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养教结合是现实情况下为满足老年人需求而开展的老年教育活动,以闵行区养老机构老年群体为对象,着重关注老年群体学习特点与障碍、需求与发展,致力于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的结合,从而探讨出适合养老机构老年人多样化学习策略与个性化教育方法。
关键词: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多样化学习;养教结合
作者简介:李峰,男,上海市闵行区第一成人教育培训中心、闵行区社区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成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747(2016)19-0051-03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人类平均寿命也在延长,老龄化成为全球的人口发展趋势。联合国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全部人口的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这个国家或地区就属于老年型国家或地区。”上海市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根据上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发布的本市人口预测,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将达2 250万人。其中,老龄人口比例将逐年攀升,到2020年和203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户籍人口比例将分别达到34.1%和38.0%。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如何满足老年人的生活和精神需求,成为老年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养老机构老年多样化学习探索价值
(一)有利于丰富社区问题和老年问题研究
社区老年教育的研究可将中国老年人的养老与教育,老年人的生存与发展,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社区发展相结合,突破传统的以老年人养老为主线研究的局限,拓展以养老机构为主体的老年学习问题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
(二)有助于深化对老年人学习模式的深度研究
近年来对老年学习的研究较多的是从上而下的研究,思辨性较多,实证性过少,未能真正深入老年群体、研究老年学习的心理与特点,尤其是养老机构的老年群体,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模式更有其独特性。以养老机构老年群体自身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重关注老年群体学习特点与障碍、需求与发展,结合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有助于探讨适合养老机构老年人多样化学习策略与个性化教育方法。
(三)有助于学习型城区和和谐社区的创建与发展
随着社会角色的转变和生理功能的逐渐衰退,老年人对社区及所属养老机构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社区和养老机构成为老年人在晚年求知、求乐的主要场所。从养老机构老年人的需求与特点出发研究老年学习需求,开展老年教育活动,探索老年多样化学习,有助于养老机构老年教育的开展和学习型组织、和谐组织的创建。
二、上海市闵行区老年学习的现实分析
上海市闵行区社会经济发展迅速,2010年,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随着老年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日益迫切。2012年-2015年,全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分别达到22.9、24.1、25.8及27.2万人,其中,健康状况良好与一般的老年人占80~90%,有学习愿望的超过50%。在未来五年内要退休的9万多人,都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出生的老年人,多数受过中等以上文化教育,其中,不乏受过高等教育者,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将更为多元,这是推动老年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新的动力。而闵行区目前共有养老机构42个,70岁以上老年人数4 716人,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有1 494人。
(一)送教上门、养教结合政策的实施
为让老年群体“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闵行区重心下移,积极探索“养教结合”新模式,让老年人在享受物质养老的同时,能够享受精神养老。在服务模式上,开展“六送服务”,即送师资、课程、资源、活动、信息、志愿者进养老机构;在考评制度上,逐步完善并形成养教结合工作运行的长效机制。养教结合将致力于实现人群全覆盖,课程特色化、基地示范化、学习团队化、研究科研化。因此,在“养教结合”模式下,如何能更有效地实现社区教育服务老年群体的功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提升他们的生活满足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信息化改变老年人的学习体验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深刻地影响着老年人群的学习方式。传统的纸质传媒正被更多的电子传媒所取代,学习方式也向电子化、信息化迈进,各种数据终端设备的不断涌现,正逐步改变着老年人对学习的认知和体验。但鉴于老年人学习特点及学习能力的差异,如何利用新型信息载体让老年人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与充实,探索更为适合老年学习的学习范式,成为老年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而随着终身学习和创建学习型社会的不断推进,老年人也都普遍意识到:“颐养”必须和“乐学”结合,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不被社会所淘汰。因此,他们迫切需要寻求一种解决途径,通过主动学习更多地参与社会生活。
(三)老年人多种需求导致多样学习
老年人学习需求具有多样性。他们的学习需求与其他人群存在较大异质性,更为贴近生活实际,在健康保健、休闲娱乐、实用技能、家庭与人际、社会与政治、自我实现与生命意义等多维度都有需求。在学习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并给予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与服务,是老年教育工作必须重视并解决的一大实际问题。
三、上海市闵行区老年群体学习障碍分析
(一)经费保障不足,覆盖群体有限
闵行区政府以一定的标准按老年人口数投入老年教育经费,作为区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和老年大学日常工作经费。而对街道、镇养老机构的投入机制不够明确,多数街道、镇、工业区经费投入不能完全到位,居、村委会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二)只关注情感体验,忽略学习策略
由于老年学习完全摆脱了升学、工作等外在功利性的目的,使得老年人在学习中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感体验,而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则显得没那么重要。因而,很多养老机构并没有制定出完善的学习计划和标准,同时,也普遍缺乏对相应学习策略的掌握及其运用。结果,老年人虽然具有很强的学习积极性,但不能进行多渠道的学习,也较少主动寻求其他资源辅助学习。 (三)课程开发能力不足,老年学习材料有限
作为一类特殊的学习需求,老年人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形式是最接近学习本质的,是最纯净和原始的。但是,现有的各种学习材料,虽然有部分是为老年人专设的,但在数量上明显不足,质量上更是参差不齐。有些材料只是在形式上考虑了老年人的学习特点,如将字体调大,图多字少等,但内容却没有按照老年人心理发展特点来设计。而所开发的课程,多数是以开发者主观臆断老年人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作为出发点的,与现实的吻合度有待商榷。
(四)老年文化群体繁多,同质性过大
养老机构虽然有很多老年人的文化群体,但以“唱跳健身”类的非正式群体居多,使老年人无法实现自我满足,最终会厌倦和退出。而且,这种文化群体仅仅停留在“娱乐”层面,缺乏对技能、知识、认知的深入学习。
(五)社会认识不足,对老年群体产生消极知觉
在传统的文化和认识中,老年群体一直被看作为一类特殊的弱势群体,人们都只是希望老年人颐养天年,并对此倾注较多心思,很少有人相信老年人能持续发展完善,为社会提供帮助和贡献。可以说,老年群体在社会上受到的是“歧视性尊重”。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开展老年教育,一方面,会降低老年人的学习热情和信心;另一方面,也会影响老年教育实施者的工作热情,不愿从下而上地去了解老年人学习需求,更情愿自上而下地设计开发。在这种意象下,养老机构所获得的公共教育资源也对老年人参加教育学习造成影响。
四、上海市闵行区老年教育深入社区基层实践
(一)利用老年大学教育资源,构建养老机构老年学习平台
为克服老年教育的种种障碍和困难,切实推动老年人的学习,闵行区加强与社区学院体制的融合,实现优化对接。在闵行区老年大学的基础上,继续标准化建设街镇、工业区13所老年学校。充分利用闵行区社区教育中的592个村居教学点,开展为养老机构送学习支持的服务。同时,充分发挥现有莘庄老年学校、七宝老年学校、颛桥老年学校和马桥老年学校等国家级、市级示范学校和特色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将闵行区社会福利院办成设施好、功能全、辐射性强、特色鲜明的区级养老机构老年学习中心,发挥其示范、指导、辐射作用,成为区域内养老机构老年教育的指导中心、科研中心、干部培训中心和老年教育资料信息中心及老年教育展示中心,扩大老年教育的覆盖面。
(二)开发养老机构老年教育课程,提高学习适应性
养老机构老年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质上就是探寻养老机构内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应充分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社区内各种课程资源,将其转化为教学材料。(1)老年课程要以老年人自身需求为导向,要明确作为学习者的老年人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素质;(2)审查养老机构老年学习者为实现学习目标所需要的课程资源,要围绕课程的需要来确定课程资源;(3)鉴别和甄选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4)建立养老机构老年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以形成系统的学习资源;(5)注重老年教育“微课程”的开发,改变冗长的传统课时制度,方便养老机构老年人随时随地的学习,打破养老机构学习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三)加大对养老机构经费投入,注重生态学习环境
区政府应大力投入养老机构老年教育经费,改造基础学习设施,大力提高每个老年人的平均教育经费水平。具体到教学而言,生态环境可以直接影响老年学习者的身心活动,一方面,可引起生理上的不同感觉;另一方面,在学员的心理上产生情绪,形成情感。学习环境在设计上应该力求不但科学、环保、而且要优美,有利心身健康和精神享受。比如,每个养老机构老年学习者拥有的学习面积要不小于1平方米,占有的空间容积应为3~4平方米。如果学习空间过小,老年学习者会在心理上会有烦躁、压抑感等消极的心理体验。教室的色彩选择应以淡绿和浅蓝为佳,利于老年人的心绪平和。学习环境应保持通风,使人头脑清醒,精神饱满。让老年学员置身于一种赏心悦目的环境中,不但有精神的享受,还能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情怀。[1]
(四)选送志愿者,开展养老机构老年助学服务
充分利用闵行区“五大联盟”的联动作用,尤其是借助闵行区志愿者联盟的积极作用,开展专业的志愿者服务教育,其内容包括如下三个方面:(1)鼓励老年人和准老年人在老年疾病医护、生活服务、精神慰藉、文化体育等为老服务领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2)鼓励老年人和准老年人在关心下一代公益活动中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3)鼓励老年人和准老年人参与医疗服务、技术咨询等。
(五)构筑养老机构老年学习圈,提升老年教育内涵
在保留“娱乐”性的基础上,实现养老机构老年教育和学习内涵的丰富和提升,满足高学历和高素质老年群体的学习需求,着力打造三类学习圈:(1)养老机构老年课程体系学习圈。包括社区职业技能类课程、社区文化素质课程、社区闲暇类课程,提高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2)养老机构老年学习特色品牌学习圈。开展以满足不同群体需求为内容的特色学习活动,如读书会、精神沙龙、交流会等。(3)养老机构数字化学习圈。[2]依托闵行区老年大学、社区学院的系统办学优势,建设闵行区养老机构老年终身学习网,即一个集学习、管理、统计、查询、互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在线学习平台,使得养老机构老年人可以进行在线学习、在线课程学习、视频学习等,创建闵行区养老机构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学习氛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养老机构老年群体只单纯追求“养生、健康”的学习内容,满足其对生命质量和生活幸福感提升的终极追求。
理想的老年教育与老年学习,就是要将课堂搬到老年群体身边,将资源送到老年群体手中,使得老年学习便捷随意,学习需求随时得到满足,为“养教结合”的深入推进铺平道路,为学习型社会的实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娟.社区老年学院自主学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37-38.
[2] 杨宇伟.社区教育“学习圈”特色建设的路径与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23):15-18.
[责任编辑 金莲顺]
关键词: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多样化学习;养教结合
作者简介:李峰,男,上海市闵行区第一成人教育培训中心、闵行区社区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成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747(2016)19-0051-03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人类平均寿命也在延长,老龄化成为全球的人口发展趋势。联合国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全部人口的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这个国家或地区就属于老年型国家或地区。”上海市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根据上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发布的本市人口预测,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将达2 250万人。其中,老龄人口比例将逐年攀升,到2020年和203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户籍人口比例将分别达到34.1%和38.0%。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如何满足老年人的生活和精神需求,成为老年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养老机构老年多样化学习探索价值
(一)有利于丰富社区问题和老年问题研究
社区老年教育的研究可将中国老年人的养老与教育,老年人的生存与发展,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社区发展相结合,突破传统的以老年人养老为主线研究的局限,拓展以养老机构为主体的老年学习问题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
(二)有助于深化对老年人学习模式的深度研究
近年来对老年学习的研究较多的是从上而下的研究,思辨性较多,实证性过少,未能真正深入老年群体、研究老年学习的心理与特点,尤其是养老机构的老年群体,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模式更有其独特性。以养老机构老年群体自身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重关注老年群体学习特点与障碍、需求与发展,结合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有助于探讨适合养老机构老年人多样化学习策略与个性化教育方法。
(三)有助于学习型城区和和谐社区的创建与发展
随着社会角色的转变和生理功能的逐渐衰退,老年人对社区及所属养老机构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社区和养老机构成为老年人在晚年求知、求乐的主要场所。从养老机构老年人的需求与特点出发研究老年学习需求,开展老年教育活动,探索老年多样化学习,有助于养老机构老年教育的开展和学习型组织、和谐组织的创建。
二、上海市闵行区老年学习的现实分析
上海市闵行区社会经济发展迅速,2010年,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随着老年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日益迫切。2012年-2015年,全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分别达到22.9、24.1、25.8及27.2万人,其中,健康状况良好与一般的老年人占80~90%,有学习愿望的超过50%。在未来五年内要退休的9万多人,都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出生的老年人,多数受过中等以上文化教育,其中,不乏受过高等教育者,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将更为多元,这是推动老年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新的动力。而闵行区目前共有养老机构42个,70岁以上老年人数4 716人,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有1 494人。
(一)送教上门、养教结合政策的实施
为让老年群体“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闵行区重心下移,积极探索“养教结合”新模式,让老年人在享受物质养老的同时,能够享受精神养老。在服务模式上,开展“六送服务”,即送师资、课程、资源、活动、信息、志愿者进养老机构;在考评制度上,逐步完善并形成养教结合工作运行的长效机制。养教结合将致力于实现人群全覆盖,课程特色化、基地示范化、学习团队化、研究科研化。因此,在“养教结合”模式下,如何能更有效地实现社区教育服务老年群体的功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提升他们的生活满足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信息化改变老年人的学习体验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深刻地影响着老年人群的学习方式。传统的纸质传媒正被更多的电子传媒所取代,学习方式也向电子化、信息化迈进,各种数据终端设备的不断涌现,正逐步改变着老年人对学习的认知和体验。但鉴于老年人学习特点及学习能力的差异,如何利用新型信息载体让老年人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与充实,探索更为适合老年学习的学习范式,成为老年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而随着终身学习和创建学习型社会的不断推进,老年人也都普遍意识到:“颐养”必须和“乐学”结合,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不被社会所淘汰。因此,他们迫切需要寻求一种解决途径,通过主动学习更多地参与社会生活。
(三)老年人多种需求导致多样学习
老年人学习需求具有多样性。他们的学习需求与其他人群存在较大异质性,更为贴近生活实际,在健康保健、休闲娱乐、实用技能、家庭与人际、社会与政治、自我实现与生命意义等多维度都有需求。在学习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并给予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与服务,是老年教育工作必须重视并解决的一大实际问题。
三、上海市闵行区老年群体学习障碍分析
(一)经费保障不足,覆盖群体有限
闵行区政府以一定的标准按老年人口数投入老年教育经费,作为区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和老年大学日常工作经费。而对街道、镇养老机构的投入机制不够明确,多数街道、镇、工业区经费投入不能完全到位,居、村委会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二)只关注情感体验,忽略学习策略
由于老年学习完全摆脱了升学、工作等外在功利性的目的,使得老年人在学习中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感体验,而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则显得没那么重要。因而,很多养老机构并没有制定出完善的学习计划和标准,同时,也普遍缺乏对相应学习策略的掌握及其运用。结果,老年人虽然具有很强的学习积极性,但不能进行多渠道的学习,也较少主动寻求其他资源辅助学习。 (三)课程开发能力不足,老年学习材料有限
作为一类特殊的学习需求,老年人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形式是最接近学习本质的,是最纯净和原始的。但是,现有的各种学习材料,虽然有部分是为老年人专设的,但在数量上明显不足,质量上更是参差不齐。有些材料只是在形式上考虑了老年人的学习特点,如将字体调大,图多字少等,但内容却没有按照老年人心理发展特点来设计。而所开发的课程,多数是以开发者主观臆断老年人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作为出发点的,与现实的吻合度有待商榷。
(四)老年文化群体繁多,同质性过大
养老机构虽然有很多老年人的文化群体,但以“唱跳健身”类的非正式群体居多,使老年人无法实现自我满足,最终会厌倦和退出。而且,这种文化群体仅仅停留在“娱乐”层面,缺乏对技能、知识、认知的深入学习。
(五)社会认识不足,对老年群体产生消极知觉
在传统的文化和认识中,老年群体一直被看作为一类特殊的弱势群体,人们都只是希望老年人颐养天年,并对此倾注较多心思,很少有人相信老年人能持续发展完善,为社会提供帮助和贡献。可以说,老年群体在社会上受到的是“歧视性尊重”。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开展老年教育,一方面,会降低老年人的学习热情和信心;另一方面,也会影响老年教育实施者的工作热情,不愿从下而上地去了解老年人学习需求,更情愿自上而下地设计开发。在这种意象下,养老机构所获得的公共教育资源也对老年人参加教育学习造成影响。
四、上海市闵行区老年教育深入社区基层实践
(一)利用老年大学教育资源,构建养老机构老年学习平台
为克服老年教育的种种障碍和困难,切实推动老年人的学习,闵行区加强与社区学院体制的融合,实现优化对接。在闵行区老年大学的基础上,继续标准化建设街镇、工业区13所老年学校。充分利用闵行区社区教育中的592个村居教学点,开展为养老机构送学习支持的服务。同时,充分发挥现有莘庄老年学校、七宝老年学校、颛桥老年学校和马桥老年学校等国家级、市级示范学校和特色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将闵行区社会福利院办成设施好、功能全、辐射性强、特色鲜明的区级养老机构老年学习中心,发挥其示范、指导、辐射作用,成为区域内养老机构老年教育的指导中心、科研中心、干部培训中心和老年教育资料信息中心及老年教育展示中心,扩大老年教育的覆盖面。
(二)开发养老机构老年教育课程,提高学习适应性
养老机构老年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质上就是探寻养老机构内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应充分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社区内各种课程资源,将其转化为教学材料。(1)老年课程要以老年人自身需求为导向,要明确作为学习者的老年人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素质;(2)审查养老机构老年学习者为实现学习目标所需要的课程资源,要围绕课程的需要来确定课程资源;(3)鉴别和甄选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4)建立养老机构老年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以形成系统的学习资源;(5)注重老年教育“微课程”的开发,改变冗长的传统课时制度,方便养老机构老年人随时随地的学习,打破养老机构学习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三)加大对养老机构经费投入,注重生态学习环境
区政府应大力投入养老机构老年教育经费,改造基础学习设施,大力提高每个老年人的平均教育经费水平。具体到教学而言,生态环境可以直接影响老年学习者的身心活动,一方面,可引起生理上的不同感觉;另一方面,在学员的心理上产生情绪,形成情感。学习环境在设计上应该力求不但科学、环保、而且要优美,有利心身健康和精神享受。比如,每个养老机构老年学习者拥有的学习面积要不小于1平方米,占有的空间容积应为3~4平方米。如果学习空间过小,老年学习者会在心理上会有烦躁、压抑感等消极的心理体验。教室的色彩选择应以淡绿和浅蓝为佳,利于老年人的心绪平和。学习环境应保持通风,使人头脑清醒,精神饱满。让老年学员置身于一种赏心悦目的环境中,不但有精神的享受,还能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情怀。[1]
(四)选送志愿者,开展养老机构老年助学服务
充分利用闵行区“五大联盟”的联动作用,尤其是借助闵行区志愿者联盟的积极作用,开展专业的志愿者服务教育,其内容包括如下三个方面:(1)鼓励老年人和准老年人在老年疾病医护、生活服务、精神慰藉、文化体育等为老服务领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2)鼓励老年人和准老年人在关心下一代公益活动中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3)鼓励老年人和准老年人参与医疗服务、技术咨询等。
(五)构筑养老机构老年学习圈,提升老年教育内涵
在保留“娱乐”性的基础上,实现养老机构老年教育和学习内涵的丰富和提升,满足高学历和高素质老年群体的学习需求,着力打造三类学习圈:(1)养老机构老年课程体系学习圈。包括社区职业技能类课程、社区文化素质课程、社区闲暇类课程,提高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2)养老机构老年学习特色品牌学习圈。开展以满足不同群体需求为内容的特色学习活动,如读书会、精神沙龙、交流会等。(3)养老机构数字化学习圈。[2]依托闵行区老年大学、社区学院的系统办学优势,建设闵行区养老机构老年终身学习网,即一个集学习、管理、统计、查询、互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在线学习平台,使得养老机构老年人可以进行在线学习、在线课程学习、视频学习等,创建闵行区养老机构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学习氛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养老机构老年群体只单纯追求“养生、健康”的学习内容,满足其对生命质量和生活幸福感提升的终极追求。
理想的老年教育与老年学习,就是要将课堂搬到老年群体身边,将资源送到老年群体手中,使得老年学习便捷随意,学习需求随时得到满足,为“养教结合”的深入推进铺平道路,为学习型社会的实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娟.社区老年学院自主学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37-38.
[2] 杨宇伟.社区教育“学习圈”特色建设的路径与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23):15-18.
[责任编辑 金莲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