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远方赶来,赴你一面之约。”十四年前,那时我还年少,听朴树的《生如夏花》,不觉这一约定有多重要,只觉得那是一句很诗意的歌词,很美,又有些飘忽。那时谁会去想远方会有多远呢?未来会有多远呢?懵懵懂懂,就被岁月从明朗少年时代推搡着进入哀丧中年。在岁月的磨洗中,时移世易,物是人非,突然那人真的来了,跨过千山万水出现在你面前,风尘仆仆,微笑着对你唱道:“今日归来不晚,与故人重来,天真作少年。”
是啊,天真作少年。因为彼此都不再年少,但至少这份少年时的天真还在,你我还都是清白之身,并未在这俗世中沉沦,委于泥泞。年少时读杜甫的《赠卫八处士》,终究难比历经岁月沧桑后读来让人心惊:“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凄然、欢喜、惊悸……百感交集,涌上心头,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
从1999年的《我去2000年》到2004年的《生如夏花》,再到现如今的《猎户星座》,可以说,朴树的歌贯穿我整个年少、青春岁月。那些迷茫、彷徨而又逐渐坚定、明朗的青春岁月里,那个桀骜不驯的少年,在现实的敲打与俗世的摸爬滚打中,学会坦然接受命运所赐予的一切,学会去忍耐、收敛,甚至妥协,但即使在痛苦到分裂,脆弱到崩溃时,依然不屑去沾染那些势利的世俗气息,不肯交出一片赤诚之心去换五斗米粮。干净、质朴、真诚,每每回头打望,每每听起朴树的歌,总能寻找到自己成长的影子,庆幸自己还是年少模样。
反反復复听完《猎户星座》,隐隐约约觉得整张专辑里的一个最重要的命题就是:人如何在岁月的流逝中自处?当青春不再时,再唱Forever young是否显得底气不足呢?当现实以无情、世界以冷漠、命运以乖舛待你时,你是否真的还能不屑一顾、一意孤行呢?当自己坠入迷惘,理想幻灭时,是否真的能保持自信,坚定不移呢?这些问题,朴树并未给出肯定的回答。他从不回避自己的痛苦、脆弱与恐惧,他也不逞强,狂妄地说出战胜命运的那些话。他只会唱“命运如刀,就让我来领教”、“Just那么年少,还那么骄傲,两眼带刀,不肯求饶”、“就让我来次透彻心扉的痛,都拿走,让我再次两手空空”……高傲得要死,明知赢不了也不投降,即使被打败也不求饶。这是一种“重压下的优雅”,这是一种不屈不从的高贵,这就是一种少年心气———它鄙视中年人的圆滑、算计、权衡、保全。
朴树的少年心气在于其真诚,他脆弱、孤独、愤懑、迷惘、不安,但从不会去掩饰,也不会去希求解决,仿佛这些痛苦注定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他要同这些痛苦一同成长,无法摆脱,那就相依为命。他不夸大这些痛苦,也不无视这些痛苦,甚至可以说,他的痛苦丰富了他,成就了他,让他和那些歌唱“浮浅的欢乐”与“泪水涟涟的理想主义”的歌手比起来,简直判若云泥。他也曾在佛家那里寻求慰藉,但又从未将此作为精神寄托,像许巍一样堕入“摇滚仁波切”的虚无主义。他也曾浪荡,但如黑塞小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里说的那样:“一个浪荡者的生活恰恰能够成为通往圣徒生活的途径之一。”他知晓命运、心智成熟,不像某些傻朋克一样崇尚极端的个人主义而不受任何约束,他像风一样将自己交给命运,“风正是因为放弃了自己,才能刮得这么远”。他在《空帆船》中这样唱:“我爱这艰难又拼尽了全力的每一天,我会怀念所有的这些曲折。让我半醉半醒地游荡在我的命运中,让我跟随着她的起伏与她共舞。我爱这被风带走不会再有的每一天,那只有我自己知道的快乐。”
归来天真亦如少年,岁月让他饱经沧桑,亦赐予他成熟、澄澈、智慧,就像他自己所写的那样:“有本书这样描述煤的形成。有些树木凋落了,被埋在地下,漫长的时间过去了,他们经受着强烈的外力挤压,最终变成了煤。而另一些树,被埋在更深的地方,经历了更漫长的时间和更剧烈的挤压。他们变成了钻石。”他从未如此轻松、坦然:“是的,今天有今天要完成的功课,而明天有明天的烦忧,就让它去,船自然到桥头,待船到桥头。”他已不再自命不凡,和自己较劲,也不再和世界为敌,走了那么远,总有与之相匹配的感悟:“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专辑结尾的《未知》尤其妙,让我回想起年少时,暑期午后,从一场迷迷糊糊的梦中醒来,在睡眼惺忪中拧开老式收音机,电台里的情歌缠绵徘恻,让人动心,恍恍然中听到有人在唱着歌,歌词也听得不甚清晰,也不知歌名,就在刺啦刺啦的电波声里消失得无影无踪。窗外蝉鸣嘶嘶,树影斑驳,自己在无尽的怅惘中慢慢回过神来,有那么一瞬间,想起了未来,遥远得似乎永不可及。而今,打眼回望,依稀还记得自己年少时的模样,只是,过去已经遥远得像大梦一场,难以追寻了。
“君已尘满面,污泥满身,好个白发迷途人。”人生一梦,白云苍狗。我想起无数的青春岁月,我想起图书馆里漫长的阅读时光,我想起一个人深夜独自登山又下山,我想起那个我曾栖身十年的南方小城,小城里有一个会说俄语的姑娘,她教我说“Ялюблютебя”(我爱你),也教会我说“Досвидания”(再见)。
是啊,天真作少年。因为彼此都不再年少,但至少这份少年时的天真还在,你我还都是清白之身,并未在这俗世中沉沦,委于泥泞。年少时读杜甫的《赠卫八处士》,终究难比历经岁月沧桑后读来让人心惊:“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凄然、欢喜、惊悸……百感交集,涌上心头,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
从1999年的《我去2000年》到2004年的《生如夏花》,再到现如今的《猎户星座》,可以说,朴树的歌贯穿我整个年少、青春岁月。那些迷茫、彷徨而又逐渐坚定、明朗的青春岁月里,那个桀骜不驯的少年,在现实的敲打与俗世的摸爬滚打中,学会坦然接受命运所赐予的一切,学会去忍耐、收敛,甚至妥协,但即使在痛苦到分裂,脆弱到崩溃时,依然不屑去沾染那些势利的世俗气息,不肯交出一片赤诚之心去换五斗米粮。干净、质朴、真诚,每每回头打望,每每听起朴树的歌,总能寻找到自己成长的影子,庆幸自己还是年少模样。
反反復复听完《猎户星座》,隐隐约约觉得整张专辑里的一个最重要的命题就是:人如何在岁月的流逝中自处?当青春不再时,再唱Forever young是否显得底气不足呢?当现实以无情、世界以冷漠、命运以乖舛待你时,你是否真的还能不屑一顾、一意孤行呢?当自己坠入迷惘,理想幻灭时,是否真的能保持自信,坚定不移呢?这些问题,朴树并未给出肯定的回答。他从不回避自己的痛苦、脆弱与恐惧,他也不逞强,狂妄地说出战胜命运的那些话。他只会唱“命运如刀,就让我来领教”、“Just那么年少,还那么骄傲,两眼带刀,不肯求饶”、“就让我来次透彻心扉的痛,都拿走,让我再次两手空空”……高傲得要死,明知赢不了也不投降,即使被打败也不求饶。这是一种“重压下的优雅”,这是一种不屈不从的高贵,这就是一种少年心气———它鄙视中年人的圆滑、算计、权衡、保全。
朴树的少年心气在于其真诚,他脆弱、孤独、愤懑、迷惘、不安,但从不会去掩饰,也不会去希求解决,仿佛这些痛苦注定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他要同这些痛苦一同成长,无法摆脱,那就相依为命。他不夸大这些痛苦,也不无视这些痛苦,甚至可以说,他的痛苦丰富了他,成就了他,让他和那些歌唱“浮浅的欢乐”与“泪水涟涟的理想主义”的歌手比起来,简直判若云泥。他也曾在佛家那里寻求慰藉,但又从未将此作为精神寄托,像许巍一样堕入“摇滚仁波切”的虚无主义。他也曾浪荡,但如黑塞小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里说的那样:“一个浪荡者的生活恰恰能够成为通往圣徒生活的途径之一。”他知晓命运、心智成熟,不像某些傻朋克一样崇尚极端的个人主义而不受任何约束,他像风一样将自己交给命运,“风正是因为放弃了自己,才能刮得这么远”。他在《空帆船》中这样唱:“我爱这艰难又拼尽了全力的每一天,我会怀念所有的这些曲折。让我半醉半醒地游荡在我的命运中,让我跟随着她的起伏与她共舞。我爱这被风带走不会再有的每一天,那只有我自己知道的快乐。”
归来天真亦如少年,岁月让他饱经沧桑,亦赐予他成熟、澄澈、智慧,就像他自己所写的那样:“有本书这样描述煤的形成。有些树木凋落了,被埋在地下,漫长的时间过去了,他们经受着强烈的外力挤压,最终变成了煤。而另一些树,被埋在更深的地方,经历了更漫长的时间和更剧烈的挤压。他们变成了钻石。”他从未如此轻松、坦然:“是的,今天有今天要完成的功课,而明天有明天的烦忧,就让它去,船自然到桥头,待船到桥头。”他已不再自命不凡,和自己较劲,也不再和世界为敌,走了那么远,总有与之相匹配的感悟:“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专辑结尾的《未知》尤其妙,让我回想起年少时,暑期午后,从一场迷迷糊糊的梦中醒来,在睡眼惺忪中拧开老式收音机,电台里的情歌缠绵徘恻,让人动心,恍恍然中听到有人在唱着歌,歌词也听得不甚清晰,也不知歌名,就在刺啦刺啦的电波声里消失得无影无踪。窗外蝉鸣嘶嘶,树影斑驳,自己在无尽的怅惘中慢慢回过神来,有那么一瞬间,想起了未来,遥远得似乎永不可及。而今,打眼回望,依稀还记得自己年少时的模样,只是,过去已经遥远得像大梦一场,难以追寻了。
“君已尘满面,污泥满身,好个白发迷途人。”人生一梦,白云苍狗。我想起无数的青春岁月,我想起图书馆里漫长的阅读时光,我想起一个人深夜独自登山又下山,我想起那个我曾栖身十年的南方小城,小城里有一个会说俄语的姑娘,她教我说“Ялюблютебя”(我爱你),也教会我说“Досвидания”(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