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一种有声有色的语言艺术,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有色的活动。它对于理解课文内容,巩固记忆,训练口语表达,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欣赏文学作品,丰富想象,陶冶情操,都具有特殊的功能。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明确要求
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普通话朗读,声音洪亮、柔和、自然;读音准确、无错字、无增减、颠倒或重复;读得流利,句读分明,不停读。在执教《晋祠》一文时,可有意识地让几位学生朗读“这里的水多、清、静、柔。在园中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渠”一段,读后让学生对照要求评价,这样经常训练,学生的朗读水平就会提高很快。
二、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忽视朗读的学生而言,培养其朗读兴趣无疑是提高朗读水平的“催化剂”。组织竞赛活动,是提高学生朗读兴趣的有效方法,会使他们的注意力十分有效地高度集中起来,为争取胜利而把极大的热情投向竞赛的实战,即使不能取胜,也能保持积极兴奋的状态,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中去。在训练中可采用班队课开展竞赛,通过小组推荐,必读、抽读、选读等形式展开,设小组奖、优秀个人奖及进步奖,面向全体,优、中、差生,个人超越、集中突破,使活动富有组织性及整体流动性。同时利用学生热情,形成对下次活动的高期待值。这样多次开展,会形成良性循环,化被动为主动,全面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
三、加强指导
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朗读能力提高的最重要的条件,在训练过程中,让学生读字念词,正确把握调值。当前中学生的语音调值普遍偏低,造成语调低沉,如“她”念“t”发音时不能保持均衡的紧张,调值不够,易读成44甚至33,难以给人以“高而平”的感觉,阳平的尾音调值不够,易读成34调,214调放在句尾易被“吃”掉。针对这一情况,让学生反复进行先读字、后念词的练习尤为重要。
四、把握基调
进入课文语言,把握好基调,是一篇课文读得生动、意蕴深长的重要条件,也是处理好停顿、语速的必要条件。若是朗读描绘悲凉沉静的场面,语速则慢;若是朗读描绘跳动、热闹场面时,语速则快。在朗读过程中,可采用设置情境,充分唤起学生内心的感情。如教《故乡》一文,先展示一幅深冬的景象图:隐晦的天气、萧索的荒村,然后让学生谈谈心理感受。这样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意境,再让他们朗读,几乎全部同学都十分准确地把握了语速,读出一种悲凉的气氛。若是描绘人物形象时,可根据人物心绪和性格而确定。一般說来,悲痛、缅怀、迟钝等话语宜慢读;而热烈、机智、兴奋的话宜快读。
五、运用配乐
教读一些经典散文作品,通过朗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别对那些抒情性极浓的散文,借助音乐,可以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沟通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器官,使文中所描绘的情和物叩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提高朗读的能力。
六、强化实践
朗读务必强化实践,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叶老说:“凡是技能,唯有实践中方能练就。”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让学生多听,培养播音员那种“听的敏感”;二是课内、课外增加学生朗读机会。可在每节课开始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朗读。如学了《岳阳楼记》一文后,可以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让学生喜悦地读,悲伤地读,愤怒地读,深沉地读。如碰到一些难读的地方,可以向全班其他同学求助。只有强化实践,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才能形成较强的朗读能力。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第二中学)
一、明确要求
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普通话朗读,声音洪亮、柔和、自然;读音准确、无错字、无增减、颠倒或重复;读得流利,句读分明,不停读。在执教《晋祠》一文时,可有意识地让几位学生朗读“这里的水多、清、静、柔。在园中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渠”一段,读后让学生对照要求评价,这样经常训练,学生的朗读水平就会提高很快。
二、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忽视朗读的学生而言,培养其朗读兴趣无疑是提高朗读水平的“催化剂”。组织竞赛活动,是提高学生朗读兴趣的有效方法,会使他们的注意力十分有效地高度集中起来,为争取胜利而把极大的热情投向竞赛的实战,即使不能取胜,也能保持积极兴奋的状态,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中去。在训练中可采用班队课开展竞赛,通过小组推荐,必读、抽读、选读等形式展开,设小组奖、优秀个人奖及进步奖,面向全体,优、中、差生,个人超越、集中突破,使活动富有组织性及整体流动性。同时利用学生热情,形成对下次活动的高期待值。这样多次开展,会形成良性循环,化被动为主动,全面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
三、加强指导
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朗读能力提高的最重要的条件,在训练过程中,让学生读字念词,正确把握调值。当前中学生的语音调值普遍偏低,造成语调低沉,如“她”念“t”发音时不能保持均衡的紧张,调值不够,易读成44甚至33,难以给人以“高而平”的感觉,阳平的尾音调值不够,易读成34调,214调放在句尾易被“吃”掉。针对这一情况,让学生反复进行先读字、后念词的练习尤为重要。
四、把握基调
进入课文语言,把握好基调,是一篇课文读得生动、意蕴深长的重要条件,也是处理好停顿、语速的必要条件。若是朗读描绘悲凉沉静的场面,语速则慢;若是朗读描绘跳动、热闹场面时,语速则快。在朗读过程中,可采用设置情境,充分唤起学生内心的感情。如教《故乡》一文,先展示一幅深冬的景象图:隐晦的天气、萧索的荒村,然后让学生谈谈心理感受。这样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意境,再让他们朗读,几乎全部同学都十分准确地把握了语速,读出一种悲凉的气氛。若是描绘人物形象时,可根据人物心绪和性格而确定。一般說来,悲痛、缅怀、迟钝等话语宜慢读;而热烈、机智、兴奋的话宜快读。
五、运用配乐
教读一些经典散文作品,通过朗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别对那些抒情性极浓的散文,借助音乐,可以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沟通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器官,使文中所描绘的情和物叩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提高朗读的能力。
六、强化实践
朗读务必强化实践,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叶老说:“凡是技能,唯有实践中方能练就。”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让学生多听,培养播音员那种“听的敏感”;二是课内、课外增加学生朗读机会。可在每节课开始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朗读。如学了《岳阳楼记》一文后,可以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让学生喜悦地读,悲伤地读,愤怒地读,深沉地读。如碰到一些难读的地方,可以向全班其他同学求助。只有强化实践,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才能形成较强的朗读能力。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