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以学生为中心的社团活动。同时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相互融合的有效载体。社团文化在对营造整体良好的大学生人文素养、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弥补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不足以增强高职校园文化的自强与自信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团文化;路径创新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323-02
一、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文化强国”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为高职教育在文化建设中实现新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校新兴的办学模式,虽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但由于办学时间短,文化历史的积淀不够厚重,加之激烈的生源竞争,可以说还处于摸索曲折前进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化建设应有的地位。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去审视,文化自觉不足,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角,高职院校的师生与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都需要被唤醒,被激活,被强化。要是能在高职院校长远发展中取得优势地位,研究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就显得极其重要。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纵深推进,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生活与学习方式也出现新的特征,传统单向度的填鸭式灌输教育已不能适应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顺应时代的发展,百家争鸣式的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同时也成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艺型、技能型人才的新路径。多姿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不仅能培养良好的校园人文气息而且能创建浓厚的专业研究氛围。把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与践行并重,体现高职院校文化价值。
社团管理者和负责人要理清思路,精心设定社团活动,明确目标和任务,把社团文化建设的过程和文化育人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在有形的社团文化形态中来表现高职院校的核心价值观,在无形的思想意识上体现高职院校的育人理念。把高职院校逐步办成文化育人的高地,让每位学生不仅仅是企业岗位的行家里手,并且具有一定的文化情操和人文素养,真正体现出现代高职院校应有的文化价值,站在这样的高度去找准高职院校社团建设的定位,充分发挥好社团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边研究边实践探索出一条符合社团发展规律的特色路径,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二、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学生社团组织的现状与问题
(一)基本情况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目前有在校生10 000余人(以上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5月),学生社团26个,1 050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5%,社团种类大致可以分为六类。第一类是理论学习类,如英语兴趣小组、专升本协会、院读书协会,党团知识竞赛等。第二类是以丰富拓展专业知识的社团,如艺术设计协会、院动漫协会等,此类社团主要参与组织专业比赛;如大学生美术展演、大学生科普创新大赛、广告设计大赛等。第三类是以锻炼身体和健美目的的体育类社团,如院乒乓球协会、足球協会等。第四类是宣传舆论和通讯报道的宣传类社团,如校园广播站、智慧社、院报记者团、院辩论协会等。第五类是文娱类社团,如商韵吉他社、515街舞社、院音乐协会等。这类社团已成为校园重大文化活动的主干力量,如参与迎新晚会、十佳歌手大赛等活动。第六类是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实践类社团:如青年志愿者协会。学生利用节假日去大杨镇、桃花社区,路口执勤等服务社会类型的活动。
(二)存在的问题
1.社团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但发展状况良莠不齐
自2003年升格为高职院校以来,学生社团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其成员几乎覆盖了校内不同的系部、专业、年级和班级。学生社团的发展主要是:一是学院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团委积极主动指导设计活动方案,对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影响力做充分准备,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如工商大讲堂,现已举办六期,所涵盖的内容丰富多彩,不断满足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如,戏墨汇——中国传统国粹赏析;亮剑西沙——1974年中越西沙海战报告等。二是,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刚进校新生在学习过程中强烈感受到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而加入社团是锻炼自身能力的极好路径。三是,90后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个性逐渐突出,开始酝酿产生体现出个性化的组织。四是,学校在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与社会快速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支持。五是,单纯的第一课堂学习已经满足不了当代大学生自我成才的需要,而积极投入社团活动不仅能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而且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培养。
在学生社团近几年有了较快发展的同时,还存在规模大小不一、效果不明显的现象、阻碍社团良性可持续发展。社团人员流动性快,稳定性差,机制涣散,很多社团自身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或者有制度但执行力度不够,社团的凝聚力与发展缺乏持久动力。一般来说,高职类院校社团人员低龄化现象普遍存在。社员结构是大一人数多,参与度高,大二星星点点,主要是担任社团干部,大三学生面临毕业压力,几乎无人参加社团活动。甚至有些社团在上一任社长退出或毕业后出现社团一蹶不振甚至衰落、消亡或名存实亡的现象。从活动形式和影响效果上看,尽管面向全院同学开展的活动较多,但取得良好社会效果的却屈指可数。
2.社团类型与活动多样化特点凸显,但活动实际效果与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社团活动表面上看呈现一种繁荣的景象,既有学术性又有娱乐性,由于缺乏专业老师指导,组织策划水平能力有限,加之活动场地与经费限制总体呈现出品位略低,缺乏艺术性与人文气息。可喜的是学生社团发展态势由以往简单的娱乐健身型社团逐渐向新兴、多样化学生社团的转变。近年来,高职院校中的社团文化艺术节为社团活动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也增添了社团活动新的形式,受到了广大青年学生的普遍欢迎,这在某种意义上对社团类型多样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截至2013年6月,安徽工商学院已连续举办四届社团文化艺术节)。 3.社团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经费、活动场地、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院校由于占地面积、多媒体与公共教室管理、礼堂场地等客观原因,除教室、操场、礼堂外没有别的活动场所,专门开辟给学生社团场地非常有限,一些特色社团必要的活动设施,如515街舞社没有基本器材(镜面、舞台)只有通过社团会费形式自己来解决,有时会出现几个社团错开时间共用一个教室的现象(如商韵吉他社与古月书法社),造成管理上的一些混乱。在经费问题上,对社团给予的经费有限,财务上目前主要按一定的比例通过上交的团费、系部学生活动经费两条路径走账。一些热门社团通过“拉赞助”来开展活动,具有不稳定性,而冷门社团获得投资赞助的可能性极小,造成恶性循环,举办不了特色活动。使得有些社团难以为继,招新困难甚至“关门歇业”。
4.指导教师的缺乏
社团指导教师是社团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尤其在高职类院校,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相对较弱,在社团文化刚刚起步阶段,需要指导教师的宏观长远规划与微观具体指导。尤其是一些专业类的社团组织更是如此。然而教师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加上高职院校对这方面没有一定的激励机制,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即使有也是挂个头衔而已,对社团活动很少过问,造成设立指导老师有名无实。
三、推进高职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发展方向,培训社团骨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支持和引导高职院校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高职类学生社团建设要紧密围绕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展开,要依托和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科特点来建设和发展社团。发挥好社团在繁荣校园文化中的作用。高职院校的代表性社团始终应和其办学特色紧密联系,体现强势学科,要注重建设和以新技术、新理念为背景的新兴社团,使社团建设密切追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体现“先锐性”和“前瞻性”。所以培养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品学兼优、工作态度稳重扎实的社团干部是第一要务。一是要在审核、选拔社团负责人时要全方位考虑,不仅仅要有领导、组织、协调能力,还要有大局意识,奉献精神。二是要形成激励淘汰机制,对在社团建设中踊跃出的骨干分子要培养教育,在入党、评优评先中作为参评的考量因素。通过学期期末对社团进行评级,一学期对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效果显著的社团给予一定的精神物质奖励,对于表现一般或名存实亡的社团提出批评整改甚至取缔。三是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经验交流来提高社团骨干分子的积极性。
(二)边实践边总结管理体系,探索出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社团管理的科学化路径
科学化的管理是社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没有规章制度的保障,很多社团将会是各行其到、一盘散沙;没有科学的管理机制,社团发展之路会走不远,很多将是昙花一现。一是要把社团纳入学生工作的管理体系。一般高职类院校中社团发展由学工部或團委主管。作为负责人要提高认识,重视社团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增加资金、设备的上投入。二要健全社团注册登记、内部组织考核机制,做到日常管理规范、活动有计划有总结、经费使用主动公开做到账目清晰明了。二是规范新增社团的审批。对社团的审批要充分考虑其可行性。三是科学规划社团活动,建立评比表彰机制。开展活动设计大赛、特色品牌活动、社团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表彰调动各社团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社团活动不断推陈出新,社团在竞争氛围中和谐发展。
(三)布局社团组织结构架构,分类指导
高职院校社团发展要根据自身特色、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来调控社团的分类。按照“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积极倡导志愿服务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的原则,把握好社团发展方向,对社团进行指导,要针对各种类型社团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行分类指导,形成各具特色的多领域、多局面社团文化建设布局。
高职教育处于起步阶段,与之相对应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可以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要想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形成特色优势,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新载体的社团文化是高职院校决策者不得不考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社团活动潜移默化的作用中来体现我们高职院校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师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使每位学生不仅仅成为企业岗位上的行家里手,还是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创新型人才,体现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团文化;路径创新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323-02
一、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文化强国”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为高职教育在文化建设中实现新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校新兴的办学模式,虽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但由于办学时间短,文化历史的积淀不够厚重,加之激烈的生源竞争,可以说还处于摸索曲折前进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化建设应有的地位。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去审视,文化自觉不足,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角,高职院校的师生与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都需要被唤醒,被激活,被强化。要是能在高职院校长远发展中取得优势地位,研究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就显得极其重要。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纵深推进,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生活与学习方式也出现新的特征,传统单向度的填鸭式灌输教育已不能适应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顺应时代的发展,百家争鸣式的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同时也成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艺型、技能型人才的新路径。多姿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不仅能培养良好的校园人文气息而且能创建浓厚的专业研究氛围。把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与践行并重,体现高职院校文化价值。
社团管理者和负责人要理清思路,精心设定社团活动,明确目标和任务,把社团文化建设的过程和文化育人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在有形的社团文化形态中来表现高职院校的核心价值观,在无形的思想意识上体现高职院校的育人理念。把高职院校逐步办成文化育人的高地,让每位学生不仅仅是企业岗位的行家里手,并且具有一定的文化情操和人文素养,真正体现出现代高职院校应有的文化价值,站在这样的高度去找准高职院校社团建设的定位,充分发挥好社团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边研究边实践探索出一条符合社团发展规律的特色路径,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二、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学生社团组织的现状与问题
(一)基本情况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目前有在校生10 000余人(以上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5月),学生社团26个,1 050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5%,社团种类大致可以分为六类。第一类是理论学习类,如英语兴趣小组、专升本协会、院读书协会,党团知识竞赛等。第二类是以丰富拓展专业知识的社团,如艺术设计协会、院动漫协会等,此类社团主要参与组织专业比赛;如大学生美术展演、大学生科普创新大赛、广告设计大赛等。第三类是以锻炼身体和健美目的的体育类社团,如院乒乓球协会、足球協会等。第四类是宣传舆论和通讯报道的宣传类社团,如校园广播站、智慧社、院报记者团、院辩论协会等。第五类是文娱类社团,如商韵吉他社、515街舞社、院音乐协会等。这类社团已成为校园重大文化活动的主干力量,如参与迎新晚会、十佳歌手大赛等活动。第六类是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实践类社团:如青年志愿者协会。学生利用节假日去大杨镇、桃花社区,路口执勤等服务社会类型的活动。
(二)存在的问题
1.社团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但发展状况良莠不齐
自2003年升格为高职院校以来,学生社团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其成员几乎覆盖了校内不同的系部、专业、年级和班级。学生社团的发展主要是:一是学院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团委积极主动指导设计活动方案,对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影响力做充分准备,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如工商大讲堂,现已举办六期,所涵盖的内容丰富多彩,不断满足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如,戏墨汇——中国传统国粹赏析;亮剑西沙——1974年中越西沙海战报告等。二是,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刚进校新生在学习过程中强烈感受到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而加入社团是锻炼自身能力的极好路径。三是,90后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个性逐渐突出,开始酝酿产生体现出个性化的组织。四是,学校在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与社会快速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支持。五是,单纯的第一课堂学习已经满足不了当代大学生自我成才的需要,而积极投入社团活动不仅能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而且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培养。
在学生社团近几年有了较快发展的同时,还存在规模大小不一、效果不明显的现象、阻碍社团良性可持续发展。社团人员流动性快,稳定性差,机制涣散,很多社团自身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或者有制度但执行力度不够,社团的凝聚力与发展缺乏持久动力。一般来说,高职类院校社团人员低龄化现象普遍存在。社员结构是大一人数多,参与度高,大二星星点点,主要是担任社团干部,大三学生面临毕业压力,几乎无人参加社团活动。甚至有些社团在上一任社长退出或毕业后出现社团一蹶不振甚至衰落、消亡或名存实亡的现象。从活动形式和影响效果上看,尽管面向全院同学开展的活动较多,但取得良好社会效果的却屈指可数。
2.社团类型与活动多样化特点凸显,但活动实际效果与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社团活动表面上看呈现一种繁荣的景象,既有学术性又有娱乐性,由于缺乏专业老师指导,组织策划水平能力有限,加之活动场地与经费限制总体呈现出品位略低,缺乏艺术性与人文气息。可喜的是学生社团发展态势由以往简单的娱乐健身型社团逐渐向新兴、多样化学生社团的转变。近年来,高职院校中的社团文化艺术节为社团活动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也增添了社团活动新的形式,受到了广大青年学生的普遍欢迎,这在某种意义上对社团类型多样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截至2013年6月,安徽工商学院已连续举办四届社团文化艺术节)。 3.社团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经费、活动场地、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院校由于占地面积、多媒体与公共教室管理、礼堂场地等客观原因,除教室、操场、礼堂外没有别的活动场所,专门开辟给学生社团场地非常有限,一些特色社团必要的活动设施,如515街舞社没有基本器材(镜面、舞台)只有通过社团会费形式自己来解决,有时会出现几个社团错开时间共用一个教室的现象(如商韵吉他社与古月书法社),造成管理上的一些混乱。在经费问题上,对社团给予的经费有限,财务上目前主要按一定的比例通过上交的团费、系部学生活动经费两条路径走账。一些热门社团通过“拉赞助”来开展活动,具有不稳定性,而冷门社团获得投资赞助的可能性极小,造成恶性循环,举办不了特色活动。使得有些社团难以为继,招新困难甚至“关门歇业”。
4.指导教师的缺乏
社团指导教师是社团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尤其在高职类院校,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相对较弱,在社团文化刚刚起步阶段,需要指导教师的宏观长远规划与微观具体指导。尤其是一些专业类的社团组织更是如此。然而教师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加上高职院校对这方面没有一定的激励机制,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即使有也是挂个头衔而已,对社团活动很少过问,造成设立指导老师有名无实。
三、推进高职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发展方向,培训社团骨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支持和引导高职院校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高职类学生社团建设要紧密围绕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展开,要依托和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科特点来建设和发展社团。发挥好社团在繁荣校园文化中的作用。高职院校的代表性社团始终应和其办学特色紧密联系,体现强势学科,要注重建设和以新技术、新理念为背景的新兴社团,使社团建设密切追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体现“先锐性”和“前瞻性”。所以培养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品学兼优、工作态度稳重扎实的社团干部是第一要务。一是要在审核、选拔社团负责人时要全方位考虑,不仅仅要有领导、组织、协调能力,还要有大局意识,奉献精神。二是要形成激励淘汰机制,对在社团建设中踊跃出的骨干分子要培养教育,在入党、评优评先中作为参评的考量因素。通过学期期末对社团进行评级,一学期对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效果显著的社团给予一定的精神物质奖励,对于表现一般或名存实亡的社团提出批评整改甚至取缔。三是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经验交流来提高社团骨干分子的积极性。
(二)边实践边总结管理体系,探索出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社团管理的科学化路径
科学化的管理是社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没有规章制度的保障,很多社团将会是各行其到、一盘散沙;没有科学的管理机制,社团发展之路会走不远,很多将是昙花一现。一是要把社团纳入学生工作的管理体系。一般高职类院校中社团发展由学工部或團委主管。作为负责人要提高认识,重视社团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增加资金、设备的上投入。二要健全社团注册登记、内部组织考核机制,做到日常管理规范、活动有计划有总结、经费使用主动公开做到账目清晰明了。二是规范新增社团的审批。对社团的审批要充分考虑其可行性。三是科学规划社团活动,建立评比表彰机制。开展活动设计大赛、特色品牌活动、社团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表彰调动各社团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社团活动不断推陈出新,社团在竞争氛围中和谐发展。
(三)布局社团组织结构架构,分类指导
高职院校社团发展要根据自身特色、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来调控社团的分类。按照“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积极倡导志愿服务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的原则,把握好社团发展方向,对社团进行指导,要针对各种类型社团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行分类指导,形成各具特色的多领域、多局面社团文化建设布局。
高职教育处于起步阶段,与之相对应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可以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要想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形成特色优势,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新载体的社团文化是高职院校决策者不得不考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社团活动潜移默化的作用中来体现我们高职院校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师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使每位学生不仅仅成为企业岗位上的行家里手,还是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创新型人才,体现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