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什么是语感?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感受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没有关于语感的论述,但是见之于历代文论中的有关“悟”的论述比比皆是:诸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的“诗道在妙悟”等。语感一词最早出现是在1928年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丏尊所著的《我在国文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一文中。其后,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开始创导语感教学,随之语感逐渐为人们所理解和认同。在四五十年代,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此外,郭沫若、张志公等诸位语文大家也都对此作过论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揭示了语感的培养对于提高人的语文素养的重要性。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语感培养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1992年以来,语感研究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关注热点。
【关键词】语感;语文素质;教育的密切相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性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以上这段话明确提出了“基本语文素养”这一概念,也同时明确了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养成。九年义务教育是实现国民义务教育“终端性”,即学生以后作为一个公民必须要接受的基本文化教育。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它应该培养未来公民如下基本语文素养: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
二、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迫切需要语文教学改革
1978年3月16日,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批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指出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严重问题”。他说:“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当时,它在社会上特别是语文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语文教学掀起了一个高潮。
十多年后,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又直言不讳地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一个大问题:“效率太低”“不适应国内、国际发展的需要”。张先生认为目前中学生的语文能力难以适应生活的需要,说他们“无论读的能力、写的能力,还是听和说的能力等等,在应付日常生活时常常捉襟见肘”。
目前,尤其是在农村中小学的语文课堂上存在两个误区:一是由于农村学生基础差、底子薄,教师喜欢指挥学生去研究语言,看到文章就分段,拿到段落就分层,概况层意、辨析词语、找关键 词……导致“教师对文章的架空分析多,学生对文章本身反而不熟悉”;二是由于教师自身的局限,放任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缺少有效的指导,结果远离文本,缺少了语文味。
我接的第一届初中生,在入学编班摸底测验中,成绩让我震 惊——没有一个人语文成绩及格的,那些学生根本就不具备正确使用汉语、汉字的能力,不规范字、错别字和用词、语法等方面的问题十分严重,两个班找不出一份没有这类错误的试卷。上课时,我用普通话有学生竟然说听不懂,标点符号不会用,连日记都不会写,更别说作文和口头表达了。
无数的事例加上我面对的残酷现实告诉我: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得改革。
三、笔者个人的教学实践验证了语感培养的必要性
有研究证明,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语文能力的高低,因为语文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篇章能力,语言能力是基础,语感又是此基础的核心。同时,语文教学中美育功能又是通过语感来实现的,可以说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审美能力的雅俗。基于此,语感作为言语活动的必备前提条件,语感培养就成为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并且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和关键,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基础和目的所在。
语文教学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注重语感的培养。因此,针对我的教学窘状,结合学生实际,我的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突破口进行的。在教学中,我尽力创设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环境,在教学实践中摸索语感培养的策略与途径,打破了所有的教学计划,不讲语法,不分析课文,从标点符号开始讲,以让他们开口说话作为教学目标,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在大量的阅读、说话训练中,逐步让学生学会写日记、学会写作文、学会口头表达、学会学语文,学生的语文素质大大提高。
(编辑:马梦杰)
【关键词】语感;语文素质;教育的密切相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性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以上这段话明确提出了“基本语文素养”这一概念,也同时明确了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养成。九年义务教育是实现国民义务教育“终端性”,即学生以后作为一个公民必须要接受的基本文化教育。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它应该培养未来公民如下基本语文素养: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
二、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迫切需要语文教学改革
1978年3月16日,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批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指出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严重问题”。他说:“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当时,它在社会上特别是语文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语文教学掀起了一个高潮。
十多年后,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又直言不讳地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一个大问题:“效率太低”“不适应国内、国际发展的需要”。张先生认为目前中学生的语文能力难以适应生活的需要,说他们“无论读的能力、写的能力,还是听和说的能力等等,在应付日常生活时常常捉襟见肘”。
目前,尤其是在农村中小学的语文课堂上存在两个误区:一是由于农村学生基础差、底子薄,教师喜欢指挥学生去研究语言,看到文章就分段,拿到段落就分层,概况层意、辨析词语、找关键 词……导致“教师对文章的架空分析多,学生对文章本身反而不熟悉”;二是由于教师自身的局限,放任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缺少有效的指导,结果远离文本,缺少了语文味。
我接的第一届初中生,在入学编班摸底测验中,成绩让我震 惊——没有一个人语文成绩及格的,那些学生根本就不具备正确使用汉语、汉字的能力,不规范字、错别字和用词、语法等方面的问题十分严重,两个班找不出一份没有这类错误的试卷。上课时,我用普通话有学生竟然说听不懂,标点符号不会用,连日记都不会写,更别说作文和口头表达了。
无数的事例加上我面对的残酷现实告诉我: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得改革。
三、笔者个人的教学实践验证了语感培养的必要性
有研究证明,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语文能力的高低,因为语文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篇章能力,语言能力是基础,语感又是此基础的核心。同时,语文教学中美育功能又是通过语感来实现的,可以说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审美能力的雅俗。基于此,语感作为言语活动的必备前提条件,语感培养就成为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并且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和关键,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基础和目的所在。
语文教学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注重语感的培养。因此,针对我的教学窘状,结合学生实际,我的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突破口进行的。在教学中,我尽力创设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环境,在教学实践中摸索语感培养的策略与途径,打破了所有的教学计划,不讲语法,不分析课文,从标点符号开始讲,以让他们开口说话作为教学目标,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在大量的阅读、说话训练中,逐步让学生学会写日记、学会写作文、学会口头表达、学会学语文,学生的语文素质大大提高。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