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的“公开行动”

来源 :考试·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fan19860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林晓东教授曾讲过一个她小时候的“发明”。那时候,她学习数学非常吃力,课堂上根本听不明白,于是,她就想出一个办法:每当遇到难题的时候,就拿这个题目给她那还没上学的弟弟讲课。当然,她的弟弟是不可能听明白的,但她们在讲的过程中自己想明白了。她们哪里是在讲课,她们正是在借机自己思考啊!
  【关键词】 物理课堂 公开行动 学生讲师团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a)-0080-02
  我在大学学习时有过这样的经历,每当临近考试,都是大家最为繁忙的时候,在同样的努力和同样的时间付出的情况下,最终的成绩差异很大。我注意到这样一点,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往往不是埋头苦读型的,而是三五成群“公开行动”的。他们会来到树林下,小湖边,互相检查对方对考试内容的掌握情况,或者是一个人对着一个人,或者一个人对着许多人,或振振有词,或细声细语,来讲述一番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经过这样一折腾,才感觉真正把知识融入到了心里,考试也就不在话下了。这样的方法与独自苦干的学生相比,常常事半功倍,也因此每每成绩骄人。
  在现阶段的江苏省高考体制下,物理学科有其特殊性:只需达级,不计入总分。于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发生的激烈碰撞、教师的期望与学科时间限制的矛盾,导致了“能量的不守恒”。不仅仅是课时减少,尤其是在课外,很多学校甚至规定物理学科的作业时间为半小时,甚至二十分钟,对于所有物理老师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更加有效地利用时间,就成了当务之急。
  上面提到了“公开行动”,所谓公开行动,就是学生把自己的说、写或者其他动手的学习活动,放在同伴或者班级的视野下进行。美国教育学者奎根特别注意课堂上学生间的互动质量,他把用来评估互动质量的标准风趣地表述为:抬头环顾四周,自问“全班有多少学生同时公开行动?”可见,“公开行动”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林晓东教授曾讲过一个她小时候的“发明”。那时候,她学习数学非常吃力,课堂上根本听不明白,于是,她就想出一个办法:每当遇到难题的时候,就拿这个题目给她那还没上学的弟弟讲课。当然,她的弟弟是不可能听明白的,但她们在讲的过程中自己想明白了。她们哪里是在讲课,她们正是在借机自己思考啊![1]
  对此,我也有自己的實践。我们学校在当地属一流,刚毕业的两年中,我在不断积累教学经验的同时,也虚心向老教师们学习。我不仅仅学习他们高超的课堂表现艺术,也时常询问自己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回顾大学里事半功倍的学习经历,让我开始设想如果部分课堂的习题讲解由学生来组织和把握,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在刚刚毕业的学生中,我组建了”物理解题讲师团”。一开始,“讲师团”由课代表和另外5位成绩优秀的同学组成,习题课前,“讲师”先利用课余时间向老师提出讲解方案,老师做修正完善,之后他们在课上进行全班讲解,每堂课讲师团成员进行轮换。
  实施了一个月后,一些同学在周记里表示很有兴趣,自己也想上去尝试讲一讲,而这些同学都是成绩优良的。可见,学业较弱的同学怀有自卑感。回校后,我会给他们个别讲解,使他们有自信站上讲台。
  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受到学生欢迎,班级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最后的高考中,班级物理达100%B。对于“公开行动”,我总结下来有以下五点益处:
  1 全面提升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积极性,提高效率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学生与物理学科相处的时间少了,加上功利因素,对物理的感情自然也就淡了,本来有兴趣的同学也迫于升学压力转攻语数外,再好的老师在课堂上讲解题目也显得不那么有吸引力,课后作业也不那么专注了。老师们怨声载道,但一味地抱怨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必须开拓新的思路,采取新的方法。而“讲师团”可以让同学们在仅有的时间内,以新的视角更加充分地与物理进行接触。
  讲课的学生因为责任在胸要深思熟虑,甚至主动请教老师,其思考的结果会更加清晰,有条理,而且往往会冒出许多不曾有过的奇思妙想,创造精神油然而生;对于接受方的学生,则是分享他人思考成果的最佳时机,这往往比老师讲题有趣得多,因为同学们可以放下所有包袱,全神贯注只为找到一丝错误去纠正“讲师”的得意,与此同时,丰富了自己。同学们普遍反映自己的课堂专注力提高,不再想睡觉,收益很大。
  2 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良师益友,缺乏兴趣的学习是可怕的,孤单的,容易造成悲剧的。2009年10月31日,“两弹一星”之父钱学森逝世,钱老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不断拷问国家: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这一问另教育界人士无语凝噎。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要求创新,时代在呼唤人才。人才并不是应试教育逼出来的,而应该是经过自我认知后对某学科产生无尽的认同感后,毫无保留地投入其怀抱,吸收养分,最后开创该学科的新局面。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兴趣在其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如果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物理学科是有意思的、兴致盎然的,自然能够取得突破。“公开行动”给了学生最大的空间去碰撞思维,别的同学讲解的时候,能否尽可能找出讲解人的错误成为了在座同学的最大乐趣,自然地,知识听进去了,并且有了自己的想法,获得了更多解决问题的技巧,或者是去反驳别人。兴趣源于自由。
  3 加强学生互助精神,利于班级凝聚力提升
  时常有老师抱怨,班级里正是因为有了几个坏学生,散乱成性,班风不好,所以物理才学不好。我常报之一笑,因为他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一个班级班风再差,也总有个别科目的成绩是很好的,又怎能归结为班主任没有带好呢,关键在于任课老师能否因地制宜,用创新的方式去吸引学生,用有限的时间使得效益最大化。
  当代教育认为,不仅仅是班主任,学科老师在班级精神、班级文化引领上也起着重要作用。假设在课堂的一定时间段上采用“公开行动”,一方面能聚焦学生注意力,更深层次的,能加深学生的相互了解,从讲解人的问题出发,学生更能相互帮助,找出问题所在并纠正。这样,同学间善意的笑声多了,眼神的交流多了,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强班级凝聚力和战斗力。   4 培养学生好问、勤思的好习惯
  “课堂课堂,课上冠冕堂皇”这是我的学生对课堂的理解,在她畢业后回顾高中学习生涯的时候,常提起的就是没有好好抓住课堂,思绪在外,效率低下,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却又无法自拔。确实,人性本惰,不要说学生,就是我们成年人一旦陷入了一种生活方式,便很难主动求变,所以才有了“老大徒伤悲”、“失去了才知道珍惜”一说。
  要做到效率提高,老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不是学业负担越重越好,质量越高。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倡教学最优化,就是教师和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2]。高中阶段的孩子正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充满幻想又不得不直面现实,容易孤立别人或被别人孤立,俗称叛逆期;老师说,学生到了高中就不爱问问题,更不爱回答问题,容易陷入一种孤立奋斗、身在教室却游离在外的学习状态;家长说,现在的孩子逆反心理严重,要么你说一句他顶撞十句,要么你说十句他不回一句。
  我要说,无论是社会、学校、家庭可能都没有为孩子搭建一个“公开行动”的平台,一种平等融洽、交互自由的沟通氛围。时常在西方大片中看到父子间如兄弟般融洽的关系,师生间平等友爱,教学相长的和谐,我们羡慕着、仰望着却又因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惰性无力去改变现实。
  经过几个月的“讲师团”方案的尝试,同学们学习物理的热情更加高涨,用相同的时间创造了更高的效率。课堂气氛融洽,课后问问题的同学也多起来,甚至有同学主动要求加入“讲师团”。我想,这就是“公开行动”的魅力吧。
  5 教会学生做人的方法
  著名的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认为,每个人都面临着三大问题,顺序不可颠倒。先要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3]。
  是啊,想想作为老师的我从小求学到将近三十而立,不就是在解决让自己有立身之本的人与物间的问题吗?没有学历、工作、房子、车子这些物的东西,又怎敢去迎接三十而立呢。而后是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上下级,为人敌友的人与人的问题。生命是一条单行道,走着走着终会到尽头,期间伴随的彷徨、不安、焦虑接踵而来,我又该妥善安置自己的内心,这是人和自己内心的问题。
  学生是单纯的,不会有过多成年人的想法,但现在的社会充斥的一些不良习气直接影响了这一批孩子,使他们学会了与年龄不符的暴躁、怨天尤人和金钱至上观。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大,冷漠伴随。而传统的授课制显然更加将学生孤立成了一个个小方块,要求他们独立接受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忽视了人与人间的冷暖。
  记得一篇周记里,学生写道:我们以前还真不知道,小强同学原来是这么幽默的一个人,他讲解的题目很透彻,跟老师有得一比。同学们普遍反映,物理“讲师团”实行后,同学们相互间更加理解,同时也更加理解老师了,原来讲好一道题目是那么的不容易,老师在讲授前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使得我们更加珍惜、更加专注了。
  做老板的要经常放下家人和下属聚餐,为的就是能有这样的机会放下身位,多听听下属的意见,形成更优化的企业策略,而且可以让下属从劳碌的工作中放松下来,凝聚人心,增强企业认同感。我想,物理课堂的“公开行动”也正是这样的吧。
  参考文献
  [1] 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其他文献
摘要:史观问题就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切入点不同,那么得出的结论自然存在差異。但是从多个角度认识问题,又能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关键词:新史观 历史 教材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出现运用社会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等新史观命制高考题趋势。如果不改变史学观念,所谓的转变课程充其量是使教师成为一个优秀的资料收集者,
期刊
摘要:列夫·托尔斯泰说:“真正的艺术作品只偶尔在艺术家的心灵中产生,那是从他所经历的生活中得来的果实,正像母亲的怀胎一样。”要想打破封闭式的作文教学框框,突出现今作文训练和评价的重围,真正辟出属于自己的一条作文之路,非实行阳光作文而别无他途。因此,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上社会就是一种必然举措,而这条路就是到实地走访、观察或座谈。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好目下绝大多数学生作文时“无米下锅”的问题。
期刊
【摘要】目前,学案教学在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也暴露出种种弊端,尤其在知识体系的非完全系统性的语文学科中出现了瓶颈,而情感教育教学体现语文学科特征,为语文学案教学提供了有效地方法论,与语文学案教学不谋而合,为语文学案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  【关键词】情感 学案 人文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来,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悄然形成——“学案教学”。
期刊
摘要: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才是高效课堂的理想境界。这一境界决定了高效课堂的教学形态要“活”,课堂气氛要“活”。  关键词:思想政治 课堂  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笔者认为关键是能让思想政治课堂成为学生的“感知地带”,即让他们在课堂上去活动,去感知。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去探索这一教学举措,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期刊
摘要:写作形如画龙,点睛方能飞天。警策与文眼是写作过程中画龙点睛的两种重要方法。警策,就是“语简言奇而含意精切动人的文句”(陈望道语),这些警策语往往建立在大量形象描写的基础上,它是打开形象内在奥秘的窗户,是点亮作品题旨的荧光。  关键词: 作品 警策 文眼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一般来说,大量单纯形象的描写,不易使人明白形象的
期刊
【摘要】 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对教学提出了更具体而以人为本的需求,要求加强对学生心理辅导,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本文结合《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一书所给的启发,从微观的角度探索心理辅导与新课程改革的整合。  【关键词】 心理辅导 隐性教育 整合  【中图分类号】 G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a)-0140-01  随着课程
期刊
【摘要】 面对学生的学习懈怠,不善思考的问题,将不见高效率的课前预习移至课内,并用合作小组的形式提高学生课前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以展示教辅等现有答案作为自身能力的体现。要能真正的让学生“备”能力、“备”知识来课堂,做到真正的“有备而来”,提高语文课堂的效度。  【关键词】 教辅 学习懈怠 独立处理教材 课前预习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得原来的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尤为重要的改革是,在课程的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其中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情感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
期刊
【摘要】 现行初中历史教科书设置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与探究”、“活动建议”等,这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创新教育的最佳素材,构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舞台。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教学观念,将创新教学引入历史教学之中,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探究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a)-0157-0
期刊
【摘要】 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是通过“以形助数,以数解形”,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它是数学的规律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数形结合  【中图分类号】 G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