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手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面临着不可避免的变革。在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训中利用信息技术,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成为当下教师必备的技能和素质。如何通过学科教育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以提高课堂授课效率,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融合;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手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如传统的录音、挂图、板书正被影像、图片、课件所取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使知识的传递更加多元化,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信息技术在学科中应用的比重不断加大,形式不断革新,因此,加快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融合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
一、信息技术和学科融合的意义
学科融合是指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既包括教学内容的融合,又体现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以及教学结构和理念的革新,在教学改革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教学手段和教学结构变革,提高课堂授课效率。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普及,传统的教学手段与信息化教学手段逐渐融合,传统单一的黑板被投影、电子白板、一体机等代替,挂图变为了更清晰更形象的视频、影像;板书设计只存在于教学设计中,在课堂实践教学中越来越形影孤吊。随着这些信息化教学硬件的建成,教师的每节课教学知识容量大大提高,变固执呆板的说教为生动活泼的演示、实驗,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授课效率。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联系,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过程中,课程各要素形成了有机的联系。它不是将不同学科叠加在一起,而是将课程看成了一个整体,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其他学科和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或多个要素,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各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不再按固有的顺序将信息技术分为不同的章节,而是让不同学科知识融为一体,融在信息技术课程之中,因而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有机地掌握不同的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3、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使用效果。
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环境主要由教学子网、备课子网、办公子网构成。大多数学校已装备了多媒体电脑、液晶投影仪、实物展示台、电动屏幕等设备,这些硬件环境为学校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此基础上,教师的观念和技术水平是推行信息教育的基础,是现代教育设备高效运行的保障。因此根据师资现状和教学需要,制定周密的计划,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使全体教师都能熟练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在学科资料库的建设方面,可以发动教师提供教学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集众人之长,撰写出优秀的教学资源脚本,由专业人员设计开发出相应的课件,将其传到教学资料库中共同分享。学校还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教育商品软件,为学校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教学资源的共享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4、教学效果能及时反馈,有利于教学评价的实施和量化。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过程的评价,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教学评价表,另一种是课堂测试。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一般是发纸质的评价表和印好的试题。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后可采用电子评价表和自主测试系统,尤其是自主测试系统,让学生立即知道自己的分数和对错题的分析,真正做到知识消化在课堂。
5、构建新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信息化时代的学科教学,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辅助性和环境化工具意义,从而内化并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环境化工具和辅助性工具指的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为学习创设环境、提供学习资源服务所起到的两个方面的作用,据此达到高效、自主、创新的学习目的。学生使用信息化工具搜索有关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疑难疑问,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并提高现代学生必备的信息素养。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形式
1、教学内容的融合
教学内容的融合是学科融合的本意,即在其他学科教学内容中穿插信息技术知识,在信息技术教学有讲授其他学科的知识。如人教版数学必修3的第一章算法初步,属于信息技术学科的范畴;中图版必修第四单元的创作电子作品涉及到语文的信笺格式、公文版式等内容。然而融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找出哪些教学内容用传统手段不能达到或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它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在实际教学中还要注意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对交叉课程要详略得当,避免重复授课或同时略过。
2、教学手段的融合
教学手段的融合是学前高中阶段学科融合的主流。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手段的融合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课件、软件、知识库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目前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简单融合,即在教学中使用课件、动画、影像等手段进行教学,这种融合没有改变学科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特点是技术要求低、上手快、网上资料多;第二层次为模具式融合,即教师使用自制或商品化的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如在物理、化学实验中使用软件进行模拟实验教学。特点是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较高、需要专业培训、教学效果较好。第三个层次为复合式融合,即使用微课、网上教学、在线测试等形式的教学,特点是技术要求高、变传统的教师“教”为学生的自主“学”。当前的融合形式是以第一种为主,逐渐向第二种、第三种过渡。 3、教学结构和理念的融合
通过投影、软件、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一种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全新的学习方式。从而,教师能够将本节需要讲的知识做成5-10分钟的微课视频,上传于网站或知识库中,将试题做成在线测试题,在上课时学生可以观看视频,搜索相关知识,进行在线测试,教师进行简单讲解和答疑,实现由过去的满堂灌到学生的自主学。
三、信息技术在学科融合中的困境
1、教师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意识不足
新的教学手段孕育着新的教学思想和新的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正经历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的改变,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为这种变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一线教师只是将信息技术作为自己“教”的一种手段,PPT课件、flash动画弄的眼花绕乱,但并没有改变满堂灌、随堂教的实质,教師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自主意识亟待提高。
2、教师在应用信息化教学时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教学,不能因为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杀了学科教学的特点。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在学科融合时是处于从属地位的。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有部分教师认为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学技术改革的新趋向,似乎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用了“信息技术”就是优质课。只要应用了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何问题就可迎刃而解。甚至认为,不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就不时髦。因而导致许多教学盲目地、不切实际地使用信息技术。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忽略了学科特点。有的老师将各类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录像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熟练运用和课件制作的精美,整个课堂似乎成了信息技术展示课,只注重形式而忽视本质的形式主义注定会成为教学改革的祭品。
3、只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的提升。
部分学校只重视信息化硬件的建设,购买了大量的投影机、一体机、平板,组建千兆的校园网,在软件建设方面却鲜有成效。轻视专家精品课,教学软件等优质资源工具的引进,认为软件、资料等信息只需要通过网上下载。同时,更加缺乏对教师的业务培训,殊不知在教学中人才是第一位,有版权的精品课是促进人才成长的催化剂。
四、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融合的策略
1、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等活动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对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带来的改变,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的基础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方法,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3、提高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视。
通过学校制定相关政策等形式,鼓励教师积极从事科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教育信息化需要得到学校等部门的支持,政策的重视与否直接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程度。
参考文献
1、李连成《教育学文摘》中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问题与措施的研究分析》
2、王伟《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主要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融合;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手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如传统的录音、挂图、板书正被影像、图片、课件所取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使知识的传递更加多元化,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信息技术在学科中应用的比重不断加大,形式不断革新,因此,加快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融合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
一、信息技术和学科融合的意义
学科融合是指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既包括教学内容的融合,又体现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以及教学结构和理念的革新,在教学改革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教学手段和教学结构变革,提高课堂授课效率。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普及,传统的教学手段与信息化教学手段逐渐融合,传统单一的黑板被投影、电子白板、一体机等代替,挂图变为了更清晰更形象的视频、影像;板书设计只存在于教学设计中,在课堂实践教学中越来越形影孤吊。随着这些信息化教学硬件的建成,教师的每节课教学知识容量大大提高,变固执呆板的说教为生动活泼的演示、实驗,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授课效率。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联系,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过程中,课程各要素形成了有机的联系。它不是将不同学科叠加在一起,而是将课程看成了一个整体,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其他学科和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或多个要素,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各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不再按固有的顺序将信息技术分为不同的章节,而是让不同学科知识融为一体,融在信息技术课程之中,因而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有机地掌握不同的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3、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使用效果。
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环境主要由教学子网、备课子网、办公子网构成。大多数学校已装备了多媒体电脑、液晶投影仪、实物展示台、电动屏幕等设备,这些硬件环境为学校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此基础上,教师的观念和技术水平是推行信息教育的基础,是现代教育设备高效运行的保障。因此根据师资现状和教学需要,制定周密的计划,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使全体教师都能熟练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在学科资料库的建设方面,可以发动教师提供教学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集众人之长,撰写出优秀的教学资源脚本,由专业人员设计开发出相应的课件,将其传到教学资料库中共同分享。学校还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教育商品软件,为学校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教学资源的共享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4、教学效果能及时反馈,有利于教学评价的实施和量化。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过程的评价,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教学评价表,另一种是课堂测试。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一般是发纸质的评价表和印好的试题。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后可采用电子评价表和自主测试系统,尤其是自主测试系统,让学生立即知道自己的分数和对错题的分析,真正做到知识消化在课堂。
5、构建新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信息化时代的学科教学,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辅助性和环境化工具意义,从而内化并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环境化工具和辅助性工具指的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为学习创设环境、提供学习资源服务所起到的两个方面的作用,据此达到高效、自主、创新的学习目的。学生使用信息化工具搜索有关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疑难疑问,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并提高现代学生必备的信息素养。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形式
1、教学内容的融合
教学内容的融合是学科融合的本意,即在其他学科教学内容中穿插信息技术知识,在信息技术教学有讲授其他学科的知识。如人教版数学必修3的第一章算法初步,属于信息技术学科的范畴;中图版必修第四单元的创作电子作品涉及到语文的信笺格式、公文版式等内容。然而融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找出哪些教学内容用传统手段不能达到或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它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在实际教学中还要注意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对交叉课程要详略得当,避免重复授课或同时略过。
2、教学手段的融合
教学手段的融合是学前高中阶段学科融合的主流。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手段的融合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课件、软件、知识库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目前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简单融合,即在教学中使用课件、动画、影像等手段进行教学,这种融合没有改变学科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特点是技术要求低、上手快、网上资料多;第二层次为模具式融合,即教师使用自制或商品化的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如在物理、化学实验中使用软件进行模拟实验教学。特点是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较高、需要专业培训、教学效果较好。第三个层次为复合式融合,即使用微课、网上教学、在线测试等形式的教学,特点是技术要求高、变传统的教师“教”为学生的自主“学”。当前的融合形式是以第一种为主,逐渐向第二种、第三种过渡。 3、教学结构和理念的融合
通过投影、软件、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一种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全新的学习方式。从而,教师能够将本节需要讲的知识做成5-10分钟的微课视频,上传于网站或知识库中,将试题做成在线测试题,在上课时学生可以观看视频,搜索相关知识,进行在线测试,教师进行简单讲解和答疑,实现由过去的满堂灌到学生的自主学。
三、信息技术在学科融合中的困境
1、教师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意识不足
新的教学手段孕育着新的教学思想和新的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正经历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的改变,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为这种变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一线教师只是将信息技术作为自己“教”的一种手段,PPT课件、flash动画弄的眼花绕乱,但并没有改变满堂灌、随堂教的实质,教師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自主意识亟待提高。
2、教师在应用信息化教学时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教学,不能因为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杀了学科教学的特点。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在学科融合时是处于从属地位的。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有部分教师认为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学技术改革的新趋向,似乎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用了“信息技术”就是优质课。只要应用了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何问题就可迎刃而解。甚至认为,不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就不时髦。因而导致许多教学盲目地、不切实际地使用信息技术。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忽略了学科特点。有的老师将各类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录像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熟练运用和课件制作的精美,整个课堂似乎成了信息技术展示课,只注重形式而忽视本质的形式主义注定会成为教学改革的祭品。
3、只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的提升。
部分学校只重视信息化硬件的建设,购买了大量的投影机、一体机、平板,组建千兆的校园网,在软件建设方面却鲜有成效。轻视专家精品课,教学软件等优质资源工具的引进,认为软件、资料等信息只需要通过网上下载。同时,更加缺乏对教师的业务培训,殊不知在教学中人才是第一位,有版权的精品课是促进人才成长的催化剂。
四、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融合的策略
1、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等活动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对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带来的改变,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的基础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方法,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3、提高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视。
通过学校制定相关政策等形式,鼓励教师积极从事科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教育信息化需要得到学校等部门的支持,政策的重视与否直接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程度。
参考文献
1、李连成《教育学文摘》中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问题与措施的研究分析》
2、王伟《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主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