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突如其来的成名,让湖北农民女诗人余秀华陷入从未遭遇过的一场喧哗。据《南方都市报》等媒体报道,这些天来,各路人马纷纷上门拜访,媒体来了,出版商来了……当地有关部门也来了,“慰问,与媒体对接,试图借余秀华打造‘乡土作家群’的城市名片”。
这种情形让人既感欣慰又感担忧。让人欣慰的是,成名对余秀华来讲终归是件好事,可看作是对她多年来在逆境中坚持写作的一种嘉奖。这既可以给她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也可以带来现实的一些好处。特别是对每月仍在领取60元低保救助金的她,成名可以给她带来必要和实在的物质帮助。
让人担忧的地方在于,目前无论是媒体报道还是舆论热议,不乏一些不友好乃至于羞辱性的声音。虽然这可说是一个人成名的代价,可是毕竟余秀华从未经历过这种人生体验,过度消费很可能给她带来不小的困扰和伤害。
比如不少媒体刻意突出余秀华的身份和患病经历,大肆渲染脑瘫、农妇等关键词。有些评论干脆以“脑瘫诗人”“脑瘫农妇”为标题,赚取眼球。这里有些是媒体记者的做法,有些则是网站编辑的加工。如本人写过一篇相关评论,就被某网站篡改成“脑瘫农妇何以一夜走红”的标题挂在网上。这种做法不仅令人尴尬,而且已构成人格歧视,是对作者和余秀华本人的亵渎与侮辱。
诚然,余秀华既是一个农民,也是一个先天性脑瘫患者,但从本质上讲,这一切与她的诗歌创作无关。人们因为她的身份或病况而格外加以关注,这尚可理解,但刻意浓墨重彩地把这些字眼放到一起“标亮”,其背后的恶意与歧视心态不言而喻。余秀华的走红,并非刻意炒作的结果,即便有人对余秀华的诗歌创作水平有所质疑,首先也该把她当作一个诗人看待。这般娱乐化地消费一个认真写作的女诗人,不仅揭示出某些人的阴暗心理和庸俗趣味,也折射出这个时代的病症。
还有一种情形值得关注。当地有关部门上门慰问余秀华,这原本不是坏事。就算这是“马后炮”也好,“搭便车”也罢,总算是一种迟来的问候。当地若想借余秀华打造“乡土作家群”的名片,也不是不可以,但应把握一个原则,就是充分尊重余秀华本人意愿,从关心和爱护的角度出发,给诗人更多的自由空间。凡事就怕做过了头,比如纯粹把余秀华当作赚取政绩的工具,而不考虑诗人的切身感受,那样也是在消费余秀华,并且可能对她造成新的伤害。
当下社会,信息传播高度碎片化,新闻热点一波接着一波。余秀华忽而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也可能转瞬就被抛下新闻舞台,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但有一点我们可以做到,就是对她多一些善意和尊重,多关注她的作品,而不要抱着猎奇的目光审视她,更不能用歧视的语言伤害她。
这种情形让人既感欣慰又感担忧。让人欣慰的是,成名对余秀华来讲终归是件好事,可看作是对她多年来在逆境中坚持写作的一种嘉奖。这既可以给她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也可以带来现实的一些好处。特别是对每月仍在领取60元低保救助金的她,成名可以给她带来必要和实在的物质帮助。
让人担忧的地方在于,目前无论是媒体报道还是舆论热议,不乏一些不友好乃至于羞辱性的声音。虽然这可说是一个人成名的代价,可是毕竟余秀华从未经历过这种人生体验,过度消费很可能给她带来不小的困扰和伤害。
比如不少媒体刻意突出余秀华的身份和患病经历,大肆渲染脑瘫、农妇等关键词。有些评论干脆以“脑瘫诗人”“脑瘫农妇”为标题,赚取眼球。这里有些是媒体记者的做法,有些则是网站编辑的加工。如本人写过一篇相关评论,就被某网站篡改成“脑瘫农妇何以一夜走红”的标题挂在网上。这种做法不仅令人尴尬,而且已构成人格歧视,是对作者和余秀华本人的亵渎与侮辱。
诚然,余秀华既是一个农民,也是一个先天性脑瘫患者,但从本质上讲,这一切与她的诗歌创作无关。人们因为她的身份或病况而格外加以关注,这尚可理解,但刻意浓墨重彩地把这些字眼放到一起“标亮”,其背后的恶意与歧视心态不言而喻。余秀华的走红,并非刻意炒作的结果,即便有人对余秀华的诗歌创作水平有所质疑,首先也该把她当作一个诗人看待。这般娱乐化地消费一个认真写作的女诗人,不仅揭示出某些人的阴暗心理和庸俗趣味,也折射出这个时代的病症。
还有一种情形值得关注。当地有关部门上门慰问余秀华,这原本不是坏事。就算这是“马后炮”也好,“搭便车”也罢,总算是一种迟来的问候。当地若想借余秀华打造“乡土作家群”的名片,也不是不可以,但应把握一个原则,就是充分尊重余秀华本人意愿,从关心和爱护的角度出发,给诗人更多的自由空间。凡事就怕做过了头,比如纯粹把余秀华当作赚取政绩的工具,而不考虑诗人的切身感受,那样也是在消费余秀华,并且可能对她造成新的伤害。
当下社会,信息传播高度碎片化,新闻热点一波接着一波。余秀华忽而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也可能转瞬就被抛下新闻舞台,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但有一点我们可以做到,就是对她多一些善意和尊重,多关注她的作品,而不要抱着猎奇的目光审视她,更不能用歧视的语言伤害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