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已逐渐进入深水区,各地都在尝试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国家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各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现已形成二级学院混合、学校整体混合相融的格局。同时,为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学校教育国际化水平。各高校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水准、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院校”的目标,不断扩大学校的对外开放,丰富国际合作交流的内容,提升学校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坚持务实合作、高效合作和长久合作,搭建互利双赢的对外合作平台,努力使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在规模、层次、水平和质量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建设目标
以高等职业教育目前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扩大海外友好合作院校范围,提高合作层次。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健康发展机制,包括学生出国留学教育机制、高层次专业外教、语言外教聘请机制、合作办学项目良性运行机制、学生出国留学服务机制、留学生招生市场拓展机制、留学生管理机制等,学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促进学校在办学理念、教育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科学研究、教学方法内容、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后勤服务等方面观念的更新,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和意识,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进一步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通过建设目标的完成,使学校成为世界了解中国高职教育的窗口和中国了解世界高职教育的平台。
二、主要任务
(一) 教师培养从校企合作本土化向国际化水平提升
加强本土教师的国际化培养。以中长期访学或专业团队的形式选送教师赴外方合作高校学习进修,加大海外留学和培训经历的教师例达,提高中长期海外留学和培训经历的教师比例。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协助外教讲授专业课程,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帮助一些专业达到或接近外方高校教学科研实力,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外国文教专家特别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专业外教的聘用工作。聘请短期的外国专家来校讲学或与高校专业教师合作课题研究,充分发挥外国文教专家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作用。
(二) 办学模式从校企合作混合制向中外合作办学跨进
巩固提升现有学校校企深度合作办学项目,积极稳妥地增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打通专业课程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衔接。形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质量提升的局面,适度增加中外合作办学品牌专业和课程数量,鼓励开设理实一体化课程、实训课程,主动衔接“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通过亚投行、中兴投资等项目,推进建设国际化工程实施相互配合,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专业建设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
(三) 学生培养从区域培养到出国学习推进
拓展学生海外研修、学历提升项目,设立优秀学生出国奖学金,形成多类型、多层次、多途径的学生海外留学和游学经历体系。与稳定的国际较高水平大学建立包括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外方本硕学位获取等在内的交流合作关系。成立留学服务中心,为学生海外学习生活提供全方位服务。启动英语雅思培训、日语培训等,为学生出国留学创造条件。扩大学生在校期间境外游学、实习和留学的比例。
(四) 招生渠道从國内自给到留学生招收
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需求,进一步推进国际化办学步伐,扩大留学生招收数量,丰富留学生培养类型,实现生源、办学层次和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切实做好学分制改革,实施留学生全日制培养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加强台湾生交流,支持国际汉语教育,在东南亚国家成立汉语培训中心。加大教育国际援助力度,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专门人才。力争实现海外办学,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五) 推进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
1. 构建院校“国际交流”工作格局
建立以学校统筹,分院、处紧密合作的“国际交流”工作格局。在这一格局下,国际交流合作处(国际教育学院)、招生办、教务处、学生处、人事处、科技处、后勤部门以及相关学院等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全面推进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
国际交流合作处要为各院系及时提供全面交流信息,引导各院系充分利用院内资源,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交流项目。
2. 人才培养国际化
实现学校的国际化,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扩大学生的海外交流规模。今后一段时间,将继续通过以下五种渠道,扩大学生海外交流在校生境外游学、实习和留学的比例。
(1)扩大校际间学历互认项目,支持中外院校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
(2)积极推进我校优秀毕业生到国外大学攻读学位。充分利用国家加强对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引导,加大对优秀自费生资助和奖励力度。
(3)大力营造校园国际化氛围。伴随留学生规模的扩大和海外学生来校交流暑期班、短期班的增加,在校内搭建中外学生交流的平台,实现就地交流的目标。如汉语桥等项目。
(4)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在与国外院校进行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的同时,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5)支持学生参加国际活动。利用暑假组织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或借助社会力量资助学生到海外学习交流访问。
(6)探索为海外投资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海外校企合作模式,尝试举办海外培训教育办学项目。
3. 学生来源国际化
(1)完善奖学金体系,积极申请招收外国留学生。
(2)助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扩大招收沿线国家留学生数量。
(3)结合国家高铁迅速崛起,扩大非洲国家合作办学项目,拓展留学生教育,学生所修学分对方院校予以承认,从而提高来校留学生层次。
(4)积极开拓境外办学,争取实现境外办学;在国外建立汉语培训中心或孔子课堂。
(5)扩大来华语言生的规模;开展丰富多彩的暑期夏令营、中国文化赏析等短期来华游学和交流项目。
(6)进一步扩大学校国际影响力,积极开展亚洲、非洲国家师资培训项目。
4. 教育资源国际化
(1)利用已有本土企业的国际化影响力,切实关注合作院校在各专业领域的地位、专业的布局、合作的实际效果等方面的质量筛选和全面考量。
(2)以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境外高水平院校、教育、科研机构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
(3)以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示范工程项目为抓手,如汉语桥、中非高铁服务、基础建设为切入点,丰富国际合作资源。
(4)通过院校国际合作区域联手,构建国际合作资源联合库。如联合开展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教育的研究,加快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的引进,开展本土化探索;如开展工种联合认证培养等。
一、建设目标
以高等职业教育目前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扩大海外友好合作院校范围,提高合作层次。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健康发展机制,包括学生出国留学教育机制、高层次专业外教、语言外教聘请机制、合作办学项目良性运行机制、学生出国留学服务机制、留学生招生市场拓展机制、留学生管理机制等,学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促进学校在办学理念、教育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科学研究、教学方法内容、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后勤服务等方面观念的更新,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和意识,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进一步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通过建设目标的完成,使学校成为世界了解中国高职教育的窗口和中国了解世界高职教育的平台。
二、主要任务
(一) 教师培养从校企合作本土化向国际化水平提升
加强本土教师的国际化培养。以中长期访学或专业团队的形式选送教师赴外方合作高校学习进修,加大海外留学和培训经历的教师例达,提高中长期海外留学和培训经历的教师比例。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协助外教讲授专业课程,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帮助一些专业达到或接近外方高校教学科研实力,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外国文教专家特别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专业外教的聘用工作。聘请短期的外国专家来校讲学或与高校专业教师合作课题研究,充分发挥外国文教专家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作用。
(二) 办学模式从校企合作混合制向中外合作办学跨进
巩固提升现有学校校企深度合作办学项目,积极稳妥地增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打通专业课程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衔接。形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质量提升的局面,适度增加中外合作办学品牌专业和课程数量,鼓励开设理实一体化课程、实训课程,主动衔接“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通过亚投行、中兴投资等项目,推进建设国际化工程实施相互配合,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专业建设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
(三) 学生培养从区域培养到出国学习推进
拓展学生海外研修、学历提升项目,设立优秀学生出国奖学金,形成多类型、多层次、多途径的学生海外留学和游学经历体系。与稳定的国际较高水平大学建立包括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外方本硕学位获取等在内的交流合作关系。成立留学服务中心,为学生海外学习生活提供全方位服务。启动英语雅思培训、日语培训等,为学生出国留学创造条件。扩大学生在校期间境外游学、实习和留学的比例。
(四) 招生渠道从國内自给到留学生招收
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需求,进一步推进国际化办学步伐,扩大留学生招收数量,丰富留学生培养类型,实现生源、办学层次和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切实做好学分制改革,实施留学生全日制培养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加强台湾生交流,支持国际汉语教育,在东南亚国家成立汉语培训中心。加大教育国际援助力度,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专门人才。力争实现海外办学,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五) 推进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
1. 构建院校“国际交流”工作格局
建立以学校统筹,分院、处紧密合作的“国际交流”工作格局。在这一格局下,国际交流合作处(国际教育学院)、招生办、教务处、学生处、人事处、科技处、后勤部门以及相关学院等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全面推进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
国际交流合作处要为各院系及时提供全面交流信息,引导各院系充分利用院内资源,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交流项目。
2. 人才培养国际化
实现学校的国际化,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扩大学生的海外交流规模。今后一段时间,将继续通过以下五种渠道,扩大学生海外交流在校生境外游学、实习和留学的比例。
(1)扩大校际间学历互认项目,支持中外院校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
(2)积极推进我校优秀毕业生到国外大学攻读学位。充分利用国家加强对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引导,加大对优秀自费生资助和奖励力度。
(3)大力营造校园国际化氛围。伴随留学生规模的扩大和海外学生来校交流暑期班、短期班的增加,在校内搭建中外学生交流的平台,实现就地交流的目标。如汉语桥等项目。
(4)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在与国外院校进行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的同时,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5)支持学生参加国际活动。利用暑假组织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或借助社会力量资助学生到海外学习交流访问。
(6)探索为海外投资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海外校企合作模式,尝试举办海外培训教育办学项目。
3. 学生来源国际化
(1)完善奖学金体系,积极申请招收外国留学生。
(2)助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扩大招收沿线国家留学生数量。
(3)结合国家高铁迅速崛起,扩大非洲国家合作办学项目,拓展留学生教育,学生所修学分对方院校予以承认,从而提高来校留学生层次。
(4)积极开拓境外办学,争取实现境外办学;在国外建立汉语培训中心或孔子课堂。
(5)扩大来华语言生的规模;开展丰富多彩的暑期夏令营、中国文化赏析等短期来华游学和交流项目。
(6)进一步扩大学校国际影响力,积极开展亚洲、非洲国家师资培训项目。
4. 教育资源国际化
(1)利用已有本土企业的国际化影响力,切实关注合作院校在各专业领域的地位、专业的布局、合作的实际效果等方面的质量筛选和全面考量。
(2)以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境外高水平院校、教育、科研机构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
(3)以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示范工程项目为抓手,如汉语桥、中非高铁服务、基础建设为切入点,丰富国际合作资源。
(4)通过院校国际合作区域联手,构建国际合作资源联合库。如联合开展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教育的研究,加快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的引进,开展本土化探索;如开展工种联合认证培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