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提问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要大胆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看书自学、质疑问难、主动猜想、学生上讲台争当小教师等多种方式,真正将“一言堂”变成“群言堂”,使教学活动成为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造的过程。我认为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尽量将抽象、枯燥的提问赋予情感色彩,使其直观、主动,贴近学生的精神世界,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内驱力。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提问中突出求异性呢?本文将谈谈我个人的几点思考。
一、条件求异
例如,在教学“倍的认识”时,可以设计这样的一道练习题:“在动物园里有猴子9只,熊猫2只,梅花鹿10只,天鹅3只,大象5只。要求用学到的知识,任选其中两种动物,说说它们的倍数关系。”这样的习题设计容易使学生在两个量都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积极思考、探索,从中获得自己不曾有的思维方式。再如,练习“a×4=b×3(a、b≠0),那么a、b谁大”时,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的:“这题就像玩跷跷板,左边坐着4和a,右边坐着3和b,你会比较a、b的大小吗?”由此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形象理解题意,进而创造性地思考判断:由于4>3,所以与4配的a应小于与3配的b。这样的课堂提问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充满生活意趣,使其简明通俗,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
二、问题求异
即所提出的问题常常是不确定的,学生必须搜集其他必要的信息才能着手解题。如:“鸡45只,鸭比鸡少8只,鸡比鹅少6只,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又如,在教学“分数、百分数的应用题”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题目:“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丹顶鹤,2006年全世界约有2400只,我国就有1500只, ?”让学生根据题中的已知数量,提出用分数或百分数知识解答的应用题。学生所提问题形式各异,涉及面广。如:我国野生丹顶鹤的只数是全世界总只数的几分之几?我国野生丹顶鹤的只数占全世界总只数的百分之几?全世界野生丹顶鹤的总只数是我国只数的百分之几?全世界野生丹顶鹤的总只数比我国的只数多几分之几?我国野生丹顶鹤的只数比全世界的总只数少百分之几……
三、策略求异
即题目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解决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知识、不同的策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探索。如在教学“除法”时,我设计一道这样的题目:“某小学二年级二班有36名同学参加艺术操表演,请你帮助设计一下,可以怎样排队?”题目出示后,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想出了多种的分组方法。再如,计算9 9 9 9 14,学生列出以下各式:(1)9 9 9 9 1 13;(2)9×4 14;(3)(9 1) (9 1) (9 1) (9 1) (14-4)。显然,第三种方法具有灵活性、新颖性,是一种创新。
四、结论求异
有的问题答案是不唯一的,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必须将认知结构进行组合、重建。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设计了一道这样的题目:“一个长方体的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用两个这样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拼成后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由于题中没有说明怎样拼凑,所以拼法不同,其结果也就不可能相同。
答案1:[(5 5)×4 (5 5)×3 4×3] ×2=164(平方厘米);
答案2:[5×4 (3 3)×4 (3 3)×5] ×2=148(平方厘米)。
再如,“学校打算购买几套课桌椅,这笔钱只买课桌能买60张,单买椅子能买180把,问这笔钱能买几套这样的课桌椅。”这道题的结论是不唯一的,如果把1张课桌和1把椅子作为一套,那么可以购买的套数是1÷(1/60+1/180)=45(套),如果把1张课桌和2把椅子作为一套,那么可以购买的套数是1÷(1/60+1/180×2)=36(套)。
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要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敢于打破旧的教学模式,积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通过激趣、启思、猜想、设疑、解惑和应用,激发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需要一种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只有在良好的气氛中,学生才能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学会研究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广大教师只有树立创新观念和运用创新教学策略,才能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创新教学,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使学生获得有效、持续的发展。
(责编杜华)
一、条件求异
例如,在教学“倍的认识”时,可以设计这样的一道练习题:“在动物园里有猴子9只,熊猫2只,梅花鹿10只,天鹅3只,大象5只。要求用学到的知识,任选其中两种动物,说说它们的倍数关系。”这样的习题设计容易使学生在两个量都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积极思考、探索,从中获得自己不曾有的思维方式。再如,练习“a×4=b×3(a、b≠0),那么a、b谁大”时,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的:“这题就像玩跷跷板,左边坐着4和a,右边坐着3和b,你会比较a、b的大小吗?”由此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形象理解题意,进而创造性地思考判断:由于4>3,所以与4配的a应小于与3配的b。这样的课堂提问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充满生活意趣,使其简明通俗,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
二、问题求异
即所提出的问题常常是不确定的,学生必须搜集其他必要的信息才能着手解题。如:“鸡45只,鸭比鸡少8只,鸡比鹅少6只,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又如,在教学“分数、百分数的应用题”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题目:“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丹顶鹤,2006年全世界约有2400只,我国就有1500只, ?”让学生根据题中的已知数量,提出用分数或百分数知识解答的应用题。学生所提问题形式各异,涉及面广。如:我国野生丹顶鹤的只数是全世界总只数的几分之几?我国野生丹顶鹤的只数占全世界总只数的百分之几?全世界野生丹顶鹤的总只数是我国只数的百分之几?全世界野生丹顶鹤的总只数比我国的只数多几分之几?我国野生丹顶鹤的只数比全世界的总只数少百分之几……
三、策略求异
即题目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解决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知识、不同的策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探索。如在教学“除法”时,我设计一道这样的题目:“某小学二年级二班有36名同学参加艺术操表演,请你帮助设计一下,可以怎样排队?”题目出示后,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想出了多种的分组方法。再如,计算9 9 9 9 14,学生列出以下各式:(1)9 9 9 9 1 13;(2)9×4 14;(3)(9 1) (9 1) (9 1) (9 1) (14-4)。显然,第三种方法具有灵活性、新颖性,是一种创新。
四、结论求异
有的问题答案是不唯一的,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必须将认知结构进行组合、重建。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设计了一道这样的题目:“一个长方体的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用两个这样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拼成后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由于题中没有说明怎样拼凑,所以拼法不同,其结果也就不可能相同。
答案1:[(5 5)×4 (5 5)×3 4×3] ×2=164(平方厘米);
答案2:[5×4 (3 3)×4 (3 3)×5] ×2=148(平方厘米)。
再如,“学校打算购买几套课桌椅,这笔钱只买课桌能买60张,单买椅子能买180把,问这笔钱能买几套这样的课桌椅。”这道题的结论是不唯一的,如果把1张课桌和1把椅子作为一套,那么可以购买的套数是1÷(1/60+1/180)=45(套),如果把1张课桌和2把椅子作为一套,那么可以购买的套数是1÷(1/60+1/180×2)=36(套)。
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要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敢于打破旧的教学模式,积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通过激趣、启思、猜想、设疑、解惑和应用,激发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需要一种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只有在良好的气氛中,学生才能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学会研究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广大教师只有树立创新观念和运用创新教学策略,才能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创新教学,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使学生获得有效、持续的发展。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