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充斥耳畔的今天,学业不良学生的数量仍占相当的比重。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教师绝不能忽视和放弃学业不良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本文从教师期待效应的由来和作用模式谈起,着重分析了教师期待效应对学业不良学生的影响和对教师的启示。
关键词: 教师期待效应 学业不良学生 潜能
1.教师期待效应及其由来
教师期待效应是指教师的期待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待的进步。
教师期待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其由来要从古希腊的一则神话故事说起。皮格马利翁是古代塞浦路斯岛上的一位国王,他精心雕刻了一具象牙少女像,每天都含情脉脉地凝视她。“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有一天,他的“少女”竟奇迹般地活起来了。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然而神话中蕴涵着这样一个道理:期待可以激发出无穷的潜能。
2.教师期待效应的研究和发展
对教师期待效应进行经典研究的是美国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R.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F.Jacobson)。1968年,他们在美国加州旧金山市奥克学校进行了一项实验。实验者对小学生进行了一次“预测未来发展的实验”,实际上只是普通的智力测验。然而他们并没有依据智力测验的结果,而是随机地在各个班级抽取少数学生,并告诉任课老师,这些学生都有很大的“学业冲刺”潜力,但学生本人并不知情。八个月后,奇迹出现了,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比其他孩子高出许多,甚至名单中最初的后进生的成绩也名列前茅。
研究者认为,教师由于认为这些学生是天才,便寄予他们更大的期待,上课时给予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们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種激励作用,学习时就加倍努力,因此取得了好成绩。这就是由于教师期待的影响和激励的作用所产生的“期待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
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非(Brophy)和古德(Good)提出了期待效应产生的过程。1975年美国教育家布劳恩(Braun)进一步分析了效应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并于1976年用信息论的观点构建了教师期待效应的模式。
3.教师期待效应对学业不良学生的影响
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巴班斯基认为:所谓学业不良学生是指那些要比其他学生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某种及格水平的学生。这些学生具有思考不积极,不肯或不善于开动脑筋,经常回避那些较用脑的习题,思维上有惰性,常用老一套方法解决新问题,注意力不易集中,易分心,对直观教材的记忆优于对语言教材的记忆,善于机械记忆,不善于语言逻辑思维等特征。
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证明:教师根据学生的性别、身体特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习成绩等各种因素形成对学生的期望。这种期望形成后又通过各种方式,如分组、强化、提问等影响被期望的学生,使学生形成自我期望,从而对教师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进一步强化教师原先形成的期望。长此以往,循环往复,学生就会朝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受到教师高期待的学生会得到充分发展,而受到教师低期待的学生则不能够充分发挥其潜能。
教师对学业不良学生抱有良好的期待,可以产生积极的效应。学业不良学生在得到愉快的鼓励和热情的激励后,会激起对教师更真诚的尊敬、信赖和上进心,如此日积月累,良性循环,就会产生期待的效果。教师不断地按自己的期待影响学业不良学生,而学业不良学生也逐步向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被教师寄予高期待的学业不良学生逐渐转好,被教师寄予低期待的学业不良学生则越来越差。
3.1教师对学业不良学生积极的期待。
每个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要求、有自我完善的愿望、有自我控制和调节的适应能力。这种要求、愿望和适应能力是一种内隐的潜质,其强弱程度存在个体差异。一般而言,学优生表现得更为强烈、持久,而学困生表现得较为微弱、短暂。学业不良学生的这种潜质一旦被教师积极的期待所激发,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
对这一点我深有同感。我刚踏上教学岗位时,教的是大学二年级的专科。班上有个男生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英语基础特别差,不会音标,不敢开口说一句英语。课后我找他谈心,他表达了想学好英语的愿望,此后我有时间就辅导他,重点教他学习方法,并经常对他说“慢慢来,你能行”等鼓励性话语。有一天,他拿着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合格证书来找我,感谢我给予的帮助,特别是对他的鼓励,使他重拾学习英语的信心并顺利通过了四级考试。这件事给我极大的触动,使我意识到教师积极的期待对学业不良学生的转变是不容忽视的。
3.2教师对学业不良学生消极的期待。
对于学业不良学生,教师往往认为他们不聪明,在学习上没有希望,从而对这些学生采取放弃的态度,忽视甚至是歧视他们。例如,让这些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只给他们很少的考虑时间,有的教师甚至不叫他们回答问题。
我曾读过一篇报道:一初中二年级学生张某,连续两年的考试成绩都是全班倒数第一,班主任因担心中考的升学率,想劝他退学,但是又怕教育行政部门知道后自己挨批评,因为这是明显地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于是班主任常常在公开场合有意说张某是“天生的笨蛋”、“白痴”、“活着不如死了”等话语。班主任的羞辱、讽刺导致的不是张某的自动退学,而是上吊自杀。悲剧的发生,正是因为教师掺杂了“对学业不良学生的偏见”这一感情,教师绝不应轻易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们身上。试想一下,如果这位班主任不是讽刺、嘲笑张某,而是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温暖,给予更多的鼓励,我相信张某就不会因背负沉重的思想包袱而自杀了。
4.教师期待效应对教师的启示
4.1教师要善于发现学业不良学生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即使是著名的科学家,在某一方面或某个时候也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学业不良。美国天才发明家爱迪生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一直落在班级的最后,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在读小学时也被认为是最差的学生,儿童时期的爱因斯坦各门功课也不怎么样。
其实,每位学生都是闪亮的星辰,都有自己的光芒,学业不良学生也不例外。教师只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尝试着与学业不良学生沟通与交流,一定会发现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东西。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师所应做的,不是用旧有的东西去规范他们、束缚他们,而是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光芒,并让其看到自己的光芒。对于他们,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教师也应加以鼓励和赞扬,比如偶尔一次作业整洁和正确,可以成为表扬他们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努力和肯定、进步和价值,这才有助于学业不良学生的转化。
4.2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期待对学业不良学生的传达。
教师根据期待传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显性表达和隐性表达两种,显性表达主要表现在言语交往方面,隐性表达主要表现在非言语交往方面。
4.2.1言语交往方面。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通过温和、鼓励的语言传达对学业不良学生的期待,让他们在爱的体验中肯定自己。例如,对于教师提出的一个问题,如果学业不良学生答对了,教师应多用“你真棒”、“回答得太好了”等激励性话语,使他们重拾自尊和自信,获得成功的体验。如果答错了,教师应戒用“你真笨”、“你怎么又错了”等批评性话语,可以说一些与他们的行为有关,但与完成任务的结果无关的积极的语言,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如:“你虽然答错了,但表现很好,能够主动举手发言。同学们,我们大家为他鼓掌。”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是不太容易的。”学业不良学生尤其渴望得到教师的称赞与肯定。他们就像摸黑走路的人,有灯才能找到前进的路,而肯定、鼓励就是这盏灯。
4.2.2非言语交往方面。除了言语外,微笑、点头、注视、亲近等体态语言也能很好地传达教师的积极期待,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教师的一次微笑、一个期待的眼神都会让学业不良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关心自己、鼓励自己,他们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战胜学习上的任何困难。学业不良学生通过这种直觉的视觉感知领会其蕴涵,就会对教师的意向内化,并最终转换成教师期待的行为来回报教师。如一名大学生在给他的中学教师的信中说:“我对您最大的感激是您对我从不失去信心,并将这种信心传递给我,才使我有如此强大的学习动力。”因此,作为
教师,在师生互动时绝不能忽视体态语言对学业不良学生的作用。
5.结语
期待可以激发出无穷的潜能。教师应该把学业不良学生作为有潜力的人去认可、发现和了解,对他们建立起积极的期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与他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孩子是活生生的生命,因此对待他们就像对待同志和公民一样,必须了解和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义务。”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徐芬.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与矫治[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汪波,王爱玲.教师期待效应的理论和实践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2).
[5]王惠来,汪波.论教师期待效应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G].天津师大学报,1999,(5).
[6]陈宁,张庆林.教师期待效应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6,(6).
[7]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 教师期待效应 学业不良学生 潜能
1.教师期待效应及其由来
教师期待效应是指教师的期待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待的进步。
教师期待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其由来要从古希腊的一则神话故事说起。皮格马利翁是古代塞浦路斯岛上的一位国王,他精心雕刻了一具象牙少女像,每天都含情脉脉地凝视她。“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有一天,他的“少女”竟奇迹般地活起来了。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然而神话中蕴涵着这样一个道理:期待可以激发出无穷的潜能。
2.教师期待效应的研究和发展
对教师期待效应进行经典研究的是美国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R.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F.Jacobson)。1968年,他们在美国加州旧金山市奥克学校进行了一项实验。实验者对小学生进行了一次“预测未来发展的实验”,实际上只是普通的智力测验。然而他们并没有依据智力测验的结果,而是随机地在各个班级抽取少数学生,并告诉任课老师,这些学生都有很大的“学业冲刺”潜力,但学生本人并不知情。八个月后,奇迹出现了,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比其他孩子高出许多,甚至名单中最初的后进生的成绩也名列前茅。
研究者认为,教师由于认为这些学生是天才,便寄予他们更大的期待,上课时给予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们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種激励作用,学习时就加倍努力,因此取得了好成绩。这就是由于教师期待的影响和激励的作用所产生的“期待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
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非(Brophy)和古德(Good)提出了期待效应产生的过程。1975年美国教育家布劳恩(Braun)进一步分析了效应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并于1976年用信息论的观点构建了教师期待效应的模式。
3.教师期待效应对学业不良学生的影响
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巴班斯基认为:所谓学业不良学生是指那些要比其他学生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某种及格水平的学生。这些学生具有思考不积极,不肯或不善于开动脑筋,经常回避那些较用脑的习题,思维上有惰性,常用老一套方法解决新问题,注意力不易集中,易分心,对直观教材的记忆优于对语言教材的记忆,善于机械记忆,不善于语言逻辑思维等特征。
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证明:教师根据学生的性别、身体特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习成绩等各种因素形成对学生的期望。这种期望形成后又通过各种方式,如分组、强化、提问等影响被期望的学生,使学生形成自我期望,从而对教师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进一步强化教师原先形成的期望。长此以往,循环往复,学生就会朝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受到教师高期待的学生会得到充分发展,而受到教师低期待的学生则不能够充分发挥其潜能。
教师对学业不良学生抱有良好的期待,可以产生积极的效应。学业不良学生在得到愉快的鼓励和热情的激励后,会激起对教师更真诚的尊敬、信赖和上进心,如此日积月累,良性循环,就会产生期待的效果。教师不断地按自己的期待影响学业不良学生,而学业不良学生也逐步向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被教师寄予高期待的学业不良学生逐渐转好,被教师寄予低期待的学业不良学生则越来越差。
3.1教师对学业不良学生积极的期待。
每个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要求、有自我完善的愿望、有自我控制和调节的适应能力。这种要求、愿望和适应能力是一种内隐的潜质,其强弱程度存在个体差异。一般而言,学优生表现得更为强烈、持久,而学困生表现得较为微弱、短暂。学业不良学生的这种潜质一旦被教师积极的期待所激发,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
对这一点我深有同感。我刚踏上教学岗位时,教的是大学二年级的专科。班上有个男生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英语基础特别差,不会音标,不敢开口说一句英语。课后我找他谈心,他表达了想学好英语的愿望,此后我有时间就辅导他,重点教他学习方法,并经常对他说“慢慢来,你能行”等鼓励性话语。有一天,他拿着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合格证书来找我,感谢我给予的帮助,特别是对他的鼓励,使他重拾学习英语的信心并顺利通过了四级考试。这件事给我极大的触动,使我意识到教师积极的期待对学业不良学生的转变是不容忽视的。
3.2教师对学业不良学生消极的期待。
对于学业不良学生,教师往往认为他们不聪明,在学习上没有希望,从而对这些学生采取放弃的态度,忽视甚至是歧视他们。例如,让这些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只给他们很少的考虑时间,有的教师甚至不叫他们回答问题。
我曾读过一篇报道:一初中二年级学生张某,连续两年的考试成绩都是全班倒数第一,班主任因担心中考的升学率,想劝他退学,但是又怕教育行政部门知道后自己挨批评,因为这是明显地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于是班主任常常在公开场合有意说张某是“天生的笨蛋”、“白痴”、“活着不如死了”等话语。班主任的羞辱、讽刺导致的不是张某的自动退学,而是上吊自杀。悲剧的发生,正是因为教师掺杂了“对学业不良学生的偏见”这一感情,教师绝不应轻易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们身上。试想一下,如果这位班主任不是讽刺、嘲笑张某,而是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温暖,给予更多的鼓励,我相信张某就不会因背负沉重的思想包袱而自杀了。
4.教师期待效应对教师的启示
4.1教师要善于发现学业不良学生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即使是著名的科学家,在某一方面或某个时候也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学业不良。美国天才发明家爱迪生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一直落在班级的最后,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在读小学时也被认为是最差的学生,儿童时期的爱因斯坦各门功课也不怎么样。
其实,每位学生都是闪亮的星辰,都有自己的光芒,学业不良学生也不例外。教师只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尝试着与学业不良学生沟通与交流,一定会发现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东西。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师所应做的,不是用旧有的东西去规范他们、束缚他们,而是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光芒,并让其看到自己的光芒。对于他们,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教师也应加以鼓励和赞扬,比如偶尔一次作业整洁和正确,可以成为表扬他们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努力和肯定、进步和价值,这才有助于学业不良学生的转化。
4.2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期待对学业不良学生的传达。
教师根据期待传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显性表达和隐性表达两种,显性表达主要表现在言语交往方面,隐性表达主要表现在非言语交往方面。
4.2.1言语交往方面。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通过温和、鼓励的语言传达对学业不良学生的期待,让他们在爱的体验中肯定自己。例如,对于教师提出的一个问题,如果学业不良学生答对了,教师应多用“你真棒”、“回答得太好了”等激励性话语,使他们重拾自尊和自信,获得成功的体验。如果答错了,教师应戒用“你真笨”、“你怎么又错了”等批评性话语,可以说一些与他们的行为有关,但与完成任务的结果无关的积极的语言,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如:“你虽然答错了,但表现很好,能够主动举手发言。同学们,我们大家为他鼓掌。”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是不太容易的。”学业不良学生尤其渴望得到教师的称赞与肯定。他们就像摸黑走路的人,有灯才能找到前进的路,而肯定、鼓励就是这盏灯。
4.2.2非言语交往方面。除了言语外,微笑、点头、注视、亲近等体态语言也能很好地传达教师的积极期待,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教师的一次微笑、一个期待的眼神都会让学业不良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关心自己、鼓励自己,他们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战胜学习上的任何困难。学业不良学生通过这种直觉的视觉感知领会其蕴涵,就会对教师的意向内化,并最终转换成教师期待的行为来回报教师。如一名大学生在给他的中学教师的信中说:“我对您最大的感激是您对我从不失去信心,并将这种信心传递给我,才使我有如此强大的学习动力。”因此,作为
教师,在师生互动时绝不能忽视体态语言对学业不良学生的作用。
5.结语
期待可以激发出无穷的潜能。教师应该把学业不良学生作为有潜力的人去认可、发现和了解,对他们建立起积极的期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与他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孩子是活生生的生命,因此对待他们就像对待同志和公民一样,必须了解和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义务。”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徐芬.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与矫治[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汪波,王爱玲.教师期待效应的理论和实践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2).
[5]王惠来,汪波.论教师期待效应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G].天津师大学报,1999,(5).
[6]陈宁,张庆林.教师期待效应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6,(6).
[7]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