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中好的切入点,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使教和学两方面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文中笔者进行了浅略研究,以交流学习。
关键词:切入点; 文本; 突破口; 题眼; 中心点; 疑点; 背景
一、概念
所谓切入点,就是分析一篇课文的着眼点和突破口。从这个突破口入手,我们就能提纲挈领地对课文进行全面剖析,把课文分析透彻,分析到位。
二、作用
课文教学必须讲究切入,每篇课文都有一种或几种巧妙的、能事半功倍的切入点,切入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解疑的教学目的的实现,而选择最佳切入点,是教者水平、教学艺术和运思匠心的体现,也是研究教材的乐趣所在。
切入点找得好,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正确地引导学生流畅地欣赏课文、学习课文、研究课文,上起课来简洁明快,学生也容易听懂,使教和学两方面都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从切入点延伸出来的一些问题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入点模糊,上课就容易出现无从下手、条理不清、知识零碎杂乱的情况。
选好文章的切入点学习理解文章,不仅是教师组织阅读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更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语文阅读能力。“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远比教授学生知识重要。
三、标准
我们寻求切入点时,要特别注意课文这样几个地方:①学生阅读的忽略处。于“无疑处”生疑,最能引发学生去深究,从而思有所悟,究有所得。②文章阅读的生疑处。以疑促思,以问促学,相机诱导,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愿学乐学。③体现文章个性的精彩处。课文无非是例子,例子当然有个性。④能带动全篇的关键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直奔重点,化难为易,省时又省力。
四、祥解
1.开门见山——从文本的题眼切入。高明的作家总是精心设计题目,用来揭示中心,交待写作对象,提出论点问题,提示行文线索以至结构思路等。文本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本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如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教师可以从标题入手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杜十娘是谁?杜十娘为什么沉百宝箱?“怒”字反映出杜十娘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物?一连串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学生主动去从文本中找寻答案,情节和人物形象都会被分析,也不会使教学过于枯燥,有利于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
2.一针见血——从文本的中心句切入。以中心句为切入点来展开课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我们只要找到这句“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就可以解释黛玉在刚进贾府为何如此拘谨的原因以及贾府的奢侈豪华的情状。又如教《阿房宫赋》时在文中有这样的感叹:“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为什么作者认为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灭亡秦王朝的是秦自己呢?找到这句中心句,文本的解读就容易多了。再如在《六国论》中,作者直言自己的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文本的这句中心句既是对历史的中肯评述更是对当时统治者的劝谏。
3.穿针引线——从文本的人物切入。在文学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作者再现生活的重要手段,因此作者在安排文本中的人物时,总会穿插有关键人物,这个人物有时是主要人物,有时却是次要人物。无论是什么人物都会为文本服务。在具体的文本中,不同人物所起的作用不同,有的是引起事件,有的是穿针引线,有的是扭转局势……分析文本时要找准关键人物,理清人物之间的联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方法。如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她三进鲁镇就是其人生的起伏。所以我们可从这个主要人物入手:祥林嫂每次到鲁镇,她的眼神、服饰、神态等都有不同的变化。甚至包括周围的人对她都有不同的态度。这些都是其悲剧命运的再现。抓住了这个主要人物就抓住了这篇文章的内核:作者以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来再现当时整个社会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
4.顺藤摸瓜——从文章的疑点切入。质疑是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基础,有时抓住文本的疑点,引导学生去探求,能迅速激起学生穷根探源的好奇心,有利于对文本的理解。文本的疑点也是引导学生向纵深推进理解的突破口。如教黄仁宇的《孔孟》时,作者写的同一派别的两位重量级人物,这两人之间有些什么不同?造成二人不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由此切入从而带动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分析理解。如在余秋雨的散文《道士塔》中有这么两句话“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教师可以从这两句话着手提出疑问。为什么说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后文为什么又说他只是个小丑?由此切入,可以让学生理解到余秋雨先生对那段屈辱历史中民族的深沉的悲哀。
5.高瞻远瞩——从文章的背景切入。在高中语文文本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文本是纪实的,或者是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再现这一类文本,其背后总有一段历史纠葛。而这些文本以外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理解文本,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比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时,应该着重介绍文本再现的是辛亥革命前中国社会的现实:几千年来在封建统治下生活的愚昧的民众,严重脱离群众的革命者……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文本中蕴含的作家深沉而冷峻的悲哀!在教学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文本是通过典型的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这两个故事形象而生动地刻画了蔺相如的智勇。但是细心的学生会仔细推敲故事里面似乎有故意贬低秦王之嫌。此时此刻结合历史背景理顺特定时期秦赵之间的形势,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五、结语
课文教学的切入点形式很多,但都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找准切入点,直奔重点难点,思路清晰,顺理成章地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打破单一化的老一套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切入点; 文本; 突破口; 题眼; 中心点; 疑点; 背景
一、概念
所谓切入点,就是分析一篇课文的着眼点和突破口。从这个突破口入手,我们就能提纲挈领地对课文进行全面剖析,把课文分析透彻,分析到位。
二、作用
课文教学必须讲究切入,每篇课文都有一种或几种巧妙的、能事半功倍的切入点,切入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解疑的教学目的的实现,而选择最佳切入点,是教者水平、教学艺术和运思匠心的体现,也是研究教材的乐趣所在。
切入点找得好,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正确地引导学生流畅地欣赏课文、学习课文、研究课文,上起课来简洁明快,学生也容易听懂,使教和学两方面都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从切入点延伸出来的一些问题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入点模糊,上课就容易出现无从下手、条理不清、知识零碎杂乱的情况。
选好文章的切入点学习理解文章,不仅是教师组织阅读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更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语文阅读能力。“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远比教授学生知识重要。
三、标准
我们寻求切入点时,要特别注意课文这样几个地方:①学生阅读的忽略处。于“无疑处”生疑,最能引发学生去深究,从而思有所悟,究有所得。②文章阅读的生疑处。以疑促思,以问促学,相机诱导,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愿学乐学。③体现文章个性的精彩处。课文无非是例子,例子当然有个性。④能带动全篇的关键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直奔重点,化难为易,省时又省力。
四、祥解
1.开门见山——从文本的题眼切入。高明的作家总是精心设计题目,用来揭示中心,交待写作对象,提出论点问题,提示行文线索以至结构思路等。文本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本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如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教师可以从标题入手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杜十娘是谁?杜十娘为什么沉百宝箱?“怒”字反映出杜十娘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物?一连串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学生主动去从文本中找寻答案,情节和人物形象都会被分析,也不会使教学过于枯燥,有利于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
2.一针见血——从文本的中心句切入。以中心句为切入点来展开课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我们只要找到这句“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就可以解释黛玉在刚进贾府为何如此拘谨的原因以及贾府的奢侈豪华的情状。又如教《阿房宫赋》时在文中有这样的感叹:“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为什么作者认为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灭亡秦王朝的是秦自己呢?找到这句中心句,文本的解读就容易多了。再如在《六国论》中,作者直言自己的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文本的这句中心句既是对历史的中肯评述更是对当时统治者的劝谏。
3.穿针引线——从文本的人物切入。在文学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作者再现生活的重要手段,因此作者在安排文本中的人物时,总会穿插有关键人物,这个人物有时是主要人物,有时却是次要人物。无论是什么人物都会为文本服务。在具体的文本中,不同人物所起的作用不同,有的是引起事件,有的是穿针引线,有的是扭转局势……分析文本时要找准关键人物,理清人物之间的联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方法。如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她三进鲁镇就是其人生的起伏。所以我们可从这个主要人物入手:祥林嫂每次到鲁镇,她的眼神、服饰、神态等都有不同的变化。甚至包括周围的人对她都有不同的态度。这些都是其悲剧命运的再现。抓住了这个主要人物就抓住了这篇文章的内核:作者以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来再现当时整个社会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
4.顺藤摸瓜——从文章的疑点切入。质疑是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基础,有时抓住文本的疑点,引导学生去探求,能迅速激起学生穷根探源的好奇心,有利于对文本的理解。文本的疑点也是引导学生向纵深推进理解的突破口。如教黄仁宇的《孔孟》时,作者写的同一派别的两位重量级人物,这两人之间有些什么不同?造成二人不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由此切入从而带动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分析理解。如在余秋雨的散文《道士塔》中有这么两句话“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教师可以从这两句话着手提出疑问。为什么说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后文为什么又说他只是个小丑?由此切入,可以让学生理解到余秋雨先生对那段屈辱历史中民族的深沉的悲哀。
5.高瞻远瞩——从文章的背景切入。在高中语文文本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文本是纪实的,或者是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再现这一类文本,其背后总有一段历史纠葛。而这些文本以外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理解文本,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比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时,应该着重介绍文本再现的是辛亥革命前中国社会的现实:几千年来在封建统治下生活的愚昧的民众,严重脱离群众的革命者……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文本中蕴含的作家深沉而冷峻的悲哀!在教学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文本是通过典型的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这两个故事形象而生动地刻画了蔺相如的智勇。但是细心的学生会仔细推敲故事里面似乎有故意贬低秦王之嫌。此时此刻结合历史背景理顺特定时期秦赵之间的形势,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五、结语
课文教学的切入点形式很多,但都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找准切入点,直奔重点难点,思路清晰,顺理成章地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打破单一化的老一套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