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回归心灵深处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_guohan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格林在《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中写到:“过去几十年的教育从未把孩子看作教育的主体,以知识为中心人为设计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只是把孩子当作知识的接收器,而不是知识的主宰者。……毫不客气地说,如果他们的心灵没有被教育者感应到,一切的教育是没有用的,教育本真将离我们越来越远。”回首看看自己与周围老师走过的路,在教学中我们理解的教学改革无外乎就是把教学内容与形式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更为精心的设计。其实,也就是把学生设计了,让学生按自己的设计配合,我们真的是忽略了学生的心灵。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实现教学中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美好情感的培养?我想只有明了学生喜欢什么,憎恶什么,触摸到学生的心灵,才能发挥教育的作用。
  教学进度进行到政治生活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的复习时,我决心用这节课试试:学生在想什么?学生会遇到什么困难?学生自己能否解决这些困难?学生的善恶标准是什么?……我打算把课堂还给学生,对学生“放手”!
  复习方式选择上,向学生提供三种方案。方案一:知识主导型。方案二:习题主导型。方案三:热点主导型。学生通过表决选择第三种复习方案。
  社会热点选择上,学生最终敲定了社会关注度很高的“药家鑫案”。
  资料搜集:这个环节,学生自己分成三组,第一組搜集药家鑫犯罪过程及药家鑫案公开的庭审资料;第二组搜集药家鑫的成长环境及其学校表现;第三组搜集社会对药家鑫案的反应。我只是提醒学生搜集的资料一定要真实、可信。
  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如:药家鑫应不应该判死刑?法院判药家鑫死刑是依据法律,还是怕触犯众怒?社会舆论会不会影响司法的公正?药家鑫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上失败在哪?学校教育是如何考量学生的?社会如何评价人才?药家鑫案给我们中学生什么启示?死刑应该取消吗?……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和归类,最终确定了三个讨论题:(1)药家鑫应不应该判死刑?法院判决的论据是什么?(2)药家鑫成长经历中哪些因素让他如此自私、冷漠、残忍?(3)药家鑫,这个年仅22岁大学生的生命走到了尽头,给人无限的联想。你想到了什么?
  课堂展示:课堂上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很热烈,发言很积极。这些讨论题,学生用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应该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公民应该正确行使监督权,甚至还没学到的法院要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等理论。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感受到了他们平时认为枯燥的政治理论的价值,同时也听到了让我“震惊”的结论!
  第一个讨论题,某学生引用刑法条文,认为药家鑫最终伏法,体现了司法的公正,是法律的胜利,药家鑫是罪有应得,死有余辜!他的结论与类似“药家鑫不死,国无宁日”的民愤是一致的。药家鑫案的确考量着当下人们对于善恶的识别能力,对于现行法律的信任程度,以及生而为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德。对这位学生脱离理性的狂热表达,我没有直接评判,而是引导学生继续讨论“药家鑫值不值得同情和悼念”,没想到这样的讨论题把课堂讨论引向高潮,学生自发形成两个阵营,表达各自的观点。讨论过程中我看到那些义愤填膺的学生脸上的表情渐渐舒缓下来,是的,法律不是让我们用恨取代心中的爱,我们要用同情心取代浮躁心态。
  第二个讨论题,学生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进行讨论。一学生在讨论中认为,事发前药家鑫父母家庭教育的失败和事后其父母的诸多行为将药家鑫一步步推向深渊,可以同情药家鑫,不可同情其父母。这个观点也触怒了一部分学生,有学生质疑这位学生的资料的真实性:是不是现在的你身上所有的缺点都是父母之过?课堂上充满了火药味,我建议学生思考:如果你是父母,你希望儿子犯罪后被处以极刑吗?你会怎么做?学生沉默了很长时间,才开始发言。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我”会用合法的方式维护儿子的权利,“我”会用合乎社会道德的方式来求得被害人亲属的原谅。我对其中几位学生的结论记忆犹新:任何人哪怕是死刑犯都有他为人的尊严和权利,所以要尊重他人;和所有父母一样,药家鑫的父母也是爱自己孩子的,只是不能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别人的孩子,只是没选择正确的方式爱自己的孩子,但无论如何不能抹杀父母对孩子的爱……也许在这一刻,学生们对自己父母的理解比任何说教都要深刻!
  这一节复习课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结束了,如果按以往的标准来评价是不成功的:没有检查学生的知识识记情况,没有用习题来考查学生知识的理解情况,没有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指导……课后反思时,我笑着安慰自己:没做到的很多,但也许做了现在我认为最重要的!想到了曾经看到的几句话: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我们过于依赖大脑,依赖心理学技术,依赖知识的传递,就会使我们的心灵失去了感知、感觉、感应的能力。事实上,感受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物,才能让生命生动而自由起来。
  (责任编辑袁妮)
其他文献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深处。”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然而,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农民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顾,最终造成了农民工和子女分割两地的局面。于是,形成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
虽然初中生尚缺乏社会经验,但其对身边的事物也有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同时也开始初步对政治和经济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因为,相对于枯燥的知识,新闻、故事、材料更具有吸引力,所以,教师应将理论和现实相结合,通过时事,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并锻炼实践能力。  一、将时事政治引入初中政治教学十分必要  许多学生常常觉得政治课枯燥乏味。如果将时事引入初中政治教学,不仅可以让政治课堂变得比较生动活泼,同时也能帮助学
在历史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是历史新课改的尝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为此,历史教师要转变既有的观念,以超越自我的心态,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营造探究情境,开拓探究空间,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实践探究式学习,并不断将之深入,才能给予学生智慧和启迪,实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发展的终极教育目标。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强调改进学生的学习
读史使人明智,学习历史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学生开阔眼界、丰富思想,还能够培养他们博古通今、鉴往知来的能力,对于其心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提高都有着不容替代的作用。笔者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已有多年,现就探究式教学方法实施的重要性及策略谈谈看法。  一、实施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改必然  历史是一门思辨性很强的课程,可是很多学生都将其视作单纯的复述性和记忆性学科,缺乏思维训练,深感学习枯燥无味。究其原因,传统闭塞的历
课改已有十多年,但是历史在学生心目中依然是一门靠死记硬背的学科,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也依然习惯于“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采用以接受为主的教学方法。当历史教师让学生在历史课上画书、默写的时候,也拉远了学生与历史学科的距离,历史课成了遥远的冷漠的呆板的老古董。而历史学科本应该“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活水源头”,历史课也应该是亲切的。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一《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一课具体的教学过
我们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特殊性和艰难性,是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的。的确,反思本人近十六年来的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状况,大体也是如此。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无趣。笔者反思其原因有两点:其一,教材空洞无物;其二,教法单一。为改变空洞说教的现状,本人在近五年来,把课堂的主干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的特长以及学校的人文环境、社会的实际和时尚元素相结合,组织主题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分为以下四点。  
初中历史的知识点多,复习时常有学生看书时觉得每个内容都很熟悉,到做题时又发现复习时遗漏了不少知识点。中考历史改为开卷考试后,题型有了调整,难度也有了提高,教师以往复习闭卷考试的方法对现在的考试已不完全适用。据此,笔者针对现在的历史中考复习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中考就像打仗,只有对中考内容了解透彻,才知道如何复习,如何应试,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考试内容包括:(一
年轻老师,刚刚参加工作,有激情,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但也容易遭受学生的一些不敬行为,如直呼老师的名字,当面顶撞老师,背后谩骂老师,故意违规违纪,夸大事实向领导打小报告等。学生之所以会对老师产生不敬行为,多半是因为老师在教育管理他们的时候,触犯了他们的“利益”。师生彼此产生激烈的冲突,在学生心中种下仇恨的种子。以下提供一个本人亲身经历的案例:  [案例]  一次班会课,笔者主要针对最近跑操时讲话严重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要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及有效整合,需要教师选择和优化教学行为策略,把握好情感迁移的途径。把师生熟悉的事例渗透到抽象的理论中以获得正迁移的效应,师生换位思考以达到相互理解与沟通,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以促进主动学习,缩小师生思想认识的距离以达成共识,是情感迁移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些途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就有可能实现统一。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
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学生的差异往往很大,班主任工作要想取得成功,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班级管理工作到底如何开展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呢?这对于班主任来说,一直是一个重大且有待解决的课题。经过探索摸索后,笔者终于找出了一个有效的办法——“责任内阁制”。  一、班级管理模式的几次不成功尝试  1.班委会负责制  所谓班委会负责制,就是班级的日常管理由班长领导的班级委员会负责,要想使这一制度真正有效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