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四维诱导法;长效;激趣;合作;探究;迁
移;质疑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2—0062—01
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可以说数学教学中只有真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课堂的长效,让学生终身受益。所以笔者在所在学校“五步导学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数学长效课堂的基本导学模式:“思维诱导法”。下面,就此详细阐述。
一、激趣设疑,思维切入
思维自疑问开始,问题是思维的载体。课堂教学一开始, 教师就要找准学生思维轨点的结合处,根据学生原有的学情提出最能调动学生情绪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迅速进入数学学习的最佳状态,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合作探究,思维延伸
良好的思维素质是数学素质的核心,数学思维就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1. 猜想推理,一维尝试。数学思维是以数学活动为载体的,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同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细致观察、大胆猜测、合理比较等思维活动,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2. 探讨交流 ,二维综合。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同桌互助、相互质疑、相互弥补,由特殊到一般归纳、推理,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渐渐地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这是实现课堂教学思维互动的重要环节。
3. 展示归纳,多维完善。经过独立思考、同桌交流、体验感悟后,全班学生相互交流、评价、启迪,集思广益,进而发现、概括并深化知识结构,最后自信地展示学习成果。需注意的一点是:此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学生逻辑思维、空间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三、迁移应用,思维拓展
1. 基础检测,单一思维。教师设计合理的问题层次与序列,让学生尝试练习。本环节着眼于“双基”的检测,通过基础练习题的解决来理解新知、获得基本技能,并进一步深化和熟练,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2. 联系拓广,发散思维。在这一环节中,要启发学生多维思考,开拓思路,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如引导学生:你是如何想出来的?还有别的方法吗?哪个方法更好?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通过类比、映射、联想等思维活动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总结方法与规律,体悟和创新。实践证明,思维的碰撞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数学课堂灵动而富有生命力。
四、质疑问难,反思提升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可以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创新的奠基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打破惯性思维,引导学生适时质疑,让他们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发散思维,提升能力。如,在这一环节可以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惑或问题。学生在质疑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不断获得新的启示。
当然,新知的建构、运用以及思维的延伸、拓展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此时,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反思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及思路受阻的原因,在反思中再探究和延伸,使认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观点、方法。在反思中学生灵活掌握思维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数学思维的组织性,从而不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网络思维能力。
总之,长效课堂是个永远探究的话题。尽管没有一种模式能适应所有的学生,也没有一种标准能适合所有的判断,但课堂会因充分的预设而丰满,因思维的灵动而精彩,因能力的提升而长效。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兴趣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关注学生反思,反思就会启发学生智慧;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影响学生终身。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4]GHB0094 )
编辑:谢颖丽
移;质疑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2—0062—01
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可以说数学教学中只有真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课堂的长效,让学生终身受益。所以笔者在所在学校“五步导学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数学长效课堂的基本导学模式:“思维诱导法”。下面,就此详细阐述。
一、激趣设疑,思维切入
思维自疑问开始,问题是思维的载体。课堂教学一开始, 教师就要找准学生思维轨点的结合处,根据学生原有的学情提出最能调动学生情绪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迅速进入数学学习的最佳状态,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合作探究,思维延伸
良好的思维素质是数学素质的核心,数学思维就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1. 猜想推理,一维尝试。数学思维是以数学活动为载体的,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同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细致观察、大胆猜测、合理比较等思维活动,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2. 探讨交流 ,二维综合。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同桌互助、相互质疑、相互弥补,由特殊到一般归纳、推理,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渐渐地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这是实现课堂教学思维互动的重要环节。
3. 展示归纳,多维完善。经过独立思考、同桌交流、体验感悟后,全班学生相互交流、评价、启迪,集思广益,进而发现、概括并深化知识结构,最后自信地展示学习成果。需注意的一点是:此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学生逻辑思维、空间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三、迁移应用,思维拓展
1. 基础检测,单一思维。教师设计合理的问题层次与序列,让学生尝试练习。本环节着眼于“双基”的检测,通过基础练习题的解决来理解新知、获得基本技能,并进一步深化和熟练,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2. 联系拓广,发散思维。在这一环节中,要启发学生多维思考,开拓思路,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如引导学生:你是如何想出来的?还有别的方法吗?哪个方法更好?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通过类比、映射、联想等思维活动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总结方法与规律,体悟和创新。实践证明,思维的碰撞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数学课堂灵动而富有生命力。
四、质疑问难,反思提升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可以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创新的奠基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打破惯性思维,引导学生适时质疑,让他们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发散思维,提升能力。如,在这一环节可以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惑或问题。学生在质疑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不断获得新的启示。
当然,新知的建构、运用以及思维的延伸、拓展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此时,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反思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及思路受阻的原因,在反思中再探究和延伸,使认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观点、方法。在反思中学生灵活掌握思维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数学思维的组织性,从而不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网络思维能力。
总之,长效课堂是个永远探究的话题。尽管没有一种模式能适应所有的学生,也没有一种标准能适合所有的判断,但课堂会因充分的预设而丰满,因思维的灵动而精彩,因能力的提升而长效。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兴趣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关注学生反思,反思就会启发学生智慧;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影响学生终身。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4]GHB0094 )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