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奥巴马政府陷入了接二连三的窃听丑闻。
先是为了调查有关拉登毙命一周年期间,也门有炸弹袭击阴谋的消息怎样走漏风声给美联社,而秘密调取美联社采编人员的电话通讯记录,致举国哗然;
接着,《华盛顿邮报》和《卫报》引述日期为今年4月的一份41页机密PowerPoint文件报道,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于2007年起开展一个秘密计划,可直接进入9家美国网络公司的中心服务器,让情报分析人员直接接触到所有用户的已储存或实时数据,形同跟踪使用者及所有联系人的一举一动。这一计划始于小布什时期,但在过去6年开始爆发性扩张,眼下国安局约1/7的情报都依靠这一计划提供原始数据。报道还显示,硅谷的主要企业都参加了这个计划,包括微软、雅虎、Google、Facebook、苹果、PalTalk、美国在线、Skype和YouTube,当中微软于2007年9月率先加入,最后则是苹果于去年10月加入。
尽管这些互联网公司都辩称事先不知情,但遭到了专家的驳斥;奥巴马其后专门发表讲话对此事进行解释——在电话监听方面,情报部门并未监听电话具体内容,只是通过这种“大数据”筛查来寻找涉嫌参与恐怖活动的人员;取得的资料的对象并不包括美国公民或生活在美国的人;做法必要,为反恐必须牺牲一定程度的隐私——但没能消除美国人的顾虑。《纽约时报》直言不讳地指责奥巴马政府在隐私问题上已经信用尽失。
奥巴马上台时承诺要一改小布什时代的滥权积弊,在战略上强调反恐战争的对象为信奉“暴力极端主义”的“基地”组织,不是针对伊斯兰教,从而遏制了小布什时代草木皆兵的反恐扩大化趋势。但是,从实际做法来看,奥巴马并没放弃小布什自“9·11”后以反恐作为旗帜而大幅扩张的监控通讯的权力。以美国国家安全局暗中搜集国内主要电讯公司客户通话记录一事为例,奥巴马政府引用的法规,正是“9·11”后通过的恶法《爱国法案》。
事实上,从监控通讯到无人机攻击,奥布二人的反恐策略并无太大分别,奥巴马甚至还把小布什时代的做法发扬光大。比如无人机计划。无人机由于高效能、零伤亡,深受美军青睐,在反恐行动中发挥了独当一面的作用。拉登之死,无人机功不可没。“基地”组织头目扎卡维和阿拉伯半岛分支的重要人物安瓦尔·奥拉基也是由无人机发现并清除的。但据智库“新美国基金会”统计,2003年以来,美国在巴基斯坦发动355次无人机攻击,造成多达3336人死亡,而这些人大多并非恐怖分子。而奥拉基是美国人,未经审判在海外被清除,也引来了“法外杀人”的指责。
当然,无人机主要在海外使用,美国人的感受不明显;而对公民通讯的监控,则触动了美国人的敏感神经。因为隐私权的问题,在美国不仅有民法上的意义,更被认为是政治制度的重要部分,对美国的民主和自由至关重要。如果没有隐私,就难以独立思考,也就不可能有自由的社会。
而目前的窃听丑闻,实际上是“9·11”以来系列丑闻的延续。而未来,反恐和隐私的平衡点在哪里?为反恐需要,美国民众在隐私权方面还需要做出多大的让步?
这些根本问题,将在未来继续困扰美国社会。
先是为了调查有关拉登毙命一周年期间,也门有炸弹袭击阴谋的消息怎样走漏风声给美联社,而秘密调取美联社采编人员的电话通讯记录,致举国哗然;
接着,《华盛顿邮报》和《卫报》引述日期为今年4月的一份41页机密PowerPoint文件报道,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于2007年起开展一个秘密计划,可直接进入9家美国网络公司的中心服务器,让情报分析人员直接接触到所有用户的已储存或实时数据,形同跟踪使用者及所有联系人的一举一动。这一计划始于小布什时期,但在过去6年开始爆发性扩张,眼下国安局约1/7的情报都依靠这一计划提供原始数据。报道还显示,硅谷的主要企业都参加了这个计划,包括微软、雅虎、Google、Facebook、苹果、PalTalk、美国在线、Skype和YouTube,当中微软于2007年9月率先加入,最后则是苹果于去年10月加入。
尽管这些互联网公司都辩称事先不知情,但遭到了专家的驳斥;奥巴马其后专门发表讲话对此事进行解释——在电话监听方面,情报部门并未监听电话具体内容,只是通过这种“大数据”筛查来寻找涉嫌参与恐怖活动的人员;取得的资料的对象并不包括美国公民或生活在美国的人;做法必要,为反恐必须牺牲一定程度的隐私——但没能消除美国人的顾虑。《纽约时报》直言不讳地指责奥巴马政府在隐私问题上已经信用尽失。
奥巴马上台时承诺要一改小布什时代的滥权积弊,在战略上强调反恐战争的对象为信奉“暴力极端主义”的“基地”组织,不是针对伊斯兰教,从而遏制了小布什时代草木皆兵的反恐扩大化趋势。但是,从实际做法来看,奥巴马并没放弃小布什自“9·11”后以反恐作为旗帜而大幅扩张的监控通讯的权力。以美国国家安全局暗中搜集国内主要电讯公司客户通话记录一事为例,奥巴马政府引用的法规,正是“9·11”后通过的恶法《爱国法案》。
事实上,从监控通讯到无人机攻击,奥布二人的反恐策略并无太大分别,奥巴马甚至还把小布什时代的做法发扬光大。比如无人机计划。无人机由于高效能、零伤亡,深受美军青睐,在反恐行动中发挥了独当一面的作用。拉登之死,无人机功不可没。“基地”组织头目扎卡维和阿拉伯半岛分支的重要人物安瓦尔·奥拉基也是由无人机发现并清除的。但据智库“新美国基金会”统计,2003年以来,美国在巴基斯坦发动355次无人机攻击,造成多达3336人死亡,而这些人大多并非恐怖分子。而奥拉基是美国人,未经审判在海外被清除,也引来了“法外杀人”的指责。
当然,无人机主要在海外使用,美国人的感受不明显;而对公民通讯的监控,则触动了美国人的敏感神经。因为隐私权的问题,在美国不仅有民法上的意义,更被认为是政治制度的重要部分,对美国的民主和自由至关重要。如果没有隐私,就难以独立思考,也就不可能有自由的社会。
而目前的窃听丑闻,实际上是“9·11”以来系列丑闻的延续。而未来,反恐和隐私的平衡点在哪里?为反恐需要,美国民众在隐私权方面还需要做出多大的让步?
这些根本问题,将在未来继续困扰美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