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势下,小组讨论这一学习方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在语文自主分层教学中小组讨论不能滥用,教师要把握好小组自主讨论的问题和时机。
【关键词】自主讨论;问题;时机;资源共享;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有位哲人说过:你给我一个苹果,我也给你一个苹果,那么我们手头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假若你给我一种思想,我也给你一种思想,那么,我们就拥有了两种不同的思想。在语文自主分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主讨论某些问题无疑也会取得“分享”的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消极的容器。要使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形成能力,必须自己主动地学习:自主阅读、自主质疑、自主讨论等。但自主讨论也并非每堂课都适宜,也不一定在整堂课进行,更不是适用于每一个问题。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其中包含的道理也适用于自主讨论问题。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恰当的时机进行自主讨论,以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带着迫切的欲望投入到合作学习之中去。那么,教师该如何把握学生自主讨论的问题和时机呢?
一、当学生思考问题出现困难、需要群策群力时,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当学生“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宜把问题放到小组内,让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启发来解决。如我在教《醉翁亭记》时,学生对欧阳修寄情山水、排遣抑郁的思想感情难于理解。我便组织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自主讨论,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展开争论。有的同学说:“全文写了山水乐、游人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这哪里有抑郁之情?”有的同学在查资料后说:“庆历五年也就是1045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为滁州太守。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第二年,他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8岁,文中却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这虽是夸张写法,但也透露出作者被贬时悲凉的心境。可见作者是在尽力治理好滁州的同时,又想借游山玩水来排遣内心的苦闷之情。”学生因此突破了难点,加深了理解,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当提供的材料有限、学生需要资源共享时,进行合作讨论
如我布置学生完成下列作文:
万物靠泥土孕育,人类在泥土上繁衍。泥土是我们的立足之本,泥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泥土平凡而朴实,博大而厚重,默默奉献而不期回报,功高盖世而绝不张扬……然而,这弥足珍贵的泥土,常常被我们忽视,冷落。
面对泥土你有怎样的思索和联想呢?请你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可以叙述事情,发表议论,说明事物,抒发感情。
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标题中须有“泥土”二字,如“泥土的故事”“想起那个泥土球场”“家乡的泥土”“珍视泥土”“泥土的呻吟”等等)。
学生在独立思考后,感到可写的内容较少。这时我适时引导:“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同学之间可以交换意见,并共同协作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感到困难时才加以揭示,这样就很巧妙地创设了小组合作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交流,互相启发,打破了思维的限制,实现了资源共享,也就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三、当学生认识不统一或产生错误时,进行组间讨论
一般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都想尽力表现自己。出现认识不统一时,总认为自己的思考是正确的,对别人的认识往往不会去仔细分析,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地思考,理智地分析,进而进行组间讨论,教师从中发现问题,因势利导,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目标靠拢。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学习专题《狼》时,我问:“学完本专题,你对狼有了怎样的认识?”有同学说:“狼是食肉动物,它对人类以及家畜造成了不少伤害,应该猎杀这种动物。”有同学说:“狼虽然凶残,但是它很聪明、团结,且它在客观上起到了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作用,应该对它加以保护。”第一个同学又说:“我并没有否认狼在生物界的作用,我主张猎狼,可并没有说要将狼斩尽杀绝呀!”……最终,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狼有凶残、贪婪的一面,但也有忠诚、聪明、团结等优点。因此,看问题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看,尽量看到事物的两面性。”这样的讨论甚至是争论,对于学生进行正确的发现,取得正确的认识,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的。
四、当学生保持沉默,课堂气氛紧张沉闷时,进行自主讨论
课堂出现冷场是常见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学习内容枯燥,问题太难,学生情绪不佳,气氛紧张等。此时,教师可合理得法地调节气氛,小组合作讨论便是方法之一。如我教《老山界》,当学生读到半夜露宿一段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既是‘寂静’,怎么又有那么复杂的声响?”此时课堂气氛较沉闷,教师便让学生自主讨论,从而打破了僵局。最后学生终于明白了:四周环境静极了,才能听到“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声响,正是这些声响把山间的深夜衬托得更加寂静,作者是在用复杂的声响反衬山间深夜的寂静。
五、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提问或归纳性较强的问题,可让学生自主讨论
学生出身各异,成长背景差异甚大,知识结构彼此不同,视角也有着一定的区别,在这种情况下,对问题进行分析时,的确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他们的出其不意、精灵古怪的提问,常会陷教师于难以招架状态之中。处此情景,教师不见得所有问题都能解决,可让学生自主讨论来解决。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还可以为教师赢得思考的时间。例如:学习法国作家布丰的《松鼠》时,我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后有位学生突然问:“老师,我认为课文最后一段的最后两句话‘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它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是这篇课文中的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我便及时组织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提高了保护动物的意识。
当然,自主讨论的问题和时机还有很多,但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每堂课的重难点展开自主讨论,防止偏离课堂内容。与课堂内容不着边际的讨论将大大降低课堂效率。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自主讨论;问题;时机;资源共享;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有位哲人说过:你给我一个苹果,我也给你一个苹果,那么我们手头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假若你给我一种思想,我也给你一种思想,那么,我们就拥有了两种不同的思想。在语文自主分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主讨论某些问题无疑也会取得“分享”的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消极的容器。要使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形成能力,必须自己主动地学习:自主阅读、自主质疑、自主讨论等。但自主讨论也并非每堂课都适宜,也不一定在整堂课进行,更不是适用于每一个问题。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其中包含的道理也适用于自主讨论问题。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恰当的时机进行自主讨论,以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带着迫切的欲望投入到合作学习之中去。那么,教师该如何把握学生自主讨论的问题和时机呢?
一、当学生思考问题出现困难、需要群策群力时,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当学生“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宜把问题放到小组内,让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启发来解决。如我在教《醉翁亭记》时,学生对欧阳修寄情山水、排遣抑郁的思想感情难于理解。我便组织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自主讨论,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展开争论。有的同学说:“全文写了山水乐、游人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这哪里有抑郁之情?”有的同学在查资料后说:“庆历五年也就是1045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为滁州太守。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第二年,他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8岁,文中却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这虽是夸张写法,但也透露出作者被贬时悲凉的心境。可见作者是在尽力治理好滁州的同时,又想借游山玩水来排遣内心的苦闷之情。”学生因此突破了难点,加深了理解,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当提供的材料有限、学生需要资源共享时,进行合作讨论
如我布置学生完成下列作文:
万物靠泥土孕育,人类在泥土上繁衍。泥土是我们的立足之本,泥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泥土平凡而朴实,博大而厚重,默默奉献而不期回报,功高盖世而绝不张扬……然而,这弥足珍贵的泥土,常常被我们忽视,冷落。
面对泥土你有怎样的思索和联想呢?请你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可以叙述事情,发表议论,说明事物,抒发感情。
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标题中须有“泥土”二字,如“泥土的故事”“想起那个泥土球场”“家乡的泥土”“珍视泥土”“泥土的呻吟”等等)。
学生在独立思考后,感到可写的内容较少。这时我适时引导:“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同学之间可以交换意见,并共同协作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感到困难时才加以揭示,这样就很巧妙地创设了小组合作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交流,互相启发,打破了思维的限制,实现了资源共享,也就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三、当学生认识不统一或产生错误时,进行组间讨论
一般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都想尽力表现自己。出现认识不统一时,总认为自己的思考是正确的,对别人的认识往往不会去仔细分析,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地思考,理智地分析,进而进行组间讨论,教师从中发现问题,因势利导,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目标靠拢。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学习专题《狼》时,我问:“学完本专题,你对狼有了怎样的认识?”有同学说:“狼是食肉动物,它对人类以及家畜造成了不少伤害,应该猎杀这种动物。”有同学说:“狼虽然凶残,但是它很聪明、团结,且它在客观上起到了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作用,应该对它加以保护。”第一个同学又说:“我并没有否认狼在生物界的作用,我主张猎狼,可并没有说要将狼斩尽杀绝呀!”……最终,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狼有凶残、贪婪的一面,但也有忠诚、聪明、团结等优点。因此,看问题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看,尽量看到事物的两面性。”这样的讨论甚至是争论,对于学生进行正确的发现,取得正确的认识,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的。
四、当学生保持沉默,课堂气氛紧张沉闷时,进行自主讨论
课堂出现冷场是常见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学习内容枯燥,问题太难,学生情绪不佳,气氛紧张等。此时,教师可合理得法地调节气氛,小组合作讨论便是方法之一。如我教《老山界》,当学生读到半夜露宿一段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既是‘寂静’,怎么又有那么复杂的声响?”此时课堂气氛较沉闷,教师便让学生自主讨论,从而打破了僵局。最后学生终于明白了:四周环境静极了,才能听到“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声响,正是这些声响把山间的深夜衬托得更加寂静,作者是在用复杂的声响反衬山间深夜的寂静。
五、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提问或归纳性较强的问题,可让学生自主讨论
学生出身各异,成长背景差异甚大,知识结构彼此不同,视角也有着一定的区别,在这种情况下,对问题进行分析时,的确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他们的出其不意、精灵古怪的提问,常会陷教师于难以招架状态之中。处此情景,教师不见得所有问题都能解决,可让学生自主讨论来解决。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还可以为教师赢得思考的时间。例如:学习法国作家布丰的《松鼠》时,我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后有位学生突然问:“老师,我认为课文最后一段的最后两句话‘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它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是这篇课文中的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我便及时组织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提高了保护动物的意识。
当然,自主讨论的问题和时机还有很多,但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每堂课的重难点展开自主讨论,防止偏离课堂内容。与课堂内容不着边际的讨论将大大降低课堂效率。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