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追寻忘却的记忆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520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庄,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一个搜遍中国地图也难以寻到的地方。近年来,这个长江边上的小小乡镇跃然而出,以中国“魅力古镇”和中国抗战文化中心之一而显身扬名。悠悠古镇,铮铮风骨,多少名士学子趋之若鹜,多少海内外人士投来关注的目光。
  


  今夏应邀参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宜宾召开的一个会议,当地朋友说,既来宜宾,总得去李庄看看,于是会后我们欣然前往。寻访李庄,我们才对这个昨天“名不见经传”而今天却是“名不虚传”的古镇有了真切的感触。
  汽车在长江南岸遍野葱茏的浅丘陵地带一路奔驰。在渐近李庄的路边上,那国家级重点文物“旋螺殿”是少不了要去看的。“旋螺殿”建造于明代万历年间,主殿为亭阁式全木穿逗斗拱结构建筑,平面呈八方形,高约10余米,整个建筑没有一颗铁钉。它经历四百多年风雨,仍挺立山坳,坚固无比,真乃建筑史上的奇迹。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当年至此,曾慨然叹之为“颇足傲于当世”的杰作。
  过“旋螺殿”向北行驶不远,李庄到了。遇上一个重要接待,入镇的道路临时实行管制,我们的车被指定驶向新建的滨江路上停放。滨江路尽头是李庄镇的标志性建筑“奎星楼”,巍巍楼阁临江屹立,气势非凡,此楼原为清代建筑,“文革”期间被毁,现楼系仿原貌重建。“奎星楼”有如江畔的灯塔航标,入镇车辆和江上往来船只远远都能看见。
  


  我们步行入镇,镇口转弯处设置一块李庄导游图,图版上一条条街巷如网交织,一座座宫庙分布其间,古镇的地理位置和形制一目了然。李庄是长江上游的水码头,据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的梁代。北周年间,南广县衙就迁到这里,后又改名南溪县。李庄自古为水上交通要道,商贾云集,贸易发达。明末清初,大量湖广等省移民纷至落户,在这里开馆授徒,兴办义学,历史上作为“长江第一古镇”的李庄,可以说一直是闻名遐迩的。
  在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抗战岁月,李庄承载了一段令人感动和难忘的历史。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金陵大学文学研究院、国立同济大学等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迁驻李庄,傅斯年、李济、董作宾、梁思永、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等一大批时代名人来到这里聚集,国外著名学者李约瑟、费正清也在镇上留下过足迹。一批学人在这里度过了六年艰难的时光,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就是这一页,奠定了李庄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凭着兴致在李庄古镇街巷中漫游,青石板铺就的路面凸凹不平,高耸的灰砖风火墙和小青瓦民房鳞次栉比,街巷格局和建筑,依然保持着浓郁的川南乡镇风貌。镇上,旧时的鞋庄、布店、山药铺、老茶馆等铺面大都保留着,一面面蓝底白字的布幌在屋檐下招展;不少见证了小镇昨天的古稀老人,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依然宠辱不惊,默默地临街坐着,或悠闲地在茶馆里聊天打牌。
  


  拐弯走进席子巷,抬头仰望,两边屋脊飞檐相合,深巷漏出“一线天”。饱经风雨剥蚀的木板房面陈旧发黄,矮小简陋的腰门仍是原汁原味,据说这条街过去是买卖草席的市场。穿过席子巷便是羊街,街巷短而窄,不知它是否语意“羊肠小道”。小巷两旁都是深宅大院,“刘家院”“胡家院”“张家院”等殷实之户院墙紧邻,高高的斗拱飞檐,凌空的吊脚楼阁,典雅的门庭浮雕,散发着古镇悠长古朴的气息。
  随人流走进一座清代四合院私宅,这里曾是抗战年间考古学家李济的居所。房子的客厅里悬挂着十多幅历史图片,介绍了李济深邃的学识和丰硕的成果,后院立着一块刻有“李济旧居”的汉白玉石碑,寄托着人们的缅怀之情。虽然老宅再已难觅过去的踪迹,但它见证了这里的一切,庭院墙角的青翠竹叶在微风中摇曳,似在默默地为这位滞留台岛、命殒他乡的游子招魂。
  午时,我们在镇西头的玉佛寺品味素斋,顺便参观了李庄誉称“九宫十八庙”的庙殿建筑。据说玉佛寺是供奉天后圣母的地方,原名叫天上宫,寺内供奉着缅甸玉佛。出玉佛寺,去南华宫,见大门砖墙斑驳,殿堂杂物零乱,里面仍有居民住家,显然房屋未经整修,读门前挂着的木牌,方知原为同济理学院故址。
  走进临江边的慧光寺,这里原是同济大学校本部所在,后来恢复为佛教场所。寺庙大殿气势恢宏,菩萨端坐,磬声悠悠,偶有游人点灯求签,叩拜随喜。然而,大殿戏台侧柱上挂着一个“同济大学爱国荣校教育基地”的吊牌,显然在告诉人们不要忘记,这里曾经承载过丰厚的知识底蕴,是中华民族走向希望的殿堂。
  我们来到镇外的张家祠堂,一片青砖灰瓦的连体建筑进入视野。张家祠现已开辟为“中国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入馆参观,祠堂内庭院深深,清幽雅致,各厅室门前张贴有“中央博物院厅”“中央研究院厅”“同济大学一厅”“同济大学二厅”等标志。尽管陈列展品不多,大都是收集的图片和资料,但它却引领我们走进60年前那段峥嵘岁月。一个个载入史册的文化巨人,一段段众志成城的感人故事……是李庄人文抗战的缩影。
  在古庙祠堂里流连,似乎还能聆听到当年激荡人心的抗战主旋律,感受到曾经强烈跳动的文人的脉搏。这里的每一处遗存都有一段传奇,它散落李庄坝上,犹如历史的碎片,一旦拼凑积聚起来,就是一部千古不废的抗战史籍。
  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为了抗战大业,李庄人顶住各种压力,敞开胸襟毅然接纳了这些躲避战乱的“下江人”。一份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所需,地方供应。”短短16字,字字铿锵,表露出以罗南陔为代表的开明乡绅有容乃大的识见,聚集着李庄父老乡亲浓浓的情意和高厚的功德。乡亲们让出自己的房宅让师生居住,甚至腾出宗庙祠堂用以办校。他们辛勤农作,垦荒栽种,节衣缩食,保证数千学子的食粮供应,靠着李庄人的惺惺相惜和互助,大量的中华文化终于得以免受那场战火的摧残。
  


  是非常的历史造成的偶然和必然,是因了李庄摆起了这“一张宁静的书桌”,一批鸿儒大师才与这个偏僻的小镇结下缘分。他们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与贫困、饥饿和病魔抗衡,苦耐着破庙的寂寞和油灯的清冷,潜心研究,著书立说,孕育出一批中国文化的扛鼎之作。梁思成以抱病之躯完成中国的第一部建筑史稿《中国建筑史》,实现他多年的夙愿;李济承载着痛失爱女的悲伤,仍心系汾河的清波,殷墟的黄土,研究写出《西阴村史前遗址》《殷墟器物甲编:陶器》等著作;董作宾积十年之功,数易其稿,一部《殷历谱》终于在一块门板上完成;中国史语所石印出版的《六同笔录》,更是凝集着傅斯年等众多史学家的心血。在极其艰难的战争环境里,正是因为有着这一种精神和文化的坚守,中国的人文学术才得以薪传火播,绵延发展。
  从张家祠出来,面对江畔的绿野,思绪仍久久盘旋在那已然逝去的历史里,仿佛李庄的历史就在身边。可当我忍不住再去叩问时,耳边回应的却是一阵接一阵的江水声,滚滚长江穿过李庄东流去,仿佛时光的足音渐行渐远。
  毕竟也已60年了,空间变了,时光久了,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似乎渐渐被人遗忘。事后的李庄也和不少落寞学人一样越来越黯淡,甚至逐渐在我们的阅读视野中消失。
  作为抗战人文遗存的李庄,凝聚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沧桑历史,深情地回忆起那段艰辛的岁月和隐秘的故事,不由让人生出一阵悲欣交集的感怀。
  李庄古镇是安详的,也是厚重的,它历经时间的冲刷和磨砺,融合了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精粹,成为中国文化版图上一个闪亮的符号。走读李庄,我为之而感动,没想到李庄令人惊叹、令人骄傲的物事有那么多。可多年来李庄人竟然如此内敛文静,不事张扬,若非得力有心人的发现,找回日渐消逝的记忆,并将其披露于世,那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教老实巴交的李庄人大张旗鼓地去揭开它的面纱……
其他文献
六岁起就开始涂涂抹抹,童年里就目染苏东坡、郑板桥等名家真迹,过了知天命之年时全身心扑向海洋。全长1.8万公里的祖国海岸线,他走了将近一个来回。由此诞生的《海疆万里图》,成为中国画表现海洋题材的著名作品。这位内心纯净、为人憨厚的蔼然长者,就是著名的海洋派画家李海涛先生。    说起画海,对李先生来讲,既是偶然,也属必然。遍览中国画的历史,很少见到专事海洋题材创作的画家。研读中国画论,也很少见到海洋的
期刊
C国男足为什么总是输?其实翻翻报纸杂志就知道有多少原因了,综合为大家摘要如下,希望大家理解C国男足的难处:  1.草皮不适应  (1)、草皮太差(2)、草皮太软(3)、不适应阔叶草及其它一些草  2.天气原因  (1)、下雪(2)、下雨 (3)、下冰雹(4)、阳光太好(5)、冷 (6)、热 (7)、不冷不热(不能给对手造成麻烦)  3.赛场因素  (1)、场内因素:a、裁判帮他们 b、裁判不帮C队
期刊
举办了12届的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曾经捧出过内地歌坛不少人才,堪称国内历史悠久的歌唱类权威比赛。但是随着文化考题的加入,青歌赛带给观众的乐趣大大转移。2008年3月16日,“隆力奇”杯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以下简称青歌赛)鸣锣开赛,24年来首次纳入的大合唱率先登场,让人耳目一新。本届大赛除了增加大合唱、将通俗唱法改名为流行唱法外,参赛队伍的结构、综合素质的考评等方面也进行了改革。
期刊
清明小假期刚完,第一天上班仍旧没精打采,好像还没歇过来,所以心存感激地盼望着“五一”的到来。新实行的放假规则颇让人不满意,起码我就不满缩短“五一”的长假,政府就不能大方点,增加传统节日的同时,保留“五一”又何妨?劳动节都不让人多休息,什么节日最该休息呢?别说三天、五天,放个七八天都应该,相信这话一出,肯定会引来不少的叫好声,至少在办公室的兄弟姐妹们都是这么想的。  还没有来得及规划今年“五一”假期
期刊
当我早在2007年的“十一”期间就安排好今年“五一”的计划后,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纸通知下来,我的“五一”长假没有了,随之消失的还有我堪称完美的“回家”之旅——我连每一天干什么去哪儿玩儿都计划好了!  对于我们这些大学就独自离家出来读书、工作的人来说,“五一”并不只是放了几天假,睡了几天觉那么简单,它更多地承载了回家这一“历史”任务。因为“五一”是夹在春节、国庆节两个黄金周之间唯一的长假期,也是这大
期刊
(一)    总没学会写游记。这次到昆明住了两个半月,依然没学会写游记,最好还是不写。但友人嘱寄短文,并以滇游为题。友情难违;就想起什么写什么。另创一格,则吾岂敢,聊以塞责,颇近似之,惭愧得紧!    (二)    八月二十六日早七时半抵昆明。同行的是罗莘田先生。他是我的幼时同学,现在已成为国内有数的音韵学家。老朋友在久别之后相遇,谈些小时候的事情,都快活得要落泪。  他住昆明青云街靛花巷,所以我
期刊
西安,几次想要提笔,却觉得惶恐,因为她太博大了,太深厚了,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整个亚洲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丝绸之路在这里发端,当年为博佳人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化身郦山诉说着亡国之恨,盛极一时的阿旁宫在这里被楚霸王毁于一旦,秦始皇陵在昭示着当年的始皇帝统一六国的宏图野心,池温水滑的华清池回响着杨玉环的银铃笑声,晨钟暮鼓中积淀历史厚重的古城墙和神秘莫测的兵马俑千百年来默默
期刊
离开学校以后就没了寒暑假,好在还有我们自己发明创造的黄金周:“五一”“十一”,加起来小半个月时间,对习惯了朝九晚五的上班一族实在是一年之中极难得的休息日。  我从后来的经验得出结论,黄金周取意有二:从季节来看,地不分东西南北,五月和十月都是一年之中难得的黄金段的天气,不冷不热正适合户外玩耍。人不分大小老幼,遇着好天气心情也不会太差,想玩想出去的冲动充盈心间,拦也拦不住,此乃黄金之一重涵义;其二,黄
期刊
关于成都,我最初的记忆是从几位唐朝诗人的诗句里得来的。杜甫晚年曾经在这里流寓过一个不短的时期。他住在故人严武的军中。等到严武一死,他就只好再流浪,流浪,不久就客死在耒阳。在这位大诗人的晚年的作品中,我找不到什么光与色,除了那一种重重地压在人心上的衰飒的气氛。  其次就是那一位中国的堂(Don Juan),晚唐的诗人李商隐,也在诗歌里赞颂了成都。出现在他的诗里的是美酒,当垆的厨娘和妓女。这使我想起他
期刊
“五一”黄金周长假,今年被调整了,七天“缩水”成了三天。许多人为此有点失落,甚至还发了小小的牢骚。就如许多事情那样,习惯一旦形成,想再变动一下,就得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也毫不足怪。  每年的五月,正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景色宜人的季节,天气又不冷不热,更宜于出游。不说别人,我和家人在此期间就先后去过三亚、九寨沟,还到新马泰去了一趟。本来今年一家人打算去张家界一游,这一调整,计划也就落空了。  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