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对知网上发表的有关乡村教师心态及相关理论的百余篇论文进行了梳理,通过对心态的解读,将国内近期的研究成果,按照乡村教师、城镇教师的心态主题、心态问题,从不同的社会背景、教育阶段、个体年龄的视角进行综述,并指出了当前研究领域中存在的缺乏公认标准、研究方法单一、影响因素界定不清等不足,为未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乡村教师;心态;职业倦怠;心理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3-15
作者简介:王玉思(1992—),女,安徽蚌埠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专职辅导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乡村教师的心态研究成为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国务院颁布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体现出国家对乡村教师的关注程度之重。意识是对主观现实的反映,乡村教师的心态也反映了这一群体对当前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透过对乡村教师心态的考察、发掘和分析,发现消极心态表露得越来越多,涉及层面越来越广,存在不良心态:如困惑、焦虑、无奈等特征;有心扎根农村却得不到社会支持的矛盾心态;对教师职业的热爱程度下降,职业认同感低,普遍存在着优秀教师不愿下农村、农村教师不愿留在乡村等问题。因而,研究乡村教师消极心态存在的原因、改进措施,充分发挥乡村教师能动作用,对教育扶贫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教师心态的研究现状分析
早期关于乡村教师的心态研究较少,直到20世纪90年代,有文章关注到农村教师的心理现状和精神需求。到了21世紀,对乡村教师的心态研究渐入佳境,从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到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心态研究、新课改背景下乡村教师心态研究、乡村教师的职业心态等都有涉及。一般而言,乡村教师的心态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教师职业,追求事业成功。但由于受到环境与生活条件的影响,他们还存在如下的心态表现:困惑、忧虑、彷徨、焦虑、茫然、得过且过、期待等。
(一)教师的主流心态仍维持健康水平
虽然农村幼儿园存在着大班超额、教师“一教包班”等问题,导致幼教工作的辛苦和劳累,但农村幼儿教师仍能沉浸其中,安贫乐道,感受到育人的快乐与幸福。知网有很多歌颂乡村教师坚韧不拔的心理品质的文章。乡村模范教师对于学生、教书的工作一直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农村条件艰苦,各方面条件较差,但乡村教师对教师神圣的职业认同与坚守,以及学生们对教师的渴求等各方面原因,使得乡村教师仍能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专注于教书育人。同时,城镇教师群体心态的相关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江苏省高校教师的社会心态进行调查分析,显示调查对象总体心态状况良好,各方面相对健康乐观,但在某些维度上发现问题:高校教师法制意识不强,政治参与度低且存在大量的批判社会情绪。
(二)教师心态问题的研究
1990年,徐平《乡村小学教师“需要”的调查》已关注到乡村教师的精神需要,通过问卷法得出自尊需要、成就需要、发展需要受挫比例较大,关注对象从物质开始转向了乡村教师的精神需要。城镇教师心态问题研究较为丰富,乡村教师心态研究数量虽少,但也聚焦于问题研究。有些文章谈到教师主流心态良好外,对不良心态也提出了看法,认为教师心态出现的问题多表现为困惑、焦虑、矛盾、倦怠等状态。
1.消极心理活动因素对心态的不良影响
(1)乡村教师职业倦怠感严重。农村教师面临身心的双重压力,其中心理调适能力差、倦怠感严重、消极心理缺乏疏导是影响其身心和谐的重要因素。
周天梅等人(2012)探讨了工作满意度在农村中学教师职业角色意识与职业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认为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其对角色地位、行为规范及角色扮演的认识、理解、体验和教学工作满意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2)乡村教师面临多重职业压力。课题小组运用SCL-90对辽宁省14个市的2292名教师进行测量,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存在过高的职业压力,压力来源于教师的资金待遇、工作负担、课程改革的适应等方面。为缓解压力,我们需迫切关注和改善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包括其生存环境和精神状态。
(3)乡村教师总体自我效能感较低。农村小学教师的调查研究表明,农村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状况很不乐观,与此同时,一些教师也表示他们希望自己以充足的信心、旺盛的精力投入教学中,可是现实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使他们不得不放弃,造成较低的效能感。
(4)乡村教师需提升职业幸福感。对农村教师人际信任、教学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三者间关系的调查结果表明,人际信任度与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相关;农村教师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提高农村教师职业幸福感应该立足于对内在心理资本的开发,提出建议,以期增强工作投入度、职业满意度,提升幸福感,减少离职意向。
(5)乡村教师职业认同中的矛盾心态。乡村教师对自身身份存在矛盾心理与孤独感,既因为信念、工作稳定坚守岗位,又不得不面对地位下降、教学质量堪忧、难以引起家长重视等问题,并且处于缺乏社会支持的“隔离”状态。
2.不良心理状态降低心理健康水平
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状态受到压抑或放纵,将影响人的心理活动水平,若长期处于不佳的心理状态,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心理障碍,产生心理疾病。人通过调整心理状态,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就能够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有调查研究表明,乡村教师心理健康的总症状指数的阳性比率比城镇教师高;在社会支持方面,乡村教师的主观支持感受明显低于城镇教师,乡村教师可以通过增加主观支持感,调整心态,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以往研究中的不足
通过分析知网中已有论文,笔者发现研究乡村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文章很多,但研究教师心态的论文还不够丰富;对心态概念的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以往研究中很少区分心态与心理的不同,很少界定研究乡村教师心态与研究城镇教师心态在不同维度上的区别;以往研究中很少将乡村教师的心态划分为具体维度来进行实证研究,更多地是将研究心态问题与研究职业倦怠、职业压力等问题等同起来,对于分析和研究除职业心态外的其他影响因素较少,大多研究职业倦怠和压力。我们从以往众多研究中可以看出被试样本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小样本研究范围多,大样本研究范围少;研究方法基本上是问卷调查,无权威的心态调查问卷,且多采用单一的SCL-90量表进行测量,研究工具、方式缺乏多样性;多数为纯理论研究、解释性说明、总结前人的经验,缺乏有力的实证方面的支持。
三、研究展望
依据心理模型的建构方法,我们构建乡村教师心态的研究模型,应该用多种方法较大范围地调查乡村教师心态,便于进行深入、整体的研究,更新心态研究整体领域;加强实证研究,用数据说话,加大对不同阶段、同一群体的不同特性进行研究,丰富乡村教师心态研究内容;从不同视角去探究心态,不局限于问题对策的研究角度;在研究方法上,除了调查乡村教师,还包括在校师范生、家长、学生等;此外,量表不应局限于SCL-90,从而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全面性。
参考文献:
[1]洪艳萍,吴亚林.提升我国农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对策[J].学习月刊,2014(24):69-70.
[2]刘艾清,潘海林.身体社会学视阈下的苏北农村教师身心现状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5(12):21-24.
[3]倪志明,吕 斌.论乡村幼儿教师的教育效能感及其培养策略[J].科教文汇,2012(4):61-62.
[4]王金权.对农村教师职业心理倦怠的分析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2(27):122.
关键词:乡村教师;心态;职业倦怠;心理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3-15
作者简介:王玉思(1992—),女,安徽蚌埠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专职辅导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乡村教师的心态研究成为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国务院颁布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体现出国家对乡村教师的关注程度之重。意识是对主观现实的反映,乡村教师的心态也反映了这一群体对当前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透过对乡村教师心态的考察、发掘和分析,发现消极心态表露得越来越多,涉及层面越来越广,存在不良心态:如困惑、焦虑、无奈等特征;有心扎根农村却得不到社会支持的矛盾心态;对教师职业的热爱程度下降,职业认同感低,普遍存在着优秀教师不愿下农村、农村教师不愿留在乡村等问题。因而,研究乡村教师消极心态存在的原因、改进措施,充分发挥乡村教师能动作用,对教育扶贫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教师心态的研究现状分析
早期关于乡村教师的心态研究较少,直到20世纪90年代,有文章关注到农村教师的心理现状和精神需求。到了21世紀,对乡村教师的心态研究渐入佳境,从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到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心态研究、新课改背景下乡村教师心态研究、乡村教师的职业心态等都有涉及。一般而言,乡村教师的心态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教师职业,追求事业成功。但由于受到环境与生活条件的影响,他们还存在如下的心态表现:困惑、忧虑、彷徨、焦虑、茫然、得过且过、期待等。
(一)教师的主流心态仍维持健康水平
虽然农村幼儿园存在着大班超额、教师“一教包班”等问题,导致幼教工作的辛苦和劳累,但农村幼儿教师仍能沉浸其中,安贫乐道,感受到育人的快乐与幸福。知网有很多歌颂乡村教师坚韧不拔的心理品质的文章。乡村模范教师对于学生、教书的工作一直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农村条件艰苦,各方面条件较差,但乡村教师对教师神圣的职业认同与坚守,以及学生们对教师的渴求等各方面原因,使得乡村教师仍能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专注于教书育人。同时,城镇教师群体心态的相关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江苏省高校教师的社会心态进行调查分析,显示调查对象总体心态状况良好,各方面相对健康乐观,但在某些维度上发现问题:高校教师法制意识不强,政治参与度低且存在大量的批判社会情绪。
(二)教师心态问题的研究
1990年,徐平《乡村小学教师“需要”的调查》已关注到乡村教师的精神需要,通过问卷法得出自尊需要、成就需要、发展需要受挫比例较大,关注对象从物质开始转向了乡村教师的精神需要。城镇教师心态问题研究较为丰富,乡村教师心态研究数量虽少,但也聚焦于问题研究。有些文章谈到教师主流心态良好外,对不良心态也提出了看法,认为教师心态出现的问题多表现为困惑、焦虑、矛盾、倦怠等状态。
1.消极心理活动因素对心态的不良影响
(1)乡村教师职业倦怠感严重。农村教师面临身心的双重压力,其中心理调适能力差、倦怠感严重、消极心理缺乏疏导是影响其身心和谐的重要因素。
周天梅等人(2012)探讨了工作满意度在农村中学教师职业角色意识与职业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认为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其对角色地位、行为规范及角色扮演的认识、理解、体验和教学工作满意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2)乡村教师面临多重职业压力。课题小组运用SCL-90对辽宁省14个市的2292名教师进行测量,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存在过高的职业压力,压力来源于教师的资金待遇、工作负担、课程改革的适应等方面。为缓解压力,我们需迫切关注和改善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包括其生存环境和精神状态。
(3)乡村教师总体自我效能感较低。农村小学教师的调查研究表明,农村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状况很不乐观,与此同时,一些教师也表示他们希望自己以充足的信心、旺盛的精力投入教学中,可是现实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使他们不得不放弃,造成较低的效能感。
(4)乡村教师需提升职业幸福感。对农村教师人际信任、教学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三者间关系的调查结果表明,人际信任度与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相关;农村教师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提高农村教师职业幸福感应该立足于对内在心理资本的开发,提出建议,以期增强工作投入度、职业满意度,提升幸福感,减少离职意向。
(5)乡村教师职业认同中的矛盾心态。乡村教师对自身身份存在矛盾心理与孤独感,既因为信念、工作稳定坚守岗位,又不得不面对地位下降、教学质量堪忧、难以引起家长重视等问题,并且处于缺乏社会支持的“隔离”状态。
2.不良心理状态降低心理健康水平
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状态受到压抑或放纵,将影响人的心理活动水平,若长期处于不佳的心理状态,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心理障碍,产生心理疾病。人通过调整心理状态,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就能够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有调查研究表明,乡村教师心理健康的总症状指数的阳性比率比城镇教师高;在社会支持方面,乡村教师的主观支持感受明显低于城镇教师,乡村教师可以通过增加主观支持感,调整心态,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以往研究中的不足
通过分析知网中已有论文,笔者发现研究乡村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文章很多,但研究教师心态的论文还不够丰富;对心态概念的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以往研究中很少区分心态与心理的不同,很少界定研究乡村教师心态与研究城镇教师心态在不同维度上的区别;以往研究中很少将乡村教师的心态划分为具体维度来进行实证研究,更多地是将研究心态问题与研究职业倦怠、职业压力等问题等同起来,对于分析和研究除职业心态外的其他影响因素较少,大多研究职业倦怠和压力。我们从以往众多研究中可以看出被试样本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小样本研究范围多,大样本研究范围少;研究方法基本上是问卷调查,无权威的心态调查问卷,且多采用单一的SCL-90量表进行测量,研究工具、方式缺乏多样性;多数为纯理论研究、解释性说明、总结前人的经验,缺乏有力的实证方面的支持。
三、研究展望
依据心理模型的建构方法,我们构建乡村教师心态的研究模型,应该用多种方法较大范围地调查乡村教师心态,便于进行深入、整体的研究,更新心态研究整体领域;加强实证研究,用数据说话,加大对不同阶段、同一群体的不同特性进行研究,丰富乡村教师心态研究内容;从不同视角去探究心态,不局限于问题对策的研究角度;在研究方法上,除了调查乡村教师,还包括在校师范生、家长、学生等;此外,量表不应局限于SCL-90,从而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全面性。
参考文献:
[1]洪艳萍,吴亚林.提升我国农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对策[J].学习月刊,2014(24):69-70.
[2]刘艾清,潘海林.身体社会学视阈下的苏北农村教师身心现状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5(12):21-24.
[3]倪志明,吕 斌.论乡村幼儿教师的教育效能感及其培养策略[J].科教文汇,2012(4):61-62.
[4]王金权.对农村教师职业心理倦怠的分析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2(2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