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以来,各地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区域经济整体上保持了增长较快、结构优化、趋于协调的良好态势,但区域发展中的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相对普遍地出现了投资增幅过快、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增强区域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全面协调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并在体制机制上继续深化改革,力争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上半年地区经济形势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和地区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上半年我国地区经济总体上呈现出如下六个突出特征:
(一)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速度加快,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体现
上半年,广大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在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贸易增长方面,均表现出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大多数指标增速接近或快于东部地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有所改善。
从投资增长来看,上半年,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了30.2%、37.7%、35.3%和21%,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总量占全国地区投资总量的比重超过了51%,成为新一轮投资的热点区域。
从消费增长来看,上半年,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了16.1%、16.5%、16.7%和16.1%,东北和中部地区快于东部地区,这是前所未有的。去年同期,消费增长最快的东部地区与增长最慢的东北地区的增速差距为1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快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与增长最慢的西部地区增长速度基本持平,各地区消费增长差距趋于减小,这也是前所未有的。
从进出口贸易增长来看,上半年,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地区进出口贸易同比分别增长了32.6%、28.8%、41.2%和22.1%,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总额的10.9%,所占份额同比上升了0.9个百分点。上半年,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地区贸易顺差分别增长了71.2%、112.1%、38.5%和87.1%,东部和东北地区呈现出明显的顺差增长过快的态势。东部和东北地区顺差占全国的比重分别提高了1.4和0.8个百分点,西部和中部地区则分别下降0.4和1.7个百分点。
(二)中部地区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继续保持近年来增长较快的良好势头
上半年,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地区工业生产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了22.2%、20.4%、22.2%和19%,中部、西部地区增速分列超前。与上年相比,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工业生产增加值增速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中部地区增幅最大。
上半年,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地区工业产品销售率分别达到了96.6%、96.5%、97.8%和97.7%,中部地区产销率跃居第一。
近年来,中部地区工业企业利润一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水平。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中部地区工业企业利润分别增长了50.6%、35.3%、34.8%和52.2%,2006年以来增速在四大地区中一直保持了增速第一的态势。
(三)东部地区结构调整趋于优化,经济发展的集约性进一步体现
上半年,东部地区经济形势总体是比较稳定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幅同比分别提高了3.8、15.5和13.7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增长迅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继续升级,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不断扩大。
根据有关省市提供的资料测算,上半年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都市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分别增长了14.6%、15%和13.1%,均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三大都市圈占全国各地区生产总体的比重为27.1%,基本与上年持平。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发达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也相应迅速提高。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长三角1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566元,突破了万元大关,居民收入同比增长15.3%,这已是长三角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第三年上半年增速超过15%。
(四)重点地区开发开放积极推进,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今年以来,重点地区开发开放步伐明显加快,重点地区在促进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体现。
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天津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报送了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了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目前,有关政策研究制定工作正在有序推进。诸多省市陆续提出了重点开发开放地区的战略部署,如河北提出了加快以曹妃甸为核心的港口群建设,组织编制了曹妃甸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规划;广西抓紧加快北部湾开发建设的有关政策研究,重大产业项目的前期工作正在抓紧推进;福建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此外,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地区、昌九工业走廊、皖江经济带、关中城市群等地区加快发展,也都成为有关省规划和建设的重点区域。
(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在我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中的作用突显
今年以来,内蒙古、西藏、广西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保持快速发展态势,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调整优化。上半年,内蒙古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的同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了4.8%,化学需氧量同比下降了5.2%。上半年,西藏经济增长创造了10年来的新高,由于青藏铁路的开通运营,带动了西藏旅游业和消费的快速增长,今年上半年西藏消费增速高达26.6%,名列全国第一。广西上半年全区生产总值增长了15.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创了13年来的最高。
与此同时,新疆、云南、广西等边疆省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交流继续扩大。一季度,新疆口岸中哈原油管道输油量稳步增长,一般贸易出口123.4万吨,增长66.8%;云南省与东盟国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6.4亿美元,增长45.5%。上半年,广西与东盟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了11.6亿美元,东盟稳居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六)区域合作的深度广度进一步展开,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上半年,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趋于活跃,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增速快于东部地区,反映了东部投资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转移的态势。上半年,中西部地区实际吸引外资增长了21.7%,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相比高了9.5个百分点。
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质量有所提高。江西上半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高达209%以上;湖南机电产品出口和进口额分别增长了75.8%和44.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进口额分别增长了59.1%和29.7%。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多数省份的机电、纺织、高新技术产品增幅明显已成为进出口增长加速的主要动因和最大“亮点”。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上半年地区经济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局部地区投资增长过快的问题较为突出。二是局部区域环境恶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太湖、巢湖等水污染事件给区域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三是个别地方在推进城镇化方面仍有偏快的倾向,擅自调整规划增加建设用地规模、以租代征、未批先用、开发区擅自扩区等违法违规用地问题仍较严重。
二、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态势与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区域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积极发挥区域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有利于增强宏观调控的空间指向性,避免“一刀切”。要进一步研究实施空间指向性更为明确的区域政策。从区域政策着力点来看,东部地区应着力提升产业结构和总体竞争力,通过更为严格的土地政策和产业政策促使产业结构加快升级;中部地区应着力优化发展环境,抓紧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有关政策,进一步提升接受东部产业转移和外来投资的能力;西部地区应着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和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东北地区应着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促进资源性城市可持续发展,抓好振兴装备制造业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
(二)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投资规模增长过快地区的监控力度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繁荣富裕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各个地区只有将投资规模和增长速度控制在一个适当的水平,才有望实现整个区域的长期稳定发展。当前缓解“三过”问题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控制局部地区的投资增长过快。要对投资增长过快地区继续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适当控制重大项目的开工节奏,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盲目发展。
(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重点开发地区规划建设的一哄而上
重点开发开放地区是各个省市的投资重点地区和产业重要布局地区,也是有可能导致投资增长过快的重点地区。要本着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合理开发的原则,重点做好区域规划,统筹考虑空间开发、产业布局、项目投资、区域合作等各个方面关系,并通过规划控制开发规模和节奏,坚决防止重点开发开放地区(包括经济带、产业带、城市群、城市带)缺乏论证、一哄而上。
(四)高度重视局部区域环境污染加剧问题
要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扎实做好“三河三湖”、三峡库区和松花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搞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认真做好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继续推进水资源保护工作。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切实把节能减排工作抓紧抓实。加快推进资源税费改革工作,研究建立区域间的生态补偿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抵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
(五)继续严把土地闸门
要继续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供地政策,严格审批方式调整后的城市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严格执行土地管理经济调控政策,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着力解决征占土地中损害农民权益问题。对各地落实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的情况进行调研和督促检查。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积极调整供地结构。加强对房价上涨过快城市的地价和土地供应监测,及时督促指导地方采取针对性的调控措施,提高经济适用房的供地规模。
(六)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划的工作
要积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础工作,争取尽早形成全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同时,要进一步研究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人口政策、环境政策、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办法等具体方案与实现方式,提高区域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要研究和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中的职责,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做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政策与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政策衔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执笔:杨荫凯、潘玛莉)
一、上半年地区经济形势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和地区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上半年我国地区经济总体上呈现出如下六个突出特征:
(一)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速度加快,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体现
上半年,广大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在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贸易增长方面,均表现出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大多数指标增速接近或快于东部地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有所改善。
从投资增长来看,上半年,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了30.2%、37.7%、35.3%和21%,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总量占全国地区投资总量的比重超过了51%,成为新一轮投资的热点区域。
从消费增长来看,上半年,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了16.1%、16.5%、16.7%和16.1%,东北和中部地区快于东部地区,这是前所未有的。去年同期,消费增长最快的东部地区与增长最慢的东北地区的增速差距为1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快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与增长最慢的西部地区增长速度基本持平,各地区消费增长差距趋于减小,这也是前所未有的。
从进出口贸易增长来看,上半年,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地区进出口贸易同比分别增长了32.6%、28.8%、41.2%和22.1%,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总额的10.9%,所占份额同比上升了0.9个百分点。上半年,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地区贸易顺差分别增长了71.2%、112.1%、38.5%和87.1%,东部和东北地区呈现出明显的顺差增长过快的态势。东部和东北地区顺差占全国的比重分别提高了1.4和0.8个百分点,西部和中部地区则分别下降0.4和1.7个百分点。
(二)中部地区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继续保持近年来增长较快的良好势头
上半年,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地区工业生产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了22.2%、20.4%、22.2%和19%,中部、西部地区增速分列超前。与上年相比,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工业生产增加值增速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中部地区增幅最大。
上半年,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地区工业产品销售率分别达到了96.6%、96.5%、97.8%和97.7%,中部地区产销率跃居第一。
近年来,中部地区工业企业利润一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水平。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中部地区工业企业利润分别增长了50.6%、35.3%、34.8%和52.2%,2006年以来增速在四大地区中一直保持了增速第一的态势。
(三)东部地区结构调整趋于优化,经济发展的集约性进一步体现
上半年,东部地区经济形势总体是比较稳定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幅同比分别提高了3.8、15.5和13.7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增长迅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继续升级,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不断扩大。
根据有关省市提供的资料测算,上半年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都市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分别增长了14.6%、15%和13.1%,均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三大都市圈占全国各地区生产总体的比重为27.1%,基本与上年持平。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发达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也相应迅速提高。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长三角1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566元,突破了万元大关,居民收入同比增长15.3%,这已是长三角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第三年上半年增速超过15%。
(四)重点地区开发开放积极推进,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今年以来,重点地区开发开放步伐明显加快,重点地区在促进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体现。
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天津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报送了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了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目前,有关政策研究制定工作正在有序推进。诸多省市陆续提出了重点开发开放地区的战略部署,如河北提出了加快以曹妃甸为核心的港口群建设,组织编制了曹妃甸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规划;广西抓紧加快北部湾开发建设的有关政策研究,重大产业项目的前期工作正在抓紧推进;福建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此外,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地区、昌九工业走廊、皖江经济带、关中城市群等地区加快发展,也都成为有关省规划和建设的重点区域。
(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在我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中的作用突显
今年以来,内蒙古、西藏、广西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保持快速发展态势,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调整优化。上半年,内蒙古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的同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了4.8%,化学需氧量同比下降了5.2%。上半年,西藏经济增长创造了10年来的新高,由于青藏铁路的开通运营,带动了西藏旅游业和消费的快速增长,今年上半年西藏消费增速高达26.6%,名列全国第一。广西上半年全区生产总值增长了15.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创了13年来的最高。
与此同时,新疆、云南、广西等边疆省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交流继续扩大。一季度,新疆口岸中哈原油管道输油量稳步增长,一般贸易出口123.4万吨,增长66.8%;云南省与东盟国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6.4亿美元,增长45.5%。上半年,广西与东盟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了11.6亿美元,东盟稳居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六)区域合作的深度广度进一步展开,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上半年,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趋于活跃,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增速快于东部地区,反映了东部投资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转移的态势。上半年,中西部地区实际吸引外资增长了21.7%,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相比高了9.5个百分点。
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质量有所提高。江西上半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高达209%以上;湖南机电产品出口和进口额分别增长了75.8%和44.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进口额分别增长了59.1%和29.7%。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多数省份的机电、纺织、高新技术产品增幅明显已成为进出口增长加速的主要动因和最大“亮点”。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上半年地区经济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局部地区投资增长过快的问题较为突出。二是局部区域环境恶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太湖、巢湖等水污染事件给区域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三是个别地方在推进城镇化方面仍有偏快的倾向,擅自调整规划增加建设用地规模、以租代征、未批先用、开发区擅自扩区等违法违规用地问题仍较严重。
二、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态势与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区域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积极发挥区域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有利于增强宏观调控的空间指向性,避免“一刀切”。要进一步研究实施空间指向性更为明确的区域政策。从区域政策着力点来看,东部地区应着力提升产业结构和总体竞争力,通过更为严格的土地政策和产业政策促使产业结构加快升级;中部地区应着力优化发展环境,抓紧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有关政策,进一步提升接受东部产业转移和外来投资的能力;西部地区应着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和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东北地区应着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促进资源性城市可持续发展,抓好振兴装备制造业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
(二)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投资规模增长过快地区的监控力度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繁荣富裕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各个地区只有将投资规模和增长速度控制在一个适当的水平,才有望实现整个区域的长期稳定发展。当前缓解“三过”问题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控制局部地区的投资增长过快。要对投资增长过快地区继续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适当控制重大项目的开工节奏,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盲目发展。
(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重点开发地区规划建设的一哄而上
重点开发开放地区是各个省市的投资重点地区和产业重要布局地区,也是有可能导致投资增长过快的重点地区。要本着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合理开发的原则,重点做好区域规划,统筹考虑空间开发、产业布局、项目投资、区域合作等各个方面关系,并通过规划控制开发规模和节奏,坚决防止重点开发开放地区(包括经济带、产业带、城市群、城市带)缺乏论证、一哄而上。
(四)高度重视局部区域环境污染加剧问题
要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扎实做好“三河三湖”、三峡库区和松花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搞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认真做好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继续推进水资源保护工作。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切实把节能减排工作抓紧抓实。加快推进资源税费改革工作,研究建立区域间的生态补偿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抵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
(五)继续严把土地闸门
要继续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供地政策,严格审批方式调整后的城市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严格执行土地管理经济调控政策,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着力解决征占土地中损害农民权益问题。对各地落实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的情况进行调研和督促检查。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积极调整供地结构。加强对房价上涨过快城市的地价和土地供应监测,及时督促指导地方采取针对性的调控措施,提高经济适用房的供地规模。
(六)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划的工作
要积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础工作,争取尽早形成全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同时,要进一步研究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人口政策、环境政策、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办法等具体方案与实现方式,提高区域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要研究和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中的职责,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做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政策与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政策衔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执笔:杨荫凯、潘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