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6年,郭德纲创办德云社。如今,德云社已是行业里的商业化成功典范。但郭德纲认为,德云社和真正意义上的公司,还是不那么相同。有人认为,郭德纲完成了“相声复兴”,他却称自己不敢戴这么大的帽子。不过谈到相声的专业性时,他还是滔滔不绝。
现下,德云社不断发展壮大。除了巡演之外,他们还着手在各地开分社。上综艺、招新徒、参与现场演出,郭德纲忙得不亦乐乎。他的儿子郭麒麟,自出演电视剧《庆余年》《赘婿》之后,观众欢迎度骤升,如今也是各大综艺的常客。
作为一个喜剧人,郭德纲吃过苦,也受过非议。但如今,他仍活跃在大众视野里。今年,他的新节目《老郭有新番》播出。节目办在一个不大的剧场,郭德纲和观众的距离非常近。可以看到,他的观众群体中,年轻人居多。年轻人似乎对传统的相声艺术越来越感兴趣,而谈起背后的推动者,总是绕不开郭德纲以及其旗下的“德云男团”。
记者:传统复兴、流量盛行、粉丝经济,这些发展机遇似乎都让德云社赶上了。你们如何做到准确抓住每一次机会?
郭德纲:既然在这个行业里混,就要了解它的一切,要了解内部状态、人与人之间的斗争、观众的口味、市场的行情,只有这样你才能成功。就跟厨师烹饪似的,光知道辣椒不行,鸡鸭鱼肉你都得懂。
记者:在种种顺应市场的活动中综艺、影视、“饭圈”运营,德云社众人如何保持自己身上的“相声味儿”?坚守传统与紧跟时代之间,有没有冲突?
郭德纲:我没有那么崇高。我们是为了活着,而不是为了“坚守”。但是,德云社为什么能干得这么好?因为从根上,我们还是按照这个行当原有的规矩来的。我们有一个老规矩叫“相不游街”说相声最大的忌讳就是走到老百姓当中去,让人知道你是说相声的。在过去,相声演员演出完了出门、出剧场,要把帽子压低一些,以免别人认出你。对于今天的相声演员来说,这个规矩就是千万不要因为有更多的人认识你,就觉得自己怎么样了。
记者:有人认为,德云社现在也是一个造星公司。从小岳岳开始,到后来的张云雷、秦霄贤,当然还有如今很成功的郭麒麟。你觉得,一个人的走红,是天注定的,还是更多依靠背后的推动力?
郭德纲: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艺命”。就像我们的一个相声专场,大概有7段相声。从这你就能看出来,有人的命是开场,有的就是收尾,还有的是“倒二”倒数第二个上场,后边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演员。有的“倒二”的演员,你看他一上去,台上讲得精彩绝伦,底下观众被他调动得热情如火。这时你就会问,他这么好,为什么不让他攒底?但你把他放在最后试试,一放,他就又会冷了,气氛甚至比开场还不如。这就是命,一人一个“艺命”。
记者:新节目选用了单人说书的呈现方式。你觉得为什么今天的观众还会看一档讲“三国”的说书节目?
郭德纲:观众不是喜欢说书节目,是喜欢我。你看现在,用1亿元、8000万元拍个电影,观众都不一定爱看,凭什么一个人坐那儿叨叨,人家就爱看呢?其实还是看演员自身的魅力。说“三国”的难度在于它不是讲故事,而是评论“三国”,因为这些故事谁都知道。我得知道哪儿用《三国志》,哪儿用《三国演义》,再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用我的语言输送给大众。说书这个艺术形式,同样一个本子一个人说两遍,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我的节目选择这个形式,也不怕跟人重复。
記者:在节目中,你如何看待说书和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历史的严肃性和综艺节目的娱乐性、观赏性?
郭德纲:历史终归是历史。说书其实是尽量把不周到的地方弄得更周到,艺人才能坐在那卖钱。你看看南北朝,那时的好多历史故事写在纸上你都不信,对不对?其实从这一点来说,说书艺人是在维护历史,他要让一个故事有头有尾、有人情、有往来。历史是碎片,艺人把碎片粘起来,形成一个作品。但是,他粘得好不好那就见仁见智了,最关键的还是在于说书的那个人。
记者:你和儿子郭麒麟私下里相处,是什么样子的?
郭德纲:有时晚上吃完饭,我躺在榻上,郭麒麟坐在旁边的椅子上,从六点到十二点,这六个小时我们可以一句话都不说。我私下跟谁在一起都没有话说。我跟于老师(于谦)在台上滔滔不绝,但如果房间里就我们两个人,其实还是没有话说。有事可以说事,但是没事瞎聊,这个我做不到。
记者:为什么你私下里,话会那么少?
郭德纲:说相声的人是有语言洁癖的。为什么我们说话,台下的观众会笑?因为一句废话也没有,多一个字,观众都不笑。我和郭麒麟的这种相处模式,和我们的家教也有关。我和我的父亲相处,也是这样。他打电话来,我至今还是会下意识地站起来接。在父亲面前,我从来没有翘过二郎腿,永远都是身子略微向前倾、端正坐好,我们之间也没有开过任何玩笑。所以,郭麒麟对我也是这样。
记者:这样不会担心把儿子管得太严吗?
郭德纲:一个猴一个拴法。郭麒麟如果不认同,我也不会这样管他。最起码在我管他的过程中,他很听话。我要管得不严格的话,也没有今天你们在台前喜欢的郭麒麟了。
记者:你和郭麒麟对于喜剧的理解,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相声往前发展,你觉得会有什么变化?
郭德纲:我们对于喜剧的理解,还是比较一致的。因为他也是学相声出身。其实只要是用中国的语言说出来的笑话,包袱都差不多。艺术每天都会有变化,但这个变化对于我们从业者来说其实并不重要。德云社现在也是个文化公司,但我们开会时不会说,要求明年的业绩一定要达到多少钱,这对于我们来说不现实。但说相声向前发展到底会有什么变化,这个我还真总结不好。相声没有什么“发展”,一切都是工作。艺术这一载体本身没有错,如果说觉得传统艺术“淡出年轻人视野了”,我觉得不是艺术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传统在当下永远适用。
现下,德云社不断发展壮大。除了巡演之外,他们还着手在各地开分社。上综艺、招新徒、参与现场演出,郭德纲忙得不亦乐乎。他的儿子郭麒麟,自出演电视剧《庆余年》《赘婿》之后,观众欢迎度骤升,如今也是各大综艺的常客。
作为一个喜剧人,郭德纲吃过苦,也受过非议。但如今,他仍活跃在大众视野里。今年,他的新节目《老郭有新番》播出。节目办在一个不大的剧场,郭德纲和观众的距离非常近。可以看到,他的观众群体中,年轻人居多。年轻人似乎对传统的相声艺术越来越感兴趣,而谈起背后的推动者,总是绕不开郭德纲以及其旗下的“德云男团”。
在行业里混,就要了解其间一切规则
记者:传统复兴、流量盛行、粉丝经济,这些发展机遇似乎都让德云社赶上了。你们如何做到准确抓住每一次机会?
郭德纲:既然在这个行业里混,就要了解它的一切,要了解内部状态、人与人之间的斗争、观众的口味、市场的行情,只有这样你才能成功。就跟厨师烹饪似的,光知道辣椒不行,鸡鸭鱼肉你都得懂。
记者:在种种顺应市场的活动中综艺、影视、“饭圈”运营,德云社众人如何保持自己身上的“相声味儿”?坚守传统与紧跟时代之间,有没有冲突?
郭德纲:我没有那么崇高。我们是为了活着,而不是为了“坚守”。但是,德云社为什么能干得这么好?因为从根上,我们还是按照这个行当原有的规矩来的。我们有一个老规矩叫“相不游街”说相声最大的忌讳就是走到老百姓当中去,让人知道你是说相声的。在过去,相声演员演出完了出门、出剧场,要把帽子压低一些,以免别人认出你。对于今天的相声演员来说,这个规矩就是千万不要因为有更多的人认识你,就觉得自己怎么样了。
记者:有人认为,德云社现在也是一个造星公司。从小岳岳开始,到后来的张云雷、秦霄贤,当然还有如今很成功的郭麒麟。你觉得,一个人的走红,是天注定的,还是更多依靠背后的推动力?
郭德纲: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艺命”。就像我们的一个相声专场,大概有7段相声。从这你就能看出来,有人的命是开场,有的就是收尾,还有的是“倒二”倒数第二个上场,后边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演员。有的“倒二”的演员,你看他一上去,台上讲得精彩绝伦,底下观众被他调动得热情如火。这时你就会问,他这么好,为什么不让他攒底?但你把他放在最后试试,一放,他就又会冷了,气氛甚至比开场还不如。这就是命,一人一个“艺命”。
观众不是喜欢说书节目,是喜欢我
记者:新节目选用了单人说书的呈现方式。你觉得为什么今天的观众还会看一档讲“三国”的说书节目?
郭德纲:观众不是喜欢说书节目,是喜欢我。你看现在,用1亿元、8000万元拍个电影,观众都不一定爱看,凭什么一个人坐那儿叨叨,人家就爱看呢?其实还是看演员自身的魅力。说“三国”的难度在于它不是讲故事,而是评论“三国”,因为这些故事谁都知道。我得知道哪儿用《三国志》,哪儿用《三国演义》,再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用我的语言输送给大众。说书这个艺术形式,同样一个本子一个人说两遍,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我的节目选择这个形式,也不怕跟人重复。
記者:在节目中,你如何看待说书和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历史的严肃性和综艺节目的娱乐性、观赏性?
郭德纲:历史终归是历史。说书其实是尽量把不周到的地方弄得更周到,艺人才能坐在那卖钱。你看看南北朝,那时的好多历史故事写在纸上你都不信,对不对?其实从这一点来说,说书艺人是在维护历史,他要让一个故事有头有尾、有人情、有往来。历史是碎片,艺人把碎片粘起来,形成一个作品。但是,他粘得好不好那就见仁见智了,最关键的还是在于说书的那个人。
父与子
记者:你和儿子郭麒麟私下里相处,是什么样子的?
郭德纲:有时晚上吃完饭,我躺在榻上,郭麒麟坐在旁边的椅子上,从六点到十二点,这六个小时我们可以一句话都不说。我私下跟谁在一起都没有话说。我跟于老师(于谦)在台上滔滔不绝,但如果房间里就我们两个人,其实还是没有话说。有事可以说事,但是没事瞎聊,这个我做不到。
记者:为什么你私下里,话会那么少?
郭德纲:说相声的人是有语言洁癖的。为什么我们说话,台下的观众会笑?因为一句废话也没有,多一个字,观众都不笑。我和郭麒麟的这种相处模式,和我们的家教也有关。我和我的父亲相处,也是这样。他打电话来,我至今还是会下意识地站起来接。在父亲面前,我从来没有翘过二郎腿,永远都是身子略微向前倾、端正坐好,我们之间也没有开过任何玩笑。所以,郭麒麟对我也是这样。
记者:这样不会担心把儿子管得太严吗?
郭德纲:一个猴一个拴法。郭麒麟如果不认同,我也不会这样管他。最起码在我管他的过程中,他很听话。我要管得不严格的话,也没有今天你们在台前喜欢的郭麒麟了。
记者:你和郭麒麟对于喜剧的理解,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相声往前发展,你觉得会有什么变化?
郭德纲:我们对于喜剧的理解,还是比较一致的。因为他也是学相声出身。其实只要是用中国的语言说出来的笑话,包袱都差不多。艺术每天都会有变化,但这个变化对于我们从业者来说其实并不重要。德云社现在也是个文化公司,但我们开会时不会说,要求明年的业绩一定要达到多少钱,这对于我们来说不现实。但说相声向前发展到底会有什么变化,这个我还真总结不好。相声没有什么“发展”,一切都是工作。艺术这一载体本身没有错,如果说觉得传统艺术“淡出年轻人视野了”,我觉得不是艺术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传统在当下永远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