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及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對135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8例患者经过保守治疗而治愈,7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结论: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及时的护理治疗措施,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
【关键词】产后出血;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90-02
产后出血(PPH)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失血量超过500ml,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是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居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1]。我科对2012年1月~2014年3月135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35例,年龄20-43岁;其中初产妇106例,经产妇29例;自然分娩者84例,会阴侧切加胎头吸引51例;出血原因:子宫收缩乏力88例,胎盘因素35例,软产道损伤10例,凝血功能障碍2例;出血量500~2500m。
1.2方法 出血量的计算采用称重法和容积法相结合的方法:称重法是分别称量血染前和血染后的纱布、卫生巾等重量,计算重量差。再按血液比重(1.05)换算为实际失血量;容积法是使用带有刻度的量具收集并测定出血量。
2.护理
2.1产后出血的急救 发现产后大出血要立即通知医生,迅速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做好各种检查和抽血交叉配血的相关工作;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等生命指征,必要时采取面罩法给氧,遵医嘱快速有效的输入血液、代血浆、平衡盐等液体及药物,确保生命指征的稳定,给予及时有效地止血;专人经手按摩子宫底,刺激子宫收缩并观察出血量,或遵医嘱应用止血药和缩宫剂。(5)迅速协助医生查找出血原因,及时有效地止血,争分夺秒进行抢救工作,做好各种检查和相关的化验工作,做好相关术前准备。
2.2心理护理 绝大多数病人对出血存在恐慌心理,应在做好抢救及护理工作的同时,安慰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对病人应细心、热情,解除其紧张心理,保持镇静,积极配合医生、护士进行诊治。此时应让病人平卧位,必要时头低足高位,这样有利于下肢静脉血回流,同时注意保暖,预防并发症。
2.3 分娩的护理 第一产程要积极防治子宫收缩乏力,严密观察产程,防止产程的延长,做好输液、输血的准备,第二产程要避免软产道的损伤,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避免操作粗暴,注意保护会阴和适时会阴切开,防止软产道损伤。第三产程正确协助胎盘娩出,胎儿娩出后,立即将弯盘置产妇臀下,收集出血。待胎盘娩出后,检查胎盘,胎膜完整,无软产道损伤,进一步检查子宫收缩情况,如子宫柔软,轮廓不清,或用手按摩时,子宫收缩变硬,轮廓清楚,停止按摩时,子宫又复柔软,轮廓不清,即可确定为乏力性引起的出血。一旦发生产后出血,助产人员不要惊慌,应及时采取适时而有效的方法预防及治疗。如注射宫缩剂,按摩子宫等促进宫缩。注意识别胎盘剥离征象,注意血液的凝固状态以便及早发现凝血障碍,分娩后24h内,注意宫缩和阴道流血情况,准确收集和测量产后出血量,积极查找原因并做相应处理,充分做好输血和急救的准备。
2.4产后出血的预防 分娩前全面了解孕妇健康情况,详细记录,加强孕期保健,询问孕妇是否存在以下高危因素:高血压、贫血、人流史、子宫肌瘤史、剖宫产史、产后大出血史、人工剥离胎盘史等病史。对血液系统疾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要及时纠正,对有妊娠合并症、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孕妇应择期住院待产。已确诊为胎盘早期剥离或死胎者应及早处理,并注意防止发生DIC。分娩期加强观察,正确的处理,加强三个产程的护理,预防产后出血。产后注意加强营养,并做好抗感染治疗及纠正贫血[2]。
3讨论
产后出血要靠产房工作人员和护士的认真细致地观察,护士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科学态度,审慎、独慎的精神做好病情的观察。对产妇要严密观察其子宫收缩情况,注意阴道流血量以及宫底的高度。当产妇出现产后出血时,要全力以赴地进行抢救,产科工作人员必须掌握各种急救常规、急救技术和各种急救设备、仪器的使用,才能保证抢救成功。对产后出血预防相当重要,应该引起医护人员高度重视。总之,密切观察,早发现、早预防,采取有效预防护理措施,提高产科护理质量,降低产后大出血并发症及死亡率[3]。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4.
[2]赵兵,赵秀芳,产后出血急救护理[J].现代护理报,2007,10(116):6.
[3]张淑萍,高锦萍,郭凤荣,预防产后出血的体会[J].中国医学论丛,2008,7 (2):55-56.
【关键词】产后出血;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90-02
产后出血(PPH)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失血量超过500ml,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是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居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1]。我科对2012年1月~2014年3月135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35例,年龄20-43岁;其中初产妇106例,经产妇29例;自然分娩者84例,会阴侧切加胎头吸引51例;出血原因:子宫收缩乏力88例,胎盘因素35例,软产道损伤10例,凝血功能障碍2例;出血量500~2500m。
1.2方法 出血量的计算采用称重法和容积法相结合的方法:称重法是分别称量血染前和血染后的纱布、卫生巾等重量,计算重量差。再按血液比重(1.05)换算为实际失血量;容积法是使用带有刻度的量具收集并测定出血量。
2.护理
2.1产后出血的急救 发现产后大出血要立即通知医生,迅速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做好各种检查和抽血交叉配血的相关工作;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等生命指征,必要时采取面罩法给氧,遵医嘱快速有效的输入血液、代血浆、平衡盐等液体及药物,确保生命指征的稳定,给予及时有效地止血;专人经手按摩子宫底,刺激子宫收缩并观察出血量,或遵医嘱应用止血药和缩宫剂。(5)迅速协助医生查找出血原因,及时有效地止血,争分夺秒进行抢救工作,做好各种检查和相关的化验工作,做好相关术前准备。
2.2心理护理 绝大多数病人对出血存在恐慌心理,应在做好抢救及护理工作的同时,安慰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对病人应细心、热情,解除其紧张心理,保持镇静,积极配合医生、护士进行诊治。此时应让病人平卧位,必要时头低足高位,这样有利于下肢静脉血回流,同时注意保暖,预防并发症。
2.3 分娩的护理 第一产程要积极防治子宫收缩乏力,严密观察产程,防止产程的延长,做好输液、输血的准备,第二产程要避免软产道的损伤,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避免操作粗暴,注意保护会阴和适时会阴切开,防止软产道损伤。第三产程正确协助胎盘娩出,胎儿娩出后,立即将弯盘置产妇臀下,收集出血。待胎盘娩出后,检查胎盘,胎膜完整,无软产道损伤,进一步检查子宫收缩情况,如子宫柔软,轮廓不清,或用手按摩时,子宫收缩变硬,轮廓清楚,停止按摩时,子宫又复柔软,轮廓不清,即可确定为乏力性引起的出血。一旦发生产后出血,助产人员不要惊慌,应及时采取适时而有效的方法预防及治疗。如注射宫缩剂,按摩子宫等促进宫缩。注意识别胎盘剥离征象,注意血液的凝固状态以便及早发现凝血障碍,分娩后24h内,注意宫缩和阴道流血情况,准确收集和测量产后出血量,积极查找原因并做相应处理,充分做好输血和急救的准备。
2.4产后出血的预防 分娩前全面了解孕妇健康情况,详细记录,加强孕期保健,询问孕妇是否存在以下高危因素:高血压、贫血、人流史、子宫肌瘤史、剖宫产史、产后大出血史、人工剥离胎盘史等病史。对血液系统疾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要及时纠正,对有妊娠合并症、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孕妇应择期住院待产。已确诊为胎盘早期剥离或死胎者应及早处理,并注意防止发生DIC。分娩期加强观察,正确的处理,加强三个产程的护理,预防产后出血。产后注意加强营养,并做好抗感染治疗及纠正贫血[2]。
3讨论
产后出血要靠产房工作人员和护士的认真细致地观察,护士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科学态度,审慎、独慎的精神做好病情的观察。对产妇要严密观察其子宫收缩情况,注意阴道流血量以及宫底的高度。当产妇出现产后出血时,要全力以赴地进行抢救,产科工作人员必须掌握各种急救常规、急救技术和各种急救设备、仪器的使用,才能保证抢救成功。对产后出血预防相当重要,应该引起医护人员高度重视。总之,密切观察,早发现、早预防,采取有效预防护理措施,提高产科护理质量,降低产后大出血并发症及死亡率[3]。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4.
[2]赵兵,赵秀芳,产后出血急救护理[J].现代护理报,2007,10(116):6.
[3]张淑萍,高锦萍,郭凤荣,预防产后出血的体会[J].中国医学论丛,2008,7 (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