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教育所依存的社会环境处于一种大转型的时期,新旧教育理念的冲撞,新旧教学模式的碰击,给小学语文教师以极大的冲击和震撼,不少教师在改革的浪潮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其实在大力推出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师应把握正确的教育理念,并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实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顺应时代潮流,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向国际教育局提供的报告中提及教师角色发展的一般趋势:“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覆行多样化的职能,更多地承担组织教学责任,从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转向着重组织学生的学习,并最大限度地开发社区新的知识资源。注重学生的个性,改进师生关系,实现教师之间更为广泛的合作,更经常地参与社区生活,更广泛的参加校内服务与课外活动。”因此,无论是从世界发展趋势看,还是从我国新课程的发展要求来看,当代小学语文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重大。那么,如何正确定位教师角色?正如拓舟之石,意义重大。如果再用传统方式给教师定位,那么将是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因此,我就小学语文角色定位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 做学生参与的引领者
学生在语文活动过程中,只有当他真正地积极地参与学习者自身内部所发生的过程,他才有学习的动力。正如教育家皮亚杰说过的:“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活动课中充当参与的引领者,学会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儿童“自主参与”提供充分的条件。结合语文教学的语言交际训练的要求,在一次活动课中,我根据学生的要求安排了“语文文艺会”这一活动形式。在活动之前,教师首先引领学生民主讨论,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文艺会内容和形式,然后同学设计活动游戏,排演童话剧相声,布置文艺会会场等。这些内容和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和决定,这样就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口耳相授的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新闻发布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 创新的点拨者
《语文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小学语文活动课程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在语文活动课上重视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和幻想,当好创新教育的点拨者,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比如,为了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发现问题,写成建议书,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的建议。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又能增长才干,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一定会被激活,创造性思维一定会得到发展。
3 做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者
很多教师认为,只要把教材知识一字不漏的教给学生就足够了。其实教材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却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光学会教材也不行。因此,语文教学要求教师重视课外阅读,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标准》第七条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具有独特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阅读浅易文言文。语文教师要做通往课外阅读的培养者,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们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走出课堂,更多地学习课外知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呢?
3.1 从学生入手,激发课外阅读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同样也是阅读的主体,要给予学生阅读的自由,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博览群书,循序渐进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2 合理使用多种阅读方法。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要训练学生边读边标注的习惯,要引导学生学会把精读、略读、浏览相结合的方法,还要训练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实施新课标的教育,教师必须首先找到自己的空间,重新定位。否则,只会把新课程标准挂在嘴上,不落实在行动上,很难使改革成功。只有建立新的教师评价体系,才能促进教师主动的采取新的教学方法,使新的课标落实到实处,使教育改革从口号走向实践。
1 做学生参与的引领者
学生在语文活动过程中,只有当他真正地积极地参与学习者自身内部所发生的过程,他才有学习的动力。正如教育家皮亚杰说过的:“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活动课中充当参与的引领者,学会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儿童“自主参与”提供充分的条件。结合语文教学的语言交际训练的要求,在一次活动课中,我根据学生的要求安排了“语文文艺会”这一活动形式。在活动之前,教师首先引领学生民主讨论,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文艺会内容和形式,然后同学设计活动游戏,排演童话剧相声,布置文艺会会场等。这些内容和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和决定,这样就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口耳相授的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新闻发布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 创新的点拨者
《语文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小学语文活动课程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在语文活动课上重视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和幻想,当好创新教育的点拨者,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比如,为了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发现问题,写成建议书,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的建议。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又能增长才干,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一定会被激活,创造性思维一定会得到发展。
3 做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者
很多教师认为,只要把教材知识一字不漏的教给学生就足够了。其实教材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却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光学会教材也不行。因此,语文教学要求教师重视课外阅读,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标准》第七条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具有独特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阅读浅易文言文。语文教师要做通往课外阅读的培养者,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们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走出课堂,更多地学习课外知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呢?
3.1 从学生入手,激发课外阅读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同样也是阅读的主体,要给予学生阅读的自由,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博览群书,循序渐进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2 合理使用多种阅读方法。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要训练学生边读边标注的习惯,要引导学生学会把精读、略读、浏览相结合的方法,还要训练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实施新课标的教育,教师必须首先找到自己的空间,重新定位。否则,只会把新课程标准挂在嘴上,不落实在行动上,很难使改革成功。只有建立新的教师评价体系,才能促进教师主动的采取新的教学方法,使新的课标落实到实处,使教育改革从口号走向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