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文本细节 智慧引领课堂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470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一般都很重视引领学生品读赏析文中的精彩片断或优美语句,其实作为阅读文本的课文中,还有许多不太引起读者注意的看似平常的词语或是简单的语句,但在文章中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就是文章中的细节,要打造智慧而又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抓住这些典型的细节引导学生品读、赏析。
  一、在“细节”起伏里体验课堂的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细节的敏锐的发现、捕捉和挖掘,常常成为重中之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唯有关注细节,才能生成课堂的精彩。
  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要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的精细描写来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思想性格,以进一步映射出要表现的更为深远、更为广阔的文章内涵,而典型而传神的细节描写尤其能够表现人物的内心。细节往往会让文章更加细腻,更充满着灵性。苏教版《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有多个特别感人的细节,在课堂上我反复引领学生去朗读、感悟:当彭德怀再次下达命令要杀大黑骡子时:命令下达了,他却不忍心亲眼看着大黑骡子倒下去的身影,于是他背过脸去,忍着心痛,等待着执行的枪声……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动作:背过脸去,在品读感悟中,学生却能从这个动作中感受到彭德怀内心的煎熬,仅仅背过脸去的短短的二十分钟,却让人感到漫长、紧张、令人窒息、难熬、折磨人……学生总这个动作中领悟的,是彭德怀的真实内心。我继续问学生:彭德怀背过脸去,他会想什么?一个学生回答:一幕幕往事又涌上了心头,彭德怀想到了和大黑骡子在一起共患难的岁月。其他同学也纷纷举手回答,都是之前彭德怀与大黑骡子的相处的点点滴滴。于是,我又投影出另一个细节:枪声终于响了,大黑骡子缓缓地倒了下去,彭德怀向为革命而献身的大黑骡子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我告诉同学们:当一个军人敬军礼,无非是面对国旗或者是战友等,而此时此刻,彭德怀面对的只是一只大黑骡子,却敬了神圣的军礼,为什么呢?学生说:彭德怀作为红三军团的军团长,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更爱自己的战士。革命需要大黑骡子,但更需要勇敢的红军战士。一切以革命为重,只有杀掉大黑骡子,才能让更多的战士活下来,彭德怀把大黑骡子当成自己最亲的战友,他舍不得啊,这军礼凝着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全部爱与敬。细节,传递给学生的,更多的是情感共鸣,在情感共鸣中,生成智慧的课堂。
  文章要读,细细品读,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再现人物的意韵。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语言的熏陶,获得人文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与文本情感产生的共鸣过程。课上重视了“读”,表面看是朗读指导,实质上是教师通过学生捕捉了文本细节后的诵读对文本有了新的理解,品味语言,培养语感的过程,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捕捉文本细节的能力,使他们进入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文章中,进入情境,感悟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二、由“细节”勾勒中预约课堂的精彩
  把握细节就是解读文本的钥匙;文本又是靠细节支撑的,解读教材,其实就是通过文本诸多细节的析读把握全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也是一种心理能力。通过阅读提高自身的感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学生阅读时如果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那么就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因此,把握住文章中的关键细节就能领会文章的精神,就能让课堂有效又高效。
  六年级课文《三打白骨精》中当白骨精变成老妇人时,有这样一句话: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手拄着弯头竹杖,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这里的一个字“闪”是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在上课的过程中,讲到这段时,我就抓住了这个“闪”字,问:白骨精变成了老妇人时,作者用了一个“闪”字。在平时的生活中老妇人的行动怎样?同学们纷纷说,老妇人走路都是蹒跚、不稳的,不可能像运动员一样迅急。于是,我就继续追问:那作者用这个“闪”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此时,学生的小手踊跃举起,有的说:白骨精太狡猾了。有的讲:白骨精狡诈。还有很多同学在座位上说着:这个白骨精,真坏啊。仅仅这一个字的细节,就让学生领悟了文本,可真是太高兴了。对一个人而言,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其内心世界的外化,思想感情的具像。如果我们顺着这细小的地方,点点滴滴,一定能感受文章的中心,智慧的教师善于以小见大,统领全文。
  教学的细节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教师只有关注教学细节,才能预约课堂中的那份精彩。教师让学生抓住文本的细节进行解读,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感悟力。
  其实每一篇能打动人的文章,细节都不可或缺,往往能让你为之动容、为之落泪的,就是那一个个小细节。细细品读,细节如无声的诗,无形的画,绵蕴悠长,这些疏朗相间的细节,串联起来,就组成了波澜生动的文章整体。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捕捉“关键细节”展开课文的学习,是一种沉静的智慧。只要我们能在教学中智慧地带领学生品味细节、琢磨细节、拨亮细节,就能展现出鲜活而灵动高效的教学课堂,从而获得一种鲜明的整体效应。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学校 江苏】
其他文献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种新型的综合课程,它将历史、地理、自然等多类学科知识揉和在一起的综合型活动课。那么,怎样才能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呢?《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生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它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实践中锻炼各方面的能力。教学
继电保护装置在在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电力系统的重要保护设备。但继电保护设备的长期运行过程中,由于使用不当或其它因素,都可能会导致
一系弹簧是某型内燃机车转向架上的重要零部件,其工作应力高达450MPa,平面度、平行度、垂直度等相关技术参数都高于其它车型同类弹簧。因此,对制造的要求相对较高。鉴于此,工艺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古人也指出“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课标中把朗读分为三个阶段:正确、流利、有感情。指的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通过有声语言把文本、作者、读者的感情合而为一,真挚地表达出来。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认为朗读教学中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摘要:我国目前在低温管道与低温压力容器的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成为工业的正常生产运营中的一个巨大隐患,威胁着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低温管道与低温压力容器设计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低温管道;低温压力容器设计;问题  全球经济的日新月异伴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低温材料在技术上面有很明显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低温压力容器的制作和设计,这些为低温压力容器的广泛使用
“现在的学生不知怎么了?上课不专心听,懒得记笔记,怕动脑筋,提出问题不认真思考……” 这是如今老师抱怨最多的,透过抱怨,可窥见课堂的普遍想象。究其原因,看看学生是如何回答的?“课堂太程序化,太呆板化,没有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全由老师包办一切。”这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通病。課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若不逃避反倒不正常了。  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抓”与“放”, 结合个人多
以平面3自由度并联机构为例,将机构划分成杆单元和平面三角形单元,用有限元理论建立机构微分运动方程。分析机构模态频率和主振型随机构位姿的变化情况。研究机构在主动力和
摘 要:对一台离心式空压机排气量减少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介绍了具体的检查和处理方法。可为同类故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  关键词:离心式空压机;中间冷却器;旁通阀;故障;处理;  引言  云南新立有色金属有限公司钛白粉厂气体供配车间氮氧站工段配备的5CII200MX3离心式空压机是与4500m?/h空分装置配套的原料空气压缩机,其为3级压缩3级冷却的结构形式,每一压缩级包括一个由叶轮和小
一、案例背景  以研究知觉和思维方面的认知学习为主的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它既强调知识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也是倡导知识的发现学习过程。《一杯水的观察》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单元中的第一节课,主要是通过用多种感官观察水,并在比较水与其它液体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并概括出水的特征,尝试对其形态进行描述,引领学生在探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的同时,激发对身边事物探究的兴趣,并掌握一定的科学观
期刊
在分析80T地下管道液压裂管器液压系统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利用虚拟样机仿真软件ADAMS建立系统的可视化模型,在Adams/Hydraulics环境下对裂管器的液压子系统进行性能和参数的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