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传承广东音乐的社会意义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共计518项,“广东音乐”位列“民间音乐”(或为“传统音乐”)类(共计72项)之一。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的“广东音乐”归在“音乐”类,由台山市、广州市共同拥有。“广东音乐”中学传承基地终于在2007年6月8日落户在我校,这是我们学校的一件大喜事。通过“广东音乐”进课堂的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和特色教育的理念,真正起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推动了学校良性发展,让这朵南国音乐之花在少年纯洁的灵深处播下美好的种子。
二、传承广东音乐的民间基础
广东音乐在台山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广东音乐主要流传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是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在当地民间“八音会”和粤剧伴奏曲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常规器乐有粤胡、秦琴、琵琶、扬琴、洞箫、喉管、笙及木鱼、铃。台山的“八音班”是广东音乐的活动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悠久的历史。明清之时,八音班主要演奏佛教音乐和民间小调。太平天国运动后,八音班实行变革,将乐曲演奏和戏曲演唱相结合,逐步走入成熟。1949年后,台山市的广东音乐活动纳入城乡文化室的范畴,成为文化室的活动项目。全市有一百二十多个广东音乐活动组织,遍布城乡。
三、传承广东音乐的一些做法
1.利用音乐课堂主渠道,让学生了解广东音乐的发展
(1)心传口授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与普通歌曲不同,心传是内容、灵魂,口授是形式,心传口授能最大程度表现广东音乐的韵味美。我们在教唱过程中采用“心传口授”的方法,在剧中人物(或乐曲)的思想情感基础上,在基本唱腔(乐谱)的框架上对课本中的曲谱进行加花、润腔作再创造,通过外部表情,动作、眼神就能充分让学生体会广东音乐韵味美的所在。对于学生来说,加入广东音乐是一种新鲜的课堂教学。
(2)结合民乐团的专业训练,开展艺术实践活动
A.民乐队的运行状况
我校 “广东音乐少年团”有90多名成员,民乐团编制相对齐全,按照国家标准配置了古筝、扬琴、高胡、中胡、琵琶等中华民族传统的弓弦、吹奏、打击、弹拨乐器。乐团除了本校音乐老师授课,还专门请来当地广东音乐方面的专家进行辅导,提高艺术专业指导水平。
B.民乐团的训练
制定系统的教学培训计划,编著专用的广东音乐教材,从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广东音乐欣赏等同步进行,采取课后个别辅导,及课外开放音乐室,保证学生的练习演奏的时间。同时教师因材施教,精心设计教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运用联觉,在听听、想想、议议、唱唱、比比、动动、演演的过程中,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整个演奏训练活动中。另外,为同学们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使之成为学生与家长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和谐沟通的桥梁,让同学们在艺术学习中得到提升,在展示中体驗激情。
C.专业师资配备
为了解决师资缺乏,学校采取校本培训与聘请台山广东音乐团、高等院校等机构的有关专家相结合,本校专业教师 3 人,校外聘请教师5人。通过多种渠道充实这方面的师资力量。聘请的教师都是我市著名的广东音乐老艺术家,他们都将教学和培养接班人联系在一起,乐意肩负起这个社会责任。他们非常支持学校的工作,不计较报酬,不辞往返学校要骑车往返10多公里,风雨无阻,认真负责,精心上好每一堂课,为学校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音乐人才。
四、传承广东音乐的实践成效
承传基地成立9年多来,我校培养了一批广东音乐后备力量,在社会上影响深远,为广东音乐的传承发展作出一些贡献。我们的教学成果引起了各方关注,先后被中央电视台、南方卫视、台山电视台、《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江门日报》等多间媒体报社相继报导基地的建设和活动情况。于2008年12月14 “广东音乐”少年班演奏的广东音乐《娱乐升平》《天上人间》荣获广东省广州市“2008年广东音乐大赛”铜奖;于2009年12月荣获台山市第四届“贤添朱丽清文艺表演奖”二等奖;2011参加广州地区第二届广东音乐大赛,演奏台山籍广东音乐名家丘鹤俦的名作《娱乐升平》和《青梅竹马》, 获得银奖;2015年器乐节目《小调联奏》荣获江门市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艺术表演类器乐组一等奖;2016年器乐节目《小调联奏》荣获广东省第五届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类中学甲组三等奖等,并多次被文化局邀请参加市以上的汇报演出。
广东音乐引进课堂,从点到面,先从民乐队再普及到每个学生,从9年来民乐班的情况看,各文化学科总成绩和综合评估均居年级首位,统考平均分明显高于对比班10个百分点。这是因为他们的学习自觉性特别高,懂得科学分配空余的时间,善于把意志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迁移到学习上来。这体现了实施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理念,真正起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 “广东音乐进课堂”的教学成果,促进学校特色办学,也推动了学校良性发展。
五、传承广东音乐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广东音乐进中小学校园,说到底是“传承”的问题。但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如今也面临传承和发展的问题。有待解决问题在主要于“三缺”:一缺专项经费;二缺师资培训;三缺听众。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广东音乐,我们万分期待:
1.更多的中小学开展广东音乐进校园活动,形成小学、初中、高中梯级型的传承基地;
2.实施对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广东音乐知识以及演奏技巧的前期培训;
3.发动社会热心人士和旅外乡亲支持、参与广东音乐进中小学校园活动,以解决师资和经费的不足;
4.定期举办各级校园广东音乐演奏比赛和经验介绍活动,相互促进交流。
在目前全国上下掀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发展广东音乐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和光荣使命,愿我们共同努力,为保护广东音乐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共计518项,“广东音乐”位列“民间音乐”(或为“传统音乐”)类(共计72项)之一。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的“广东音乐”归在“音乐”类,由台山市、广州市共同拥有。“广东音乐”中学传承基地终于在2007年6月8日落户在我校,这是我们学校的一件大喜事。通过“广东音乐”进课堂的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和特色教育的理念,真正起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推动了学校良性发展,让这朵南国音乐之花在少年纯洁的灵深处播下美好的种子。
二、传承广东音乐的民间基础
广东音乐在台山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广东音乐主要流传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是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在当地民间“八音会”和粤剧伴奏曲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常规器乐有粤胡、秦琴、琵琶、扬琴、洞箫、喉管、笙及木鱼、铃。台山的“八音班”是广东音乐的活动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悠久的历史。明清之时,八音班主要演奏佛教音乐和民间小调。太平天国运动后,八音班实行变革,将乐曲演奏和戏曲演唱相结合,逐步走入成熟。1949年后,台山市的广东音乐活动纳入城乡文化室的范畴,成为文化室的活动项目。全市有一百二十多个广东音乐活动组织,遍布城乡。
三、传承广东音乐的一些做法
1.利用音乐课堂主渠道,让学生了解广东音乐的发展
(1)心传口授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与普通歌曲不同,心传是内容、灵魂,口授是形式,心传口授能最大程度表现广东音乐的韵味美。我们在教唱过程中采用“心传口授”的方法,在剧中人物(或乐曲)的思想情感基础上,在基本唱腔(乐谱)的框架上对课本中的曲谱进行加花、润腔作再创造,通过外部表情,动作、眼神就能充分让学生体会广东音乐韵味美的所在。对于学生来说,加入广东音乐是一种新鲜的课堂教学。
(2)结合民乐团的专业训练,开展艺术实践活动
A.民乐队的运行状况
我校 “广东音乐少年团”有90多名成员,民乐团编制相对齐全,按照国家标准配置了古筝、扬琴、高胡、中胡、琵琶等中华民族传统的弓弦、吹奏、打击、弹拨乐器。乐团除了本校音乐老师授课,还专门请来当地广东音乐方面的专家进行辅导,提高艺术专业指导水平。
B.民乐团的训练
制定系统的教学培训计划,编著专用的广东音乐教材,从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广东音乐欣赏等同步进行,采取课后个别辅导,及课外开放音乐室,保证学生的练习演奏的时间。同时教师因材施教,精心设计教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运用联觉,在听听、想想、议议、唱唱、比比、动动、演演的过程中,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整个演奏训练活动中。另外,为同学们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使之成为学生与家长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和谐沟通的桥梁,让同学们在艺术学习中得到提升,在展示中体驗激情。
C.专业师资配备
为了解决师资缺乏,学校采取校本培训与聘请台山广东音乐团、高等院校等机构的有关专家相结合,本校专业教师 3 人,校外聘请教师5人。通过多种渠道充实这方面的师资力量。聘请的教师都是我市著名的广东音乐老艺术家,他们都将教学和培养接班人联系在一起,乐意肩负起这个社会责任。他们非常支持学校的工作,不计较报酬,不辞往返学校要骑车往返10多公里,风雨无阻,认真负责,精心上好每一堂课,为学校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音乐人才。
四、传承广东音乐的实践成效
承传基地成立9年多来,我校培养了一批广东音乐后备力量,在社会上影响深远,为广东音乐的传承发展作出一些贡献。我们的教学成果引起了各方关注,先后被中央电视台、南方卫视、台山电视台、《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江门日报》等多间媒体报社相继报导基地的建设和活动情况。于2008年12月14 “广东音乐”少年班演奏的广东音乐《娱乐升平》《天上人间》荣获广东省广州市“2008年广东音乐大赛”铜奖;于2009年12月荣获台山市第四届“贤添朱丽清文艺表演奖”二等奖;2011参加广州地区第二届广东音乐大赛,演奏台山籍广东音乐名家丘鹤俦的名作《娱乐升平》和《青梅竹马》, 获得银奖;2015年器乐节目《小调联奏》荣获江门市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艺术表演类器乐组一等奖;2016年器乐节目《小调联奏》荣获广东省第五届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类中学甲组三等奖等,并多次被文化局邀请参加市以上的汇报演出。
广东音乐引进课堂,从点到面,先从民乐队再普及到每个学生,从9年来民乐班的情况看,各文化学科总成绩和综合评估均居年级首位,统考平均分明显高于对比班10个百分点。这是因为他们的学习自觉性特别高,懂得科学分配空余的时间,善于把意志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迁移到学习上来。这体现了实施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理念,真正起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 “广东音乐进课堂”的教学成果,促进学校特色办学,也推动了学校良性发展。
五、传承广东音乐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广东音乐进中小学校园,说到底是“传承”的问题。但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如今也面临传承和发展的问题。有待解决问题在主要于“三缺”:一缺专项经费;二缺师资培训;三缺听众。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广东音乐,我们万分期待:
1.更多的中小学开展广东音乐进校园活动,形成小学、初中、高中梯级型的传承基地;
2.实施对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广东音乐知识以及演奏技巧的前期培训;
3.发动社会热心人士和旅外乡亲支持、参与广东音乐进中小学校园活动,以解决师资和经费的不足;
4.定期举办各级校园广东音乐演奏比赛和经验介绍活动,相互促进交流。
在目前全国上下掀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发展广东音乐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和光荣使命,愿我们共同努力,为保护广东音乐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