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重视创新教育就必须有创新型的教师为前提,具有创新的内容为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关键。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造思维 创新意识 创造能力
创新教育要落实到实处,特别是把创新教育与教学过程,学科教学,课堂教学充分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本人就数学学科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需要创新型的教师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倡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创新教育的教学强调学生自主的学习,课堂上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应当把研究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上,这需要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有创新型的教师才有创新型的学生。
二、教学内容要创新
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以深厚的知识底蕴为基础。知识从构成的角度看,可分为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两个层面。创新教育对这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在教育内容上要体现全面性的特点,要求学生的学习不能局限于学校课堂中所教的有限知识范围,要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更多的知识,以开放性的学习促使知识的全面发展。数学不仅和自然科学这门学科有密却联系,就和学生最为基础的语文课也密不可分。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1.造动机
只有渴望创造才有可能创造,创造动机是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为此,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需要来决定学习的活动。其次,让学生明确目标。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制定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的目标,给学生造成期待的心理,激发他们的欲望,调动他们全部力量来实现目标。目标实现,再确定新的目标,推动学习的周而复始循环上升,学生的创造动机不断进化。再次,开展竞赛,鼓励竞赛。竞赛在激励方法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的作用是激励优秀,促进落后,使教育的效果普遍提高。
2.养创造热情
创造热情不是情绪体验,它是情感的易变性相对立的一种情感品质。有了持久而稳定的热情,才能推动人去深入钻研感兴趣的事,从而获得系统而深刻的知识,取得事业的成功。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知识和情感的迁移,渐渐引导他们热爱创造。如让学生找规律:下面由火柴棒拼出的一列图形中(一个正方形图形、由四根火柴棒拼成)。
通过观察可发现:(1)当N=4的第4个图形中火柴棒的根数是几根?(2)第N个图形中火柴棒的根数呢?(3)当火柴棒的根数是2000根时问有几个正方形?
学生能说出一个图形是几根火柴时,就应该及时表扬。连续提问让学生思考,让学生的创造热情集聚高涨,最终找出规律,而问题(3)却是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在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巩固,也可知学生掌握情况,真正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密切注视学生的表情变化,加强心理交往,注重感情交流,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的状况,及时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和交换教学方法,保持探讨问题的新异性。
3.训练,激活创新头脑
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因素,通过创造思维的训练,可以激活创新头脑,想出新点子,新构思,新途径。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是知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互补,是显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交融。其中能够提出新点子,产生新构想的是发散思维。例如,发明家爱迪生研制灯泡时选取1600多种材料进行实验,攻克了“灯丝”这一难关。
4.视知觉,猜想,引导学生学会创新
如何学习,如何掌握技能?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现成的理论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懂得这些理论是如何获得的。应该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论,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究精神。凭直觉获取猜想,然后再自己证明(或推翻)它,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训练,因为这比要求你证明现成的结论需要更多的知识、经验、技能与机智,也比证明现成的结论更富有吸引力。相信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带着满腔热情活跃自己的思维,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学习四边形内角和定理时,让学生猜想五边形、六边形、N边形内角和的度数?并证明自己的结论。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学生在相互帮助之下自主得出结论。又如线段上取一点几条线段,取两点分几条,取三点呢?取N点呢?与此相类似的题型极多。教学中应找出其特点,让学生自主猜想、证明,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5.勇于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学习是为了应用,知识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会转化为能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只要学生能弄懂的要指导学生自己弄懂;会解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及所用的知识及相关的数学方法;要让学生通过独立实践、集体讨论、小组活动、动手操作等方式,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如数学教学中折纸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拿一张纸自己折一折,兴许一下子答案就出来了。再次,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具体的参与实践,如前面讲的测量树高,旗杆高度,让学生自己操作,学生回想出好多种方法,用相似解直角三角形,况且学生所选的角度各有不同,还可以要求学生写份实验报告。鼓励和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多角度的联想,横向和纵向,数据外在形式和内在联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研究分析问题,探究新颖的解决问题方法或提出新的问题,教会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类别、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灵活性等思维品质。
在教学中还应重视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加强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教学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和数表,它是数学思维和数学交流的工具。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是能够进行各种数学语言的转化,还要培养学生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把思考过程暴露出来,才能真正做到既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其次让学生板演以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力求表达的准确性、逻辑性、流畅性、完整性。
参考文献:
[1]郭湖海.重点中学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现状探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1,8.
[2]亲清树.创新教育的心理学思考.中国教育学会儿童教育心理学,2006,1.
[3]吴也显.维持性学习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教育研究,1998,12.
(作者单位:浙江环县坎门一中)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造思维 创新意识 创造能力
创新教育要落实到实处,特别是把创新教育与教学过程,学科教学,课堂教学充分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本人就数学学科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需要创新型的教师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倡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创新教育的教学强调学生自主的学习,课堂上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应当把研究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上,这需要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有创新型的教师才有创新型的学生。
二、教学内容要创新
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以深厚的知识底蕴为基础。知识从构成的角度看,可分为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两个层面。创新教育对这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在教育内容上要体现全面性的特点,要求学生的学习不能局限于学校课堂中所教的有限知识范围,要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更多的知识,以开放性的学习促使知识的全面发展。数学不仅和自然科学这门学科有密却联系,就和学生最为基础的语文课也密不可分。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1.造动机
只有渴望创造才有可能创造,创造动机是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为此,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需要来决定学习的活动。其次,让学生明确目标。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制定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的目标,给学生造成期待的心理,激发他们的欲望,调动他们全部力量来实现目标。目标实现,再确定新的目标,推动学习的周而复始循环上升,学生的创造动机不断进化。再次,开展竞赛,鼓励竞赛。竞赛在激励方法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的作用是激励优秀,促进落后,使教育的效果普遍提高。
2.养创造热情
创造热情不是情绪体验,它是情感的易变性相对立的一种情感品质。有了持久而稳定的热情,才能推动人去深入钻研感兴趣的事,从而获得系统而深刻的知识,取得事业的成功。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知识和情感的迁移,渐渐引导他们热爱创造。如让学生找规律:下面由火柴棒拼出的一列图形中(一个正方形图形、由四根火柴棒拼成)。

通过观察可发现:(1)当N=4的第4个图形中火柴棒的根数是几根?(2)第N个图形中火柴棒的根数呢?(3)当火柴棒的根数是2000根时问有几个正方形?
学生能说出一个图形是几根火柴时,就应该及时表扬。连续提问让学生思考,让学生的创造热情集聚高涨,最终找出规律,而问题(3)却是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在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巩固,也可知学生掌握情况,真正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密切注视学生的表情变化,加强心理交往,注重感情交流,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的状况,及时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和交换教学方法,保持探讨问题的新异性。
3.训练,激活创新头脑
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因素,通过创造思维的训练,可以激活创新头脑,想出新点子,新构思,新途径。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是知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互补,是显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交融。其中能够提出新点子,产生新构想的是发散思维。例如,发明家爱迪生研制灯泡时选取1600多种材料进行实验,攻克了“灯丝”这一难关。
4.视知觉,猜想,引导学生学会创新
如何学习,如何掌握技能?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现成的理论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懂得这些理论是如何获得的。应该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论,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究精神。凭直觉获取猜想,然后再自己证明(或推翻)它,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训练,因为这比要求你证明现成的结论需要更多的知识、经验、技能与机智,也比证明现成的结论更富有吸引力。相信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带着满腔热情活跃自己的思维,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学习四边形内角和定理时,让学生猜想五边形、六边形、N边形内角和的度数?并证明自己的结论。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学生在相互帮助之下自主得出结论。又如线段上取一点几条线段,取两点分几条,取三点呢?取N点呢?与此相类似的题型极多。教学中应找出其特点,让学生自主猜想、证明,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5.勇于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学习是为了应用,知识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会转化为能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只要学生能弄懂的要指导学生自己弄懂;会解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及所用的知识及相关的数学方法;要让学生通过独立实践、集体讨论、小组活动、动手操作等方式,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如数学教学中折纸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拿一张纸自己折一折,兴许一下子答案就出来了。再次,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具体的参与实践,如前面讲的测量树高,旗杆高度,让学生自己操作,学生回想出好多种方法,用相似解直角三角形,况且学生所选的角度各有不同,还可以要求学生写份实验报告。鼓励和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多角度的联想,横向和纵向,数据外在形式和内在联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研究分析问题,探究新颖的解决问题方法或提出新的问题,教会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类别、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灵活性等思维品质。
在教学中还应重视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加强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教学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和数表,它是数学思维和数学交流的工具。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是能够进行各种数学语言的转化,还要培养学生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把思考过程暴露出来,才能真正做到既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其次让学生板演以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力求表达的准确性、逻辑性、流畅性、完整性。
参考文献:
[1]郭湖海.重点中学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现状探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1,8.
[2]亲清树.创新教育的心理学思考.中国教育学会儿童教育心理学,2006,1.
[3]吴也显.维持性学习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教育研究,1998,12.
(作者单位:浙江环县坎门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