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平台上的“老主播”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f9988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个月前,一位网名为“塑京牵春姬”的大妈因为在直播平台上表演才艺而迅速成为“网红”。眼下,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开始玩在播.甚至像那位望京大妈一样成了主播。一批专门为中老年人搭建的直播平台也应运而生,从主播到观众,基本上都是中老年人。当互联网新技术遇到中老年人,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六旬老人做主播
  家住北京海淀区的谢玉芬退休10来年,业余生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丰富过。2016年8月,63岁的她成了花镜直播的一名主播。
  刚退休那会儿,谢玉芬被单位返聘干了几年,之后就专心在家照顾老人。如今空闲时间多了,谢玉芬反倒有些不适应。她报名参加了一个业余合唱团,还在世纪剧院演过歌剧《茶花女》,不过她觉得最有意思的,还是在家做直播。
  “直播不受时间限制,想播就播,而且是一个展示才艺的舞台,也算是实现了我的一个小梦想。”谢玉芬说,她喜欢唱歌,就在“花镜”上为大家唱歌。直播近4个月,她已经成了平台上小有名气的主播,积累了300多名粉丝。“播了几个月,认识了很多朋友,全国各地的都有。我觉得这是一个正能量的平台,只要你有才艺,会演奏乐器也好,会唱歌也好,都可以在上面展示。”谢玉芬介绍,这个直播平台的管理很严格,上面没有乱七八糟的东西,这让她感觉很舒服。
  谢玉芬说,她最初是通过朋友介绍才知道可以通过直播展示才艺。“一开始觉得挺忐忑,不知道播什么,怕播不好,后来直播了两三次,就觉得挺自如了。”她说,她身边有两位朋友也想在直播平台上一展身手,现在还在苦练唱功。
  现在,直播成了谢玉芬的新爱好。她基本上每天都播,平均算下来,每天要直播两个小时。她擅長唱《雁南飞》等老歌以及邓丽君的一些歌曲,有时,观众们甚至会“点歌”请她演唱。谢玉芬说,爱人对她的新爱好也很支持,专门买了个小型播放器让她播放伴奏带。“我到房间里把门一关就可以直播了,很方便。”
  谢玉芬坦言,她周围玩直播的老年人并不多,不过,她并不认为老年人使用直播软件会有很大的障碍。“我觉得如今的老年人也挺时尚的,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什么都不会。”
  “直播是一个新生事物,我觉得现在还处在摸索阶段,有的中老年人不理解,但慢慢会接受的。”
  “时尚主播”为直播做笔记
  如果不知道史红霞的真实年龄,你很难想象这位网名叫“火妹”的主播竟然已经年过五旬。深蓝色开领羊毛衫、黑底银花的蓬蓬裙、黑色的打底裤和半短靴,史大姐看起来就像40岁刚出头。在友瓣直播上,史大姐算是知名人士,喜欢时尚的她每个月有88小时的直播时间,向播友们讲述时下的流行趋势。
  史大姐平时做直播的地方就是自家的客厅,因为那里信号好。“我用手机app做直播,在卧室播的话信号不太好,要是播了半截儿,因为网络不好掉线了,还得重新登录重新播。”为了防止掉线,史大姐除了在家里安装了无线路由器,还准备了一个无线网卡,以备不时之需。除了固定手机用的三角架,史大姐又特意准备了一盏台灯,用来给自己的脸上打光,让人看起来更精神。
  直播中用到的知识来自史大姐年轻时的积累。20世纪80年代初,史大姐在位于北京三元桥附近的一家羊绒服装店工作。她对服装的理解和见地让同事们非常佩服,因此,服装和时尚就成了她直播的主打内容。
  史大姐做直播是从2016年10月开始的。当时她在QQ和微信上建了好几个唱歌群,其中一位歌友正好在友瓣上教大家如何唱歌,便拉着她一起做直播。“刚开始直播的时候,我也怀疑自己能不能做好。”史大姐说,她第一次做直播是在一个KTV包间里,尽管话说得有些磕磕巴巴,但还是很顺利地完成了直播任务。
  为了让直播的内容更加充实,史大姐可没少费功夫。她家的电脑桌旁有一本厚厚的笔记本,里面记着她的讲课内容。“讲完的内容我就画个钩。”除了有讲义外,为了能更生动形象地向播友们讲解如何搭配衣服,她的手机里还存了不少有关服装搭配的照片,这些照片都是她从一些时尚网站里精心挑选的。
  “譬如你的腿如果偏短,就最好穿那种短一些的裙子,这样可以显得自己的腿长一点儿。”除了服装搭配,史大姐还擅长化妆。她说,上了岁数的老年人肤色会逐年暗淡,所以最好给自己化个淡妆,提亮自己的肤色。观看史大姐直播的除了她的那些歌友,也有一些年轻的女性,这让史大姐感到非常自豪。
  “老股民”网上普及理财知识
  史大姐长期从事服装行业的工作,通过直播展示了自己积累多年的丰富知识,同样年过五旬的郜燕则是通过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来告诉中老年人如何理财。
  退休前,郜大姐从事的工作和金融一点儿都不沾边——她是一名电气工程师。不过,这并不影响她直播自己多年的炒股经验。股民中有不少像郜大姐这样的中老年人,但郜大姐和他们不太一样。
  “我开始接触股票是在1998年。”那时候,炒股刚刚兴起,从来没有接触过股市的郜大姐初生牛犊不怕虎,在股市里尝到了甜头,于是开始关注股市和理财。不过,在股市中闯荡不能全凭运气,还得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郜大姐购买了专业书籍,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充电。因为花了不少时间钻研,郜大姐在股票上经常有所斩获,所以每次她去股票交易大廳,都有不少老股民跟着她买股票,觉得跟着她买肯定不会吃亏。
  这么大岁数做直播,也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时我去公园唱歌,正好遇到直播平台做广告,就想尝试一下。”就这样,郜大姐开始了自己的直播生活。
  一部手机、一台电脑,成了郜大姐直播的工具。虽然在股票大厅里有不少股民跟着郜大姐选股票,但是在直播中,郜大姐从来不说该买哪只股票。“我只是分析当前的形势,如何选择股票还得靠自己的判断。不能误导大家呀。”
  直播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为什么要做专门面向中老年人的直播平台呢?花镜直播首席运营官蔡敬恩说,他们的这个点子起源于一次公园里的散步。当时他看到公园里有一群一群的老年人唱歌跳舞,让他深受触动。
  蔡敬恩说,老年人是一个数量很大的群体,但他们在互联网中是被冷落的。根据调查,70%的老年人有“触网”经历,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还有深度网络使用习惯。“老年人有大把大把的时间,互联网有什么形式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呢?”
  蔡敬恩从北京的各大公园开始一步一步做调研。北到黑龙江,南到广东,他发现很多老年人都需要一个展示才艺的平台。于是,2016年4月底,他决定做一个面向中老年人的直播平台。“我们发现老年人直播的意愿并不十分强烈,但是很多人强烈地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才艺。”
  通过线下活动推广和口碑传播,目前,花镜直播已经有了两千多名认证主播,其中年龄最大的已经68岁。让他感到欣喜的是,这些老年用户的热情很高。有的老年人为了直播买了两个手机,还有的老年人为了保证直播效果甚至将房间重新装修,想方设法让自己的直播更符合自己的风格。
  “花镜平台上七成以上的主播是大妈,而观众中六成以上是大爷。”蔡敬恩说,他希望花镜能成为中老年人的“迪斯尼”,成为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友瓣直播投资人贺贤亮也有类似的观点。目前,业内已经有多家直播平台定位于面向中老年人。他认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发中老年人直播平台、服务中老年人是一件好事,但不能把中老年人直播平台简单地看作直播产业。他认为自己投资的是中老年产业,而互联网直播技术则是撬动产业的杠杆。“对中老年产业而言,直播走在了前沿;但对互联网经济而言,直播其实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物了。”
  贺贤亮说,直播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老年人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他们需要跟人交流,需要被人关注。从本质上说,中老年人直播平台更具有社会效益属性。
  (摘自《北京晚报》,周继红荐)
其他文献
曾任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的胡佛心计颇多,很少有人能骗过他。他曾规定,联邦调查局的所有特工都必须严格控制体重,不得超标。那些大腹便便的特工都知道,如果体重超标,一旦被胡佛局长发现,肯定没有好果子吃。但是有一次,他手下的一名胖特工同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有一天,这名胖特工得知自己将被提拔为迈阿密地区特警队的负责人,任职前胡佛局长要接见他。这名特工开始绞尽脑汁地琢磨:我发福得这么厉害,怎么才能顺利
期刊
安徽宣城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宣笔则为文房四宝之首。说起宣笔,免不了就要提到坐落在宣城市宣州区溪口镇的安徽宣州宣笔厂,这家宣笔厂因制笔巨匠张苏而闻名。张苏制笔手艺精湛,曾得到国内众多书画大师的称赞,而宣笔的制作技巧也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张苏之子张文年不仅成功地从父亲那里学会了宣笔制作,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而且成了宣州宣笔厂的负责人。  走进安
期刊
陈赓是湖南湘乡人,曾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等,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大革命时期,陈赓在武汉负责中共中央的安全保卫工作,在此期间,他与赴武汉参加中共“五大”的上海女代表王根英结下了一段富有戏剧性的姻缘。  1927年3月,时年24岁的陈赓从苏联回国后来到武汉,任国民革命军第8军特务营营长。4月27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召开“五大”,陈赓指挥他的特务营和当地工人武装纠察队进行警戒和保卫工作
期刊
在英国留学那会儿,每次我打个喷嚏,旁边的人就会脱口而出:“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弄得我挺不好意思。打喷嚏那么微不足道的生理反应,怎么还要惊动上帝他老人家?原来,这跟西方人的迷信有关。有人说中世纪的欧洲黑死病肆虐,而打喷嚏就是黑死病的一大症状,因此一旦某人喷嚏连连,周围的人便都陷入惊恐与同情中,只能搬出上帝来安慰这位时日无多的人。还有一种说法是,人在打喷嚏的时候灵魂也会被“喷”
期刊
弗里德曼说,在加速变化的时代,我们要学会暂停。  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都市里,你会看到匆匆的脚步,看到加班的灯火—人们似乎永不停步。  也许有人会说,在这加速变化的时代,他们不能暂停,暂停就意味著会被别人赶超,暂停就意味着会面临淘汰。但这是年轻人的想法。如果你已年过半百,真的要学会暂停,或者说偷闲。比如双休日关掉手机,去和家人远足,尽情地享受。  留些时间给家人和自己,别等到躺在病床上,才有属
期刊
1  1951年年底,一场简单朴素的婚礼成了整个北京文艺界的盛事。婚礼的主持人是郭沫若,男方主婚人是阳翰笙,女方主婚人是欧阳予倩。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名旦,外加相声大师侯宝林、孙宝才等曲艺界名角悉数到场。  周恩来总理本也打算来的———“按理说,我该到场祝贺,但我一来,现场就得戒严,你们这婚礼也就办不成了。”  这话,是对新娘新凤霞说的。  而新郎,是一个叫吴祖光的剧作家。  因为无
期刊
周末无事时,我喜欢到乡间走走。到了乡下,我喜欢与乡下人聊天。乡下人很健谈,与他们熟悉之后你就会发现,他们个个都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比如我问:“何为人?”这听起来是一个多么高深的话题。但一位乐观的乡村老人站在金色的麦地里,抬起头擦擦汗,不假思索地说:“人活着能记住自己是人,就是人了!”  老人的话言浅意深,令人回味。细品其意,可以理解为:人活着就该像个人,活着而不像人,就离禽兽不远矣,会成为脱缰之野马
期刊
在20世纪的艺术史中,“潘玉良”这个名字可谓熠熠生辉,与方君璧、关紫兰、蔡威廉、丘堤、孙多慈并称为“民国六大新女性画家”。然而,与其余5位出身名门的闺秀不同,潘玉良的一生更像一则曲折哀婉的传奇故事—从出身青楼的烟花女子,到中国最高学府的教授,她把脂粉化为油彩,重新涂抹了生命之卷,最終走向了世界艺术的殿堂。  从杨秀清到潘玉良  潘玉良原名杨秀清,189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的一户小康人家。她未满1岁时
期刊
中国古代官员头上所戴之物,讲究实在是多。西汉时,仅官帽就有十好几种,什么冕冠、长冠、委貌冠、通天冠、爵弁、高山冠、进贤冠等等。这些冠形制不同,用途各异。就连唱歌跳舞的皇家“文艺战士”也有特制的帽子,名曰建华冠。  官帽上零碎儿最多的时候要数清代。当时除了有功之臣可插花翎外,所有官员的朝冠都必须缀上玉石顶子,以区分品级。文官一品,顶红宝石;二品,顶红珊瑚;三品,顶蓝宝石;四品,顶青金石;五品水晶;六
期刊
有些日子,很短,很短  有些回忆,很远,很远  就像一片秋叶,总在不经意时静静地、静静地落下  恍惚是对春的思念  又像是对冬的等待  那片秋叶,  總是飘不出那温情的岁月  或停泊在金色的池塘  或跌落在鸟鸣的窗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