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秋季,我市高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实施。新一轮高中课改要求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强调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倡导学生在课程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要求新的课程应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高中新课程分为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两大类,并设定了相应的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共144学分。其中必修学分共116分,选修学分共28分。必修学分的设定是:语文10分,外语10分,数学10分,思想政治8分,历史6分,地理6分,物理6分,化学6分,生物6分,技术8分,艺术(或音乐、美术)6分,体育与健康11分,研究性学习活动15分,社区服务2分,社会实践6分。 按照新课程的规定,学生在3年中要完成必修课程中的必修模块的学习并获得相应的116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两类选修课程中获得28学分(其中第2类选修课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分方可毕业。
从学段上讲,高一年级主要学习必修课,高二、高三则可学选修课。新课程对学生来说能体现出更强的学习自主性,因为学生可通过跨年级、跨学科选课学习,既可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又可因人而异的选择学习内容、完成规定学分,加之高中新课程将删除现行教材中“难、繁、偏、旧”的部分内容,加强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更利于变苦学为乐学。
然而,新的课改要求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课程,重新建构课程。新课改要求学校和教师把课堂变成学为中心、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学习共同体,变成尊重个性、关注差异,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生命健康成长的驿站。过去我们一直倾向于知识技能的传授,现在则要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一体化。当然,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虽然仍放在第一位,但不再把复制知识作为第一任务,而是在学习过程中,挖掘多种教育价值,如注重方法的掌握,智能的开发,道德情感价值观的确立。这对过去“三唯”(唯大纲,唯教材,唯参考)教师的照本宣科,只看书面考试成绩等做法,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显然,课改最深层次的改革是改变人,改变学校文化。那么,新课改对习惯于传统教学的人们来说将会产生怎样的困惑呢?
目前,先行的课改已经在有些地区紧锣密鼓地进行,我们已通过网络了解到部分高中教师的怨言:教材容量太大,编排科学,一学期50多篇课文,还不包括写作、测验的课时等。其实学生并没有因课改实施而减压,教师们仍然在戴着镣铐跳舞。因为师生的眼睛继续围绕高考指挥棒转。而真正的困惑是高考到底怎么考查新课程的教学?由于高考的指挥棒还在动,高中课改会不会影响高考?这是学生、家长和老师最困惑的问题。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属于国家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工程之下的子工程。但目前我们看到的如初中课改是穿新鞋走老路,改来改去说是从课改要质量,实际上仍是看分数、求升学、定质量这老一套。因为中高考政策没有配套改革,教师、学生或者说学校、社会,只有凭中高考情况评判各中学的优劣,并为子女选择相应的就读学校。如此看来,高中新课改在旧的考试制度下的确只好在艰难的进行。
那么针对学生的学,困难又在哪里呢?其实,学生能自主选课,这不仅是新课改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大的难点。当然,其中有高中学生自身的问题,比如他们对社会的了解不够深入,对自己人生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对自己今后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尚且迷茫,因此也就不知道该选什么课;同时,也有部分家长的问题,家长期望的未必是孩子喜欢的,选课时听谁的?自然也存在学校的问题,如学生想选的课,学校的师资、设备、场地等都能满足吗?至于社会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相对统一的高考试题,日益严峻的就业竞争,也无法让学生真正做到自由选择。
目前,在与新课标相配套的高考考试制度尚未落实,很可能成为制约新课程发展的瓶颈。从个别实施了新课程教学的地区情况看,教师怕教学内容与日后出台的考试标准不相符,在日常的教学中还是走“老路子”,强调应试能力和技巧。因此,要想使课改目标落到实处,高考改革必须配套进行。在高考中,可适当加大考察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题目比例;改革教学环境、加强素质教育;让高校也参与到高中课改中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让那些整体素质高、学有专长的学生能够顺利迈进高校的大门,而不是让那些高分低能者仅仅擅长于应试的学生充斥大学校园。因此,应该尽快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方案,改变目前高考在考试定位、考试方式、试卷设计、考试结果使用、招生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弊端,建立起有利于高中新课程实验顺利实施、有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和优秀新生的考试评价制度势在必行。
新课改是潮流,无论如何,高中学校应适应目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切不可观望和等待。因为从理论上说,现行考试制度是有利于课改推进的,但这是一种理想模式。据报道,国家已将高考命题权下放给四个实验区,以省为单位,单独命题。在一些地区,一项全新的有利于高中新课程实验顺利实施、有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和优秀新生的考试评价制度正在建立之中。各地在课改中要体现出课堂的改变,课堂改变的核心是教法和学法的转变,教法和学法又是多元的。各学校应该让教师、学生积极实践,形成教师扮演不同角色、学生多样化地自主学习的教学生态,这样的生态可称为校本的课堂教学制度。相对教师而言,走好校本教研这条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必由之路,以制度形式保障教师的行为和新课程的应有成果。
总之,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程学教实施过程中,要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同时要求我们教师相互合作,平时多交流和沟通,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庆阳市西峰区教育局)
高中新课程分为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两大类,并设定了相应的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共144学分。其中必修学分共116分,选修学分共28分。必修学分的设定是:语文10分,外语10分,数学10分,思想政治8分,历史6分,地理6分,物理6分,化学6分,生物6分,技术8分,艺术(或音乐、美术)6分,体育与健康11分,研究性学习活动15分,社区服务2分,社会实践6分。 按照新课程的规定,学生在3年中要完成必修课程中的必修模块的学习并获得相应的116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两类选修课程中获得28学分(其中第2类选修课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分方可毕业。
从学段上讲,高一年级主要学习必修课,高二、高三则可学选修课。新课程对学生来说能体现出更强的学习自主性,因为学生可通过跨年级、跨学科选课学习,既可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又可因人而异的选择学习内容、完成规定学分,加之高中新课程将删除现行教材中“难、繁、偏、旧”的部分内容,加强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更利于变苦学为乐学。
然而,新的课改要求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课程,重新建构课程。新课改要求学校和教师把课堂变成学为中心、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学习共同体,变成尊重个性、关注差异,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生命健康成长的驿站。过去我们一直倾向于知识技能的传授,现在则要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一体化。当然,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虽然仍放在第一位,但不再把复制知识作为第一任务,而是在学习过程中,挖掘多种教育价值,如注重方法的掌握,智能的开发,道德情感价值观的确立。这对过去“三唯”(唯大纲,唯教材,唯参考)教师的照本宣科,只看书面考试成绩等做法,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显然,课改最深层次的改革是改变人,改变学校文化。那么,新课改对习惯于传统教学的人们来说将会产生怎样的困惑呢?
目前,先行的课改已经在有些地区紧锣密鼓地进行,我们已通过网络了解到部分高中教师的怨言:教材容量太大,编排科学,一学期50多篇课文,还不包括写作、测验的课时等。其实学生并没有因课改实施而减压,教师们仍然在戴着镣铐跳舞。因为师生的眼睛继续围绕高考指挥棒转。而真正的困惑是高考到底怎么考查新课程的教学?由于高考的指挥棒还在动,高中课改会不会影响高考?这是学生、家长和老师最困惑的问题。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属于国家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工程之下的子工程。但目前我们看到的如初中课改是穿新鞋走老路,改来改去说是从课改要质量,实际上仍是看分数、求升学、定质量这老一套。因为中高考政策没有配套改革,教师、学生或者说学校、社会,只有凭中高考情况评判各中学的优劣,并为子女选择相应的就读学校。如此看来,高中新课改在旧的考试制度下的确只好在艰难的进行。
那么针对学生的学,困难又在哪里呢?其实,学生能自主选课,这不仅是新课改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大的难点。当然,其中有高中学生自身的问题,比如他们对社会的了解不够深入,对自己人生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对自己今后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尚且迷茫,因此也就不知道该选什么课;同时,也有部分家长的问题,家长期望的未必是孩子喜欢的,选课时听谁的?自然也存在学校的问题,如学生想选的课,学校的师资、设备、场地等都能满足吗?至于社会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相对统一的高考试题,日益严峻的就业竞争,也无法让学生真正做到自由选择。
目前,在与新课标相配套的高考考试制度尚未落实,很可能成为制约新课程发展的瓶颈。从个别实施了新课程教学的地区情况看,教师怕教学内容与日后出台的考试标准不相符,在日常的教学中还是走“老路子”,强调应试能力和技巧。因此,要想使课改目标落到实处,高考改革必须配套进行。在高考中,可适当加大考察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题目比例;改革教学环境、加强素质教育;让高校也参与到高中课改中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让那些整体素质高、学有专长的学生能够顺利迈进高校的大门,而不是让那些高分低能者仅仅擅长于应试的学生充斥大学校园。因此,应该尽快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方案,改变目前高考在考试定位、考试方式、试卷设计、考试结果使用、招生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弊端,建立起有利于高中新课程实验顺利实施、有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和优秀新生的考试评价制度势在必行。
新课改是潮流,无论如何,高中学校应适应目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切不可观望和等待。因为从理论上说,现行考试制度是有利于课改推进的,但这是一种理想模式。据报道,国家已将高考命题权下放给四个实验区,以省为单位,单独命题。在一些地区,一项全新的有利于高中新课程实验顺利实施、有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和优秀新生的考试评价制度正在建立之中。各地在课改中要体现出课堂的改变,课堂改变的核心是教法和学法的转变,教法和学法又是多元的。各学校应该让教师、学生积极实践,形成教师扮演不同角色、学生多样化地自主学习的教学生态,这样的生态可称为校本的课堂教学制度。相对教师而言,走好校本教研这条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必由之路,以制度形式保障教师的行为和新课程的应有成果。
总之,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程学教实施过程中,要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同时要求我们教师相互合作,平时多交流和沟通,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庆阳市西峰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