,要么是不敢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教学中,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因材设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出难易适度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问难的欲望,在语文基础知识训练、阅读和写作方面等均可精心设疑。
第二步:“痛點”设疑。在学生经常犯错的、思路容易堵塞的地方设疑,解疑通路。在这些地方设疑和引起学生思考,能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畅通思路,激发智慧的火花。
第三步:“平淡”生疑。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遇上这样的情况:许多文章,学生自己能看懂,有些甚至可以无师自通。其实,这些学生仅读懂课文的文字,知其大概,却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课文中所包括的丰富内容和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善于在无疑中巧设疑难,教会学生从语文中找出疑问,于平淡中见神奇,于平庸中见绝妙。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索,发现了疑难,就会在学习中激起冲动并满怀信心的去解开疑窦,使学习过程形成一个在积极思考中生疑、释疑、进步的过程。
总之,语文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新形势下创新教育的首要内容,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之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意识;自由平等;好奇心;求知欲问题意识
在大众创新的时代洪流下,作为重要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自然要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多样性的特性,注重并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下是本人对此问题的粗浅认识:
营造自由平等的语文教学氛围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土壤。
传统教学崇尚“师道尊严”,教师是权威的象征,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对老师怀有一种敬畏心理,只会死记硬背老师给的“标准答案”,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根本没勇气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更缺乏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这种不民主的、压抑的教学气氛成了窒息创新意识的主要因素。
如果语文教师能创设民主的教学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对教师就会产生信赖感、亲切感,从而提高协助课堂教学的配合度。语文教师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的创意,不过早、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多采用讨论、质疑、竞赛等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大胆主动、敢于提问的习惯;多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多讨论、辩论,各抒己见,同中求异地提出自己创造性的思维见解。
此外,语文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养成自由交流并大胆质疑的习惯及勇气,敢于怀疑、反驳、否定前人的理论和教师的讲解,倡导标新立异,允许多种答案的存在,不用单一的标准去束缚学生的创新积极性;要采用多样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每一点成功都给予表扬和肯定:学生对一个问题问的好,想法独特,是一种成功,应给予鼓励;同一个问题,解法与别人不一样,能独辟蹊径,思维散发快,也是一种成功,更应给予鼓励。
调动学生语文课堂上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手段。
首先,语文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要公开的向学生表示,他们充满好奇心的探究性行为以及任何探索迹象,都是好事情。当学生对某一知识点感兴趣并非常高兴时,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活动,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课堂气氛要轻松活泼,不反对猜测,特别是猜测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时候。
其次,语文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传授知识、分析课文、训练能力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教学内容及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注入时代活水,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富有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如故事讲述、形象描绘、实物模型以及电教手段等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形象的、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第三,语文教师要善于用好学生的好奇心。在语文教学中多设疑问,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如修辞比喻的教学,可设疑:“像”是比喻句的特征,那么“小明像他爸”是否比喻句?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由此引导学生加深对比喻句的认识。
总之,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驱使学生精细地去观察事物和思考分析,发现别人不容易发现的问题,教师对此要积极的加以引导和培养。
创设语文课堂的问题情境、强化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点。
传统教学,学生在无“疑”状态下被动接受,盲从依附,思维被束搏在教学的圈子里,问题意识淡薄,要么是不会发现问题,要么是不善于提出问题,要么是不敢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教学中,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因材设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出难易适度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问难的欲望,在语文基础知识训练、阅读和写作方面等均可精心设疑。
第二步:“痛點”设疑。在学生经常犯错的、思路容易堵塞的地方设疑,解疑通路。在这些地方设疑和引起学生思考,能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畅通思路,激发智慧的火花。
第三步:“平淡”生疑。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遇上这样的情况:许多文章,学生自己能看懂,有些甚至可以无师自通。其实,这些学生仅读懂课文的文字,知其大概,却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课文中所包括的丰富内容和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善于在无疑中巧设疑难,教会学生从语文中找出疑问,于平淡中见神奇,于平庸中见绝妙。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索,发现了疑难,就会在学习中激起冲动并满怀信心的去解开疑窦,使学习过程形成一个在积极思考中生疑、释疑、进步的过程。
总之,语文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新形势下创新教育的首要内容,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之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