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军校教育的目的是为部队培养输送合格的、复合型的人才,军校人文素质教育成功与否,势必会反映在基层部队官兵的各种素质上。作为培养指挥员的军队院校必须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这是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全面提升部队干部队伍整体水平必不可少的内容。
关键词:军校教育;人文素质;课程建设
“人文”一词中国最早见之于《易经•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指人之文采,也就是人类以文明之大道感化于天下的生命智慧,或者“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素质则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汲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为政治思想方向的选择和价值取向打下文化基础和审美基础,其根本任务是为了受教育者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军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更是培育学员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核心价值观必备的内容,也是军校人文精神和文化品位的重要展现。
一、加强军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人文素质教育是提升部队基层指挥员能力的迫切要求
目前,部队基层指挥员在第一任职能力上存在着以下问题:在日常行动上,对自己要求不高、不严,认知偏狭,做事只看重眼前,不注重长远,指挥员在战士心目中的威信不高;在管理方法上,简单、粗暴,政治思想工作流于形式,无法从根本上了解战士的思想动态和抵触情绪,很难达到“对症下药”的教育效果,以致造成官兵关系紧张,单位建设受损的被动局面;在业余生活上,养成平时学习习惯的较少,文化生活单调,不能适应战士们对文化生活的日益需求;在语言表达上,讲话不太流畅、词不达意,政治教育比较呆板,缺乏生动性。
上述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这些同志业务能力不强,也不是因为这些干部智商低下,而是因为其人文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人文精神锤炼。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部队基层指挥员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较强的领导能力和工作能力,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全面提升做人、做事和做官的综合素质,为培养高素质新型部队人才,全面提升干部队伍整体水平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人文素质教育是培育军校文化,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需要
人文素质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人文精神又是国民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一个文化素质低的民族,不可能具备高尚的人文精神;而具备高尚人文精神的民族,其文化素质必然优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种新的文化现象应运而生,如企业文化、集团文化、管理文化、社区文化等。这些文化在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经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一种凝聚力。军校文化的内核是军校师生共创和认同的价值观念和群体意识,一个良好的军校文化氛围一经形成,就会像黏合剂一样,能把所有成员牢牢地凝聚起来,推动学员产生爱军校、爱军队的高尚情感,进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作为部队院校,近些年已经开始以一种新的眼光审视和探索军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构建军校文化。如:广泛借鉴隐性思想教育的环境、榜样、解释、劝诫、体验方式等方式方法;运用政策灌输与心理疏导,依法从严治警与以人为本管理,强调集中统一与鼓励张扬个性等,使得“两张皮”甚至是“背靠背”的东西也日渐趋向融合,对于构建团队文化、培养战斗精神、营造学习型军营以及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代军校教育改革的方向需要
世界军事发展的崭新趋势呼唤人文学科型人才,未来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信息的竞争,而它的竞争力取决于信息中的文化科技含量,而这一切又是由高素质的人才决定的。所以,归根结底,未来竞争是军事人才的竞争,培养有竞争力的人才必须加强军校教育改革。自古以来,军事人才的培养就不是仅仅局限于掌握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全面塑造军人特有的意志品质和军人气概。从古至今,我国杰出的军事家都非常博学,很多都有较高的人文造诣。在新的历史时期,一所追求全面发展的军事院校,在致力于院校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教导学员如何做学问、长本领的同时,更应该以人为本,确立起民主管理理念、服务教学理念和团队创新理念,在人性化管理的氛围中教导学员如何做人、做事和做官,使学员能深刻地了解社会,准确地把握政策,妥善地处理矛盾,通过多维的素质教育渠道,培养出高素质的新型创新人才。
二、当前军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军校在加强所属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人文素质教育尝试,但主要侧重于思想政治建设方面,既不够全面,要求也不高,暴露出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是一些院校还存在着重眼前轻长远,重技能轻素质的“应急教育”观念。这样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员审美能力弱化,心理脆弱,缺乏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缺乏良好的文化素质,缺乏适应各种竞争的自信力和创造力。如当代大学生在谈到必读的书籍时,绝大多数人认为应试考试用书,也有一些对今后找工作有用的书,诸如《谁动了我的奶酪》、《杰出人士的七个习惯》、《厚黑学》、《菜根谭——为人处事大全》、《穷人与富人只差一点点》等,对那些打牢基础、开拓视野、活跃思维的课程却被视为“无用”的课程。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最重要的是专业课,其次是英语、计算机,再次就是各种各样的实用证书了。如此种种反映出部分学员过于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致使学员毕业后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有些学员分配到工作岗位后,业务能力不错,总结报告却写不清楚。这种情况难以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要求。
二是人文教育受重视的程度不够,课程设置也存在问题。与地方高校相比,部队院校人文教育目标不明确,长期以来被“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所代替。有一半以上的课程属于传统的政治理论课,其内容与中学政治课重复很多。某些院校的部分专业虽然开设了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军队公文写作等基础课,但课程设置并没有保障,表现在开开停停,一会儿必修一会儿选修,有时甚至被取消,课时多少不定,随意性较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些情况都导致了我国技术性军事院校人文基础教育的缺失。
事实上没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支撑,政治教育以及其它一切精神价值的活动,都将没有后劲儿,也难以持续,无形中也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建设。人文理念缺乏,人文素质教育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军事人才的培养质量。而是否掌握做人的道理,是否具备健全的人格,将直接关系到学员未来的发展、今后的命运。
三、加强军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加大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比重
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传递知识,更应注重提升学员的品位和素质,尤其注重对健康人格的塑造和独立自主意识的培养。因此所开设的相关课程,必须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框架,改变课程设置趋向实用化的现象,增加人文基础教育比重,将单一专业教育向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转变,构建出科学的、与时代接轨、更加有利于培养胜任部队工作的新时期军人的课程体系,从而达到陶冶学员情操,扩大学员知识面,提高学员综合素质的目的。大学语文课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涉及人文学科的所有方面,对于培养人的美好情感,提高人的修养最为有效。作为军校都应该开设大学语文等相关课程,它是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员人文精神的起点。
在中国文学史上,中国文人谱写了大量优秀的军旅文学作品。这些军旅文学作品,或描写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战场厮杀;或歌颂将士们冲锋陷阵、以身报国的爱国情怀;或抒发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或表现思念故乡、怀恋亲人的离情别绪;或揭露统治者穷兵侈武、嗜杀成性的凶狠贪婪。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古代军人及一切关心军旅之事的仁人志士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永远散发着爱国志士崇高精神的芬芳,将军人的革命英雄气概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文学家们对真理的追求,对自身人格的完善,尤其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刚正勇敢、特立独行的情操,敢于坚持真理、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以及淡泊名利、宠辱不惊的名士风范,关心民生疾苦的仁爱思想,忧愤深广的爱国主义情怀等等,无不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留给世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把人类优秀的人文素质内化为学员的人格、气质、修养,引导广大学员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展其兴趣爱好,锤炼其思维品质,提高其综合素质,为优化部队指战员的文化素质结构、推动部队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校园文化是由学院全体师生共同创建的、具有时代气息和校园特点的人文氛围,是师生员工赖以生活、学习、工作的环境,是以文化形态参与的非强制性教育手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军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容校貌、标志性建筑、优雅的人文环境以及文化沙龙和各种高品位的艺术演出等,都能给大学生以美的熏陶,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其重点就是通过对文明、科学、健康的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努力营造出一种能够凝聚军心、鼓舞士气、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以“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式的情感陶冶及思想感化,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们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来达到文化育人的终极目的。同时,建设人文精神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扩展课堂教学的功效,形成立体多维的育人效果,这是诸多治学办校者的共识。
当前我军许多院校将大学语文公共必修课教学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学员开展主题演讲辩论赛、大学语文知识竞赛、故事会、诗歌朗诵会、主题征文等活动,组织学员参加文学社、诗社,创办文学刊物、自办手抄小报等等,进一步提高了学员的文学审美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了学员的自信心,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发展。平时引导学员开展读经活动,阅读《论语》、《史记》等文献典籍,并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另外结合社会调查,让学员走出课堂,走入社会生活,组织学员前往中国现代文学馆、历史文化遗迹等实践基地进行参观考察,从而进一步巩固学员所学知识,陶冶学员情操,激发学员学习祖国悠久传统文化的热情,有效拓宽教学空间,使学员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实现知行统一。
除大学语文课程外,不少军校还增设了“文学鉴赏”、“中国传统文化”、“影视评论”、“演讲辩论”、“美学”、“书法”等选修课程,课时基本在20学时左右,正是这些大学语文系列课程使得军队院校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进一步拓展,丰富了课外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我们积极推进部队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构筑了一个有效的实践平台。
(三)借鉴地方教育模式,打通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空间
在人文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地方高校已经总结出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模式。他们培养人才不仅注重“传道”,即利用雄厚的师资传授“高、精、尖、新”的专业知识,而且注重养德,即在“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校园文化的滋养下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学子们追求真理、成就事业奠定最深层的素质基础。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应注意加强和地方高校相关课程教学的联系,努力打通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空间,随着大众传媒直接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加强,电波中和电视上学术演讲、文化对话、焦点透视等栏目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军队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应该把大众传媒纳入自己的视野,聘请名家名教授作为军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兼职教员,邀请资深编辑、专栏作家、文化评论员等开展相关讲座,参与军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设计和教学活动,以指导和帮助军队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等教学工作,使之丰富多彩。同时要给学员以自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教学中可通过课堂讨论、专题讲座等形式,丰富和扩展教材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员学会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关注世界。
[参考文献]
[1]张晨、段朝霞:军校人文素质教育之我见[J].学理论,2010,(1).
[2]傅智勇:略论军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核[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3,(06).
[3]杨放、红丽:重视军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4,(1).
[4]秦宗仓、屈宏辉:论军校人文素质的本质特征[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8,(2).
[5]王步新:论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河北学刊,2008,(9).
关键词:军校教育;人文素质;课程建设
“人文”一词中国最早见之于《易经•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指人之文采,也就是人类以文明之大道感化于天下的生命智慧,或者“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素质则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汲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为政治思想方向的选择和价值取向打下文化基础和审美基础,其根本任务是为了受教育者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军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更是培育学员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核心价值观必备的内容,也是军校人文精神和文化品位的重要展现。
一、加强军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人文素质教育是提升部队基层指挥员能力的迫切要求
目前,部队基层指挥员在第一任职能力上存在着以下问题:在日常行动上,对自己要求不高、不严,认知偏狭,做事只看重眼前,不注重长远,指挥员在战士心目中的威信不高;在管理方法上,简单、粗暴,政治思想工作流于形式,无法从根本上了解战士的思想动态和抵触情绪,很难达到“对症下药”的教育效果,以致造成官兵关系紧张,单位建设受损的被动局面;在业余生活上,养成平时学习习惯的较少,文化生活单调,不能适应战士们对文化生活的日益需求;在语言表达上,讲话不太流畅、词不达意,政治教育比较呆板,缺乏生动性。
上述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这些同志业务能力不强,也不是因为这些干部智商低下,而是因为其人文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人文精神锤炼。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部队基层指挥员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较强的领导能力和工作能力,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全面提升做人、做事和做官的综合素质,为培养高素质新型部队人才,全面提升干部队伍整体水平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人文素质教育是培育军校文化,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需要
人文素质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人文精神又是国民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一个文化素质低的民族,不可能具备高尚的人文精神;而具备高尚人文精神的民族,其文化素质必然优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种新的文化现象应运而生,如企业文化、集团文化、管理文化、社区文化等。这些文化在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经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一种凝聚力。军校文化的内核是军校师生共创和认同的价值观念和群体意识,一个良好的军校文化氛围一经形成,就会像黏合剂一样,能把所有成员牢牢地凝聚起来,推动学员产生爱军校、爱军队的高尚情感,进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作为部队院校,近些年已经开始以一种新的眼光审视和探索军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构建军校文化。如:广泛借鉴隐性思想教育的环境、榜样、解释、劝诫、体验方式等方式方法;运用政策灌输与心理疏导,依法从严治警与以人为本管理,强调集中统一与鼓励张扬个性等,使得“两张皮”甚至是“背靠背”的东西也日渐趋向融合,对于构建团队文化、培养战斗精神、营造学习型军营以及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代军校教育改革的方向需要
世界军事发展的崭新趋势呼唤人文学科型人才,未来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信息的竞争,而它的竞争力取决于信息中的文化科技含量,而这一切又是由高素质的人才决定的。所以,归根结底,未来竞争是军事人才的竞争,培养有竞争力的人才必须加强军校教育改革。自古以来,军事人才的培养就不是仅仅局限于掌握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全面塑造军人特有的意志品质和军人气概。从古至今,我国杰出的军事家都非常博学,很多都有较高的人文造诣。在新的历史时期,一所追求全面发展的军事院校,在致力于院校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教导学员如何做学问、长本领的同时,更应该以人为本,确立起民主管理理念、服务教学理念和团队创新理念,在人性化管理的氛围中教导学员如何做人、做事和做官,使学员能深刻地了解社会,准确地把握政策,妥善地处理矛盾,通过多维的素质教育渠道,培养出高素质的新型创新人才。
二、当前军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军校在加强所属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人文素质教育尝试,但主要侧重于思想政治建设方面,既不够全面,要求也不高,暴露出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是一些院校还存在着重眼前轻长远,重技能轻素质的“应急教育”观念。这样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员审美能力弱化,心理脆弱,缺乏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缺乏良好的文化素质,缺乏适应各种竞争的自信力和创造力。如当代大学生在谈到必读的书籍时,绝大多数人认为应试考试用书,也有一些对今后找工作有用的书,诸如《谁动了我的奶酪》、《杰出人士的七个习惯》、《厚黑学》、《菜根谭——为人处事大全》、《穷人与富人只差一点点》等,对那些打牢基础、开拓视野、活跃思维的课程却被视为“无用”的课程。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最重要的是专业课,其次是英语、计算机,再次就是各种各样的实用证书了。如此种种反映出部分学员过于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致使学员毕业后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有些学员分配到工作岗位后,业务能力不错,总结报告却写不清楚。这种情况难以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要求。
二是人文教育受重视的程度不够,课程设置也存在问题。与地方高校相比,部队院校人文教育目标不明确,长期以来被“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所代替。有一半以上的课程属于传统的政治理论课,其内容与中学政治课重复很多。某些院校的部分专业虽然开设了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军队公文写作等基础课,但课程设置并没有保障,表现在开开停停,一会儿必修一会儿选修,有时甚至被取消,课时多少不定,随意性较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些情况都导致了我国技术性军事院校人文基础教育的缺失。
事实上没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支撑,政治教育以及其它一切精神价值的活动,都将没有后劲儿,也难以持续,无形中也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建设。人文理念缺乏,人文素质教育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军事人才的培养质量。而是否掌握做人的道理,是否具备健全的人格,将直接关系到学员未来的发展、今后的命运。
三、加强军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加大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比重
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传递知识,更应注重提升学员的品位和素质,尤其注重对健康人格的塑造和独立自主意识的培养。因此所开设的相关课程,必须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框架,改变课程设置趋向实用化的现象,增加人文基础教育比重,将单一专业教育向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转变,构建出科学的、与时代接轨、更加有利于培养胜任部队工作的新时期军人的课程体系,从而达到陶冶学员情操,扩大学员知识面,提高学员综合素质的目的。大学语文课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涉及人文学科的所有方面,对于培养人的美好情感,提高人的修养最为有效。作为军校都应该开设大学语文等相关课程,它是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员人文精神的起点。
在中国文学史上,中国文人谱写了大量优秀的军旅文学作品。这些军旅文学作品,或描写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战场厮杀;或歌颂将士们冲锋陷阵、以身报国的爱国情怀;或抒发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或表现思念故乡、怀恋亲人的离情别绪;或揭露统治者穷兵侈武、嗜杀成性的凶狠贪婪。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古代军人及一切关心军旅之事的仁人志士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永远散发着爱国志士崇高精神的芬芳,将军人的革命英雄气概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文学家们对真理的追求,对自身人格的完善,尤其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刚正勇敢、特立独行的情操,敢于坚持真理、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以及淡泊名利、宠辱不惊的名士风范,关心民生疾苦的仁爱思想,忧愤深广的爱国主义情怀等等,无不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留给世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把人类优秀的人文素质内化为学员的人格、气质、修养,引导广大学员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展其兴趣爱好,锤炼其思维品质,提高其综合素质,为优化部队指战员的文化素质结构、推动部队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校园文化是由学院全体师生共同创建的、具有时代气息和校园特点的人文氛围,是师生员工赖以生活、学习、工作的环境,是以文化形态参与的非强制性教育手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军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容校貌、标志性建筑、优雅的人文环境以及文化沙龙和各种高品位的艺术演出等,都能给大学生以美的熏陶,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其重点就是通过对文明、科学、健康的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努力营造出一种能够凝聚军心、鼓舞士气、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以“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式的情感陶冶及思想感化,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们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来达到文化育人的终极目的。同时,建设人文精神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扩展课堂教学的功效,形成立体多维的育人效果,这是诸多治学办校者的共识。
当前我军许多院校将大学语文公共必修课教学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学员开展主题演讲辩论赛、大学语文知识竞赛、故事会、诗歌朗诵会、主题征文等活动,组织学员参加文学社、诗社,创办文学刊物、自办手抄小报等等,进一步提高了学员的文学审美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了学员的自信心,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发展。平时引导学员开展读经活动,阅读《论语》、《史记》等文献典籍,并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另外结合社会调查,让学员走出课堂,走入社会生活,组织学员前往中国现代文学馆、历史文化遗迹等实践基地进行参观考察,从而进一步巩固学员所学知识,陶冶学员情操,激发学员学习祖国悠久传统文化的热情,有效拓宽教学空间,使学员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实现知行统一。
除大学语文课程外,不少军校还增设了“文学鉴赏”、“中国传统文化”、“影视评论”、“演讲辩论”、“美学”、“书法”等选修课程,课时基本在20学时左右,正是这些大学语文系列课程使得军队院校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进一步拓展,丰富了课外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我们积极推进部队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构筑了一个有效的实践平台。
(三)借鉴地方教育模式,打通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空间
在人文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地方高校已经总结出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模式。他们培养人才不仅注重“传道”,即利用雄厚的师资传授“高、精、尖、新”的专业知识,而且注重养德,即在“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校园文化的滋养下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学子们追求真理、成就事业奠定最深层的素质基础。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应注意加强和地方高校相关课程教学的联系,努力打通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空间,随着大众传媒直接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加强,电波中和电视上学术演讲、文化对话、焦点透视等栏目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军队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应该把大众传媒纳入自己的视野,聘请名家名教授作为军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兼职教员,邀请资深编辑、专栏作家、文化评论员等开展相关讲座,参与军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设计和教学活动,以指导和帮助军队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等教学工作,使之丰富多彩。同时要给学员以自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教学中可通过课堂讨论、专题讲座等形式,丰富和扩展教材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员学会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关注世界。
[参考文献]
[1]张晨、段朝霞:军校人文素质教育之我见[J].学理论,2010,(1).
[2]傅智勇:略论军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核[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3,(06).
[3]杨放、红丽:重视军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4,(1).
[4]秦宗仓、屈宏辉:论军校人文素质的本质特征[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8,(2).
[5]王步新:论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河北学刊,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