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画坛一派繁盛景象,画家云集、风格多样、流派纷呈。其中很多画家以“西北画家”自居,一些画家群体被理论家划归为“西北流派”,本文理清了“西北宗”山水的地理、题材、审美品格等基本内涵后,也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今绘画流派的划分。
关键词:饶宗颐;西北宗;地域环境;西北流派
2006年,学界泰斗饶宗颐先生撰文指出:“董其昌所创的山水画“南北宗”论,并不能涵盖包括大西北在内的中国山水的风景世界。千年中国画史充分证明,西北山川在历史上少有画家重视,更少画家移情写之。这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特殊空间,也是当代绘画的一条新路向,尚待大家阔步前行。”[1]
一、地域环境与绘画流派
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提出种族、环境、时代是影响艺术发展的三大因素。其中,“环境”是指气候、地理等自然因素,他认为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不同的民族性格,“环境”是决定性因素,影响艺术的发展。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形式。地域性差异是我国山水画风格面貌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南北方在自然环境与人文资源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魏晋时期就有了文化南北宗的意识,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地域性差异,带来画家师法自然时主体感受、审美观念和艺术技巧的差异,于是在五代北宋之际产生了“南北派”之分。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2]
明代晚期画家董其昌在《容台别集·画旨》中论及“画分南北宗”。所谓“南宗”,就是以南唐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派山水画派,北方派以后梁荆浩、关仝为代表。“南北宗论”虽然并不严密,但它却第一次从历史发展过程系统地提出了关于画派的理论, 点出了唐宋以来山水画的两种风格及画法体系, 结合纵、横的比较, 从代表性画家的艺术特点来考察问题, 意图梳理出一条山水画的画系脉络, 这对研究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启迪对艺术作品美学价值的思考, 有积极的意义。饶宗颐先生山水画“西北宗” 说正是相对于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提出的。
二、“西北宗”的地理界定
2006年,饶宗颐先生在《敦煌研究》著文《中国西北宗山水画说》,他在文章中说:“西北广大地区天苍苍野茫茫之寥廓大漠间,‘莽莽万重山’盘亘千里。向来为华戎杂居,中外文化交叠之处。”[3]
在我国行政区划中,“西北”包括五省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而根据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西北”地区则指长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一线以北的地区,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饶宗颐先生以地理形态划定了“西北宗”山水画的范围,引经据典对“西北宗”之画学背景进行了探讨,从《淮南子·地形训》的“昆仑之丘,盖地之中也”,到《纬书·河图括地象》的“昆仑山为天柱,气上通天。昆仑者,地之中也”,进而论述甘肃旧有的昆仑障(塞) ,即小昆仑。他引《汉书·地理志》论述地理的分界:敦煌郡广至宜禾,设都尉治昆仑障。以陇山为分隔华戎之处,即取张衡西京赋“右有陇坻之隘,隔阂华戎”是也。他认为:“西北宗宜以陇坻为界,华及西戎之‘分水岭也’。大抵自陇首以西,即为大西北。这一带本为西戎地区,民族极为复杂,其文化混合情形,光怪陆离,多种文化层交叠的地带,而山川形胜,与陇东亦大不同。”[4]饶老对“西北”的地理界定取得充分的地理考证,别启“西北宗”之想,亦缘于此。
三、“西北宗”的题材涵义
在地理划界的基础上,饶先生所说的“西北”,还有艺术题材方面的考虑。西北地域艺术题材,是饶先生“西北宗”山水画理论的首要内核。这样做,不是拿艺术家出生地、籍贯来硬性区分,也就避免了明清以来画坛上以地域区分身份、流派的弊端。
饶先生认为:“西北诸土,久经风化,形成层岩叠石,山势如剑如戟,昂然挺立,不挠不屈。一种刚强坚劲之气,使人望之森然生畏。因冈峦起伏,地势高低不平,故极易从高处俯瞰三度空间。固应别作新“三远”之构图处理之:即渺无人烟之旷远;莽莽万重之窎远;大漠荒凉之荒远。”[5]显然,饶宗颐先生的“新三远”法,是地域题材基础上审美品格的体现,而不是透视科学。
“西北宗”理论还包含形式技巧的延伸。饶先生“曾数历敦煌,出入吐鲁番,观楼兰之遗址,涉龟兹之残垒,瞩目所见,层山叠嶂,荒草残垒,归而试图之”,觉“山石久经风化,断层累累,而脉搏络经纬,如阴阳之割昏晓,大辂椎轮仍在……知非别创一皴法,不足以状之。叠经试写,以为可用乱柴、杂斧劈及长披麻皴,定其轮廓山势,然后施以泼墨运色,以定阴阳。用笔宜焦干重拙,‘皴当纯以气行’”。[6]这些文字,大多是先生山水画的款识,足见他平日的思考,以及将传统山水笔墨技法进行相应改创的用意。
从饶先生创作的《吐鲁番山径》、《三危山掠影》、《敦煌写生》、《榆林金秋》、《月牙泉》等“西北宗”山水画传世佳作我们发现,饶老意欲生发的笔墨技法,既有强烈的感受性做依据,还有其创新的法度原理。这一点,与流行的揉纸、喷洒等特殊技法也有一定的区别。他本人的创作,一贯用朴实洗练的笔法、自然写实的色彩,表达了中国西北的文化遗产和风土人情之美,给人以无限的遐思。
四、“西北宗”说在中国画流派划分上的学术意义
饶先生认为,数千年的中国画史中,西北山川在历史上少有画家重视,更少有画家移情表现,因而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一个特殊空间,也是当代绘画的一条新路向。20世纪80年代初期,“文化寻根”热潮使西北成为艺术界关注的焦点。北京王文芳、黑龙江周尊圣,甘肃郭文涛、蒋志鑫、陈天铀等山水画家在题材上将触角伸向西北山川,不断探索、大胆实践,艺术风格日趋成熟,逐步拓展了西北山水画的表现领域,他们创作的部分作品从审美品格上也与饶宗颐先生提出的“新三远”相吻合。此外,舒春光、毛雪峰等画家也大量涉猎这一题材,有作品见世。这些画家可谓当代西北山水画创作的排头兵,他们的探索实践与饶宗颐先生所倡导的“西北宗”山水画不谋而合,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是偶然中的必然。
在文学界,自唐代以来,诗人状写西北山川大漠的作品数量很多,被称之为边塞诗。理清了“西北宗”山水的地理、题材、审美品格等基本内涵后,一方面是让我们提取这一审美支流其审美特质和艺术精神,使之发扬光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今绘画流派的划分,不盲信,不跟风。
当前画坛很多画家以“西北画家”自居,一些画家群体被理论家划归为“西北流派”,例如陕西省由“长安画派”发展起来的“黄土画派”由90多位老中青画家群体组成,理论界称他们为当代西北画坛的代表。按照饶先生划定的“西北宗”山水画的地理范围,我们就自然不会再把包括“黄土画派”的陕、青、藏画家称之为西北画家了。但若从题材和审美风格而论,一些不在“西北”生活和创作,却具有其艺术特征的画家,如王文芳、周尊圣等,又可以归入“西北宗”山水画家群。
【注释】
[1]饶宗颐.中国西北宗山水画说[J].敦煌研究,2006(06):10-12
[2]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三家山.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496
[3]饶宗颐.中国西北宗山水画说[J].敦煌研究,2006(06):10-12
[4]饶宗颐.中国西北宗山水画说[J].敦煌研究,2006(06):10-12
[5]饶宗颐.中国西北宗山水画说[J].敦煌研究,2006(06):10-12
[6]饶宗颐.中国西北宗山水画说[J].敦煌研究,2006(06):10-12
【参考文献】
[1]饶宗颐.中国西北宗山水画说[J].敦煌研究,2006(06)
[2]陈传席.山水画史话[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关键词:饶宗颐;西北宗;地域环境;西北流派
2006年,学界泰斗饶宗颐先生撰文指出:“董其昌所创的山水画“南北宗”论,并不能涵盖包括大西北在内的中国山水的风景世界。千年中国画史充分证明,西北山川在历史上少有画家重视,更少画家移情写之。这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特殊空间,也是当代绘画的一条新路向,尚待大家阔步前行。”[1]
一、地域环境与绘画流派
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提出种族、环境、时代是影响艺术发展的三大因素。其中,“环境”是指气候、地理等自然因素,他认为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不同的民族性格,“环境”是决定性因素,影响艺术的发展。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形式。地域性差异是我国山水画风格面貌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南北方在自然环境与人文资源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魏晋时期就有了文化南北宗的意识,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地域性差异,带来画家师法自然时主体感受、审美观念和艺术技巧的差异,于是在五代北宋之际产生了“南北派”之分。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2]
明代晚期画家董其昌在《容台别集·画旨》中论及“画分南北宗”。所谓“南宗”,就是以南唐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派山水画派,北方派以后梁荆浩、关仝为代表。“南北宗论”虽然并不严密,但它却第一次从历史发展过程系统地提出了关于画派的理论, 点出了唐宋以来山水画的两种风格及画法体系, 结合纵、横的比较, 从代表性画家的艺术特点来考察问题, 意图梳理出一条山水画的画系脉络, 这对研究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启迪对艺术作品美学价值的思考, 有积极的意义。饶宗颐先生山水画“西北宗” 说正是相对于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提出的。
二、“西北宗”的地理界定
2006年,饶宗颐先生在《敦煌研究》著文《中国西北宗山水画说》,他在文章中说:“西北广大地区天苍苍野茫茫之寥廓大漠间,‘莽莽万重山’盘亘千里。向来为华戎杂居,中外文化交叠之处。”[3]
在我国行政区划中,“西北”包括五省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而根据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西北”地区则指长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一线以北的地区,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饶宗颐先生以地理形态划定了“西北宗”山水画的范围,引经据典对“西北宗”之画学背景进行了探讨,从《淮南子·地形训》的“昆仑之丘,盖地之中也”,到《纬书·河图括地象》的“昆仑山为天柱,气上通天。昆仑者,地之中也”,进而论述甘肃旧有的昆仑障(塞) ,即小昆仑。他引《汉书·地理志》论述地理的分界:敦煌郡广至宜禾,设都尉治昆仑障。以陇山为分隔华戎之处,即取张衡西京赋“右有陇坻之隘,隔阂华戎”是也。他认为:“西北宗宜以陇坻为界,华及西戎之‘分水岭也’。大抵自陇首以西,即为大西北。这一带本为西戎地区,民族极为复杂,其文化混合情形,光怪陆离,多种文化层交叠的地带,而山川形胜,与陇东亦大不同。”[4]饶老对“西北”的地理界定取得充分的地理考证,别启“西北宗”之想,亦缘于此。
三、“西北宗”的题材涵义
在地理划界的基础上,饶先生所说的“西北”,还有艺术题材方面的考虑。西北地域艺术题材,是饶先生“西北宗”山水画理论的首要内核。这样做,不是拿艺术家出生地、籍贯来硬性区分,也就避免了明清以来画坛上以地域区分身份、流派的弊端。
饶先生认为:“西北诸土,久经风化,形成层岩叠石,山势如剑如戟,昂然挺立,不挠不屈。一种刚强坚劲之气,使人望之森然生畏。因冈峦起伏,地势高低不平,故极易从高处俯瞰三度空间。固应别作新“三远”之构图处理之:即渺无人烟之旷远;莽莽万重之窎远;大漠荒凉之荒远。”[5]显然,饶宗颐先生的“新三远”法,是地域题材基础上审美品格的体现,而不是透视科学。
“西北宗”理论还包含形式技巧的延伸。饶先生“曾数历敦煌,出入吐鲁番,观楼兰之遗址,涉龟兹之残垒,瞩目所见,层山叠嶂,荒草残垒,归而试图之”,觉“山石久经风化,断层累累,而脉搏络经纬,如阴阳之割昏晓,大辂椎轮仍在……知非别创一皴法,不足以状之。叠经试写,以为可用乱柴、杂斧劈及长披麻皴,定其轮廓山势,然后施以泼墨运色,以定阴阳。用笔宜焦干重拙,‘皴当纯以气行’”。[6]这些文字,大多是先生山水画的款识,足见他平日的思考,以及将传统山水笔墨技法进行相应改创的用意。
从饶先生创作的《吐鲁番山径》、《三危山掠影》、《敦煌写生》、《榆林金秋》、《月牙泉》等“西北宗”山水画传世佳作我们发现,饶老意欲生发的笔墨技法,既有强烈的感受性做依据,还有其创新的法度原理。这一点,与流行的揉纸、喷洒等特殊技法也有一定的区别。他本人的创作,一贯用朴实洗练的笔法、自然写实的色彩,表达了中国西北的文化遗产和风土人情之美,给人以无限的遐思。
四、“西北宗”说在中国画流派划分上的学术意义
饶先生认为,数千年的中国画史中,西北山川在历史上少有画家重视,更少有画家移情表现,因而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一个特殊空间,也是当代绘画的一条新路向。20世纪80年代初期,“文化寻根”热潮使西北成为艺术界关注的焦点。北京王文芳、黑龙江周尊圣,甘肃郭文涛、蒋志鑫、陈天铀等山水画家在题材上将触角伸向西北山川,不断探索、大胆实践,艺术风格日趋成熟,逐步拓展了西北山水画的表现领域,他们创作的部分作品从审美品格上也与饶宗颐先生提出的“新三远”相吻合。此外,舒春光、毛雪峰等画家也大量涉猎这一题材,有作品见世。这些画家可谓当代西北山水画创作的排头兵,他们的探索实践与饶宗颐先生所倡导的“西北宗”山水画不谋而合,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是偶然中的必然。
在文学界,自唐代以来,诗人状写西北山川大漠的作品数量很多,被称之为边塞诗。理清了“西北宗”山水的地理、题材、审美品格等基本内涵后,一方面是让我们提取这一审美支流其审美特质和艺术精神,使之发扬光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今绘画流派的划分,不盲信,不跟风。
当前画坛很多画家以“西北画家”自居,一些画家群体被理论家划归为“西北流派”,例如陕西省由“长安画派”发展起来的“黄土画派”由90多位老中青画家群体组成,理论界称他们为当代西北画坛的代表。按照饶先生划定的“西北宗”山水画的地理范围,我们就自然不会再把包括“黄土画派”的陕、青、藏画家称之为西北画家了。但若从题材和审美风格而论,一些不在“西北”生活和创作,却具有其艺术特征的画家,如王文芳、周尊圣等,又可以归入“西北宗”山水画家群。
【注释】
[1]饶宗颐.中国西北宗山水画说[J].敦煌研究,2006(06):10-12
[2]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三家山.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496
[3]饶宗颐.中国西北宗山水画说[J].敦煌研究,2006(06):10-12
[4]饶宗颐.中国西北宗山水画说[J].敦煌研究,2006(06):10-12
[5]饶宗颐.中国西北宗山水画说[J].敦煌研究,2006(06):10-12
[6]饶宗颐.中国西北宗山水画说[J].敦煌研究,2006(06):10-12
【参考文献】
[1]饶宗颐.中国西北宗山水画说[J].敦煌研究,2006(06)
[2]陈传席.山水画史话[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