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雾霾是在特定环境及气候条件下通过人类的日常生产生活与其相互作用共同产生的结果。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的地区会造成更多城市污染。2018年,青岛地区雾霾状况呈现出严重态势,给市民生活方式和健康问题均带來严重影响。为方便调查青岛市民对雾霾相关问题认知情况,本文针对青岛市民对雾霾的认知进行了调查分析。
1.公众认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1.1调查方法
为尽可能确保各区(市)居民全覆盖,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由于数据有限,调查结果存在一定局限性。
1.2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085份。其中,男女比例刚好呈1:1。调查年龄范围为15-70岁,主要分布在18-35岁,约占调查总人数70%,其他年龄段也均有人参与;学生占比居多,达56%,其他职业基本呈等比例分布。另外,调查对象受教育水平较高,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72%。
雾霾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作用下的结果,作为一种复合风险,对人类健康、环境、经济等造成众多不利影响。本文将从青岛市民对雾霾风险源的认知、雾霾危害的认知、雾霾保护措施的认知、治理雾霾的看法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2.1青岛市民对雾霾风险源的认知
有资料显示,中国雾霾最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和道路扬尘,针对青岛地域来说,环保部专家表示,抛开气象原因,工业废气也占很大比重,其次是私家车尾气排放,取暖排放的CO2等污染物排行第三。
但根据调查,认为造成当青岛雾霾的主要原因是“汽车尾气”的仅占9.2% ,认为“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的占25.8%,认为“冬季取暖排放的CO2等污染物”的占13.8%,而认为“燃放烟花爆竹”占36.4% 。可见,青岛市民对造成当前雾霾的成因有一定认知度,但仍存在偏差。导致这部分现象存在的原因即有政府、媒体对此类信息公布不及时、不透彻。
1.2.2青岛市民对雾霾危害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在“您的身体有没有因为雾霾天气产生不适?”该问题下,41.9%的调查对象表示“有,主要因为雾霾原因”;42.4%的调查对象表示“可能有雾霾天气的原因”;仅有9.7%的调查对象表示“没有”。由此可见,市民对雾霾产生的负面影响有一定的认知。另外,在雾霾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方面,有88.5%选择了“诱发呼吸道疾病”,81.6%选择了“损伤呼吸系统”,由此可见,市民认为雾霾对人体呼吸系统的影响是最为关键而且最为严重的问题。
公众之所以认为雾霾对健康影响最大,一是因为部分市民已有不利健康层面的切身体验;二是由于雾霾所造成的身体损害如呼吸道和心血管恶化具有发病率高、康复率低等特点,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引发社会恐慌。总的来说,青岛市民对雾霾危害的认知比较清晰。
1.2.3青岛市民对雾霾保护措施的认知
面对来自雾霾的侵害,市民从面部、居住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防护行为。在面部保护方面,有67.7%的市民为应对雾霾天气,选择佩戴防护PM2.5口罩;有41.9%的市民选择在雾霾天气外出归来时对面部以及裸漏的肌肤进行清洗。可见青岛市民对于雾霾的防范意识比较明显。在居住环境方面,有62.6%的调查对象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合理开窗通风,28.5%的调查对象会选择在室内安装空气净化器。由此可见市民对于日常居住环境的空气十分注意,保证室内的空气质量良好。同时仍存在22.5%的调查对象,面对雾霾天气没有做出任何措施,说明仍需要提高公民认知。
1.2.4青岛市民对治理雾霾的看法
目前青岛市经济快速发展,以牺牲环境换取利益的做法引起大部分民众不满,对于此问题59.9%的调查对象认为“不可取,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37.3%的调查对象表示“适当牺牲环境利益以求得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可取的”,仅有2.7%的调查对象表示“目前的做法无可厚非,应以经济利益为重”。由此可见,青岛市民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很清楚,选择以环境为重心,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建议及结论
2.1将雾霾治理当做一种常态化的机制
雾霾污染的应对是社会及政府应当持久性关注的一个问题,必须要实现治理常态化。从调查结果看来,青岛市民认为虽有治理但是效果不明显,各地的雾霾都有加重的现象,短时间内雾霾的治理效果肯定远远满足不了群众的期待。所以环境保护相关部门思想上要时刻保持高压态势,对存在侥幸心理的企业监管必须始终按照法律的标准处理,严重者必须停产整顿,合格后开产坚决维护法律权威。
2.2理论结合实际,开展科研防治
雾霾治理不能脱离实际,对于青岛地区,应找其主因。政府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成立“雾霾研究实验室”等相关办公室或研讨团队,针对雾霾形成机理及过程、大气循环过程及污染物扩散输送规律等基础性研究,从根本上分析青岛市大气雾霾污染特征及成因,做到对症下药。将地区性数据长期检测保留,掌握形成规律,为做到雾霾的预防、控制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2.3公开监控信息,贯彻理念宣传
如今青岛市已然成为特大城市,人口数量正在不断呈现上升趋势。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充分调动城市公众的力量。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环境科普教育,加强防霾宣传,鼓励公民从自身出发,节约用电、用步行或者乘坐公交车代替出租车或者私家车等等。这同时更加要求政府着力提升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加强相关硬件配套设施,为公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绿色出行。
参考文献:
[1]马跃修.雾霾与社会稳定之关联性研究———以风险社会理论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4(2):210-211.
[2]张小曳等.我国雾霾成因及其治理的思考[J].科学通报,2013(13):1178 - 1187.
[3]童玉芬,王莹莹.中国城市人口与雾霾:相互作用机制路径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4(5):4-10.
[4]赵群,王军芳.城市市民环保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生态经济,2016(9):185-192.
[5]石元春..中国雾霾的产生机理和应对策略研究[J].陕西电力,2013(4):1-4.
[6]顾金土,谢花.南京市民的雾霾风险认知及应对行为调查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3):187-190
[7]彭 建,张 松,罗诗呷,杨 璐.北京市民对雾霾的感知及其旅游意愿和行为倾向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6(12):128-137
[8]张丽,孟亚,张爱滨,等.青岛市郊雾霾天大气 PM2.5 和 TSP 污染特征比较[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6,29(1):21-27
作者简介:李美静(2001-),女,山东青岛市人,汉族,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经管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9级本科生。
1.公众认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1.1调查方法
为尽可能确保各区(市)居民全覆盖,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由于数据有限,调查结果存在一定局限性。
1.2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085份。其中,男女比例刚好呈1:1。调查年龄范围为15-70岁,主要分布在18-35岁,约占调查总人数70%,其他年龄段也均有人参与;学生占比居多,达56%,其他职业基本呈等比例分布。另外,调查对象受教育水平较高,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72%。
雾霾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作用下的结果,作为一种复合风险,对人类健康、环境、经济等造成众多不利影响。本文将从青岛市民对雾霾风险源的认知、雾霾危害的认知、雾霾保护措施的认知、治理雾霾的看法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2.1青岛市民对雾霾风险源的认知
有资料显示,中国雾霾最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和道路扬尘,针对青岛地域来说,环保部专家表示,抛开气象原因,工业废气也占很大比重,其次是私家车尾气排放,取暖排放的CO2等污染物排行第三。
但根据调查,认为造成当青岛雾霾的主要原因是“汽车尾气”的仅占9.2% ,认为“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的占25.8%,认为“冬季取暖排放的CO2等污染物”的占13.8%,而认为“燃放烟花爆竹”占36.4% 。可见,青岛市民对造成当前雾霾的成因有一定认知度,但仍存在偏差。导致这部分现象存在的原因即有政府、媒体对此类信息公布不及时、不透彻。
1.2.2青岛市民对雾霾危害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在“您的身体有没有因为雾霾天气产生不适?”该问题下,41.9%的调查对象表示“有,主要因为雾霾原因”;42.4%的调查对象表示“可能有雾霾天气的原因”;仅有9.7%的调查对象表示“没有”。由此可见,市民对雾霾产生的负面影响有一定的认知。另外,在雾霾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方面,有88.5%选择了“诱发呼吸道疾病”,81.6%选择了“损伤呼吸系统”,由此可见,市民认为雾霾对人体呼吸系统的影响是最为关键而且最为严重的问题。
公众之所以认为雾霾对健康影响最大,一是因为部分市民已有不利健康层面的切身体验;二是由于雾霾所造成的身体损害如呼吸道和心血管恶化具有发病率高、康复率低等特点,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引发社会恐慌。总的来说,青岛市民对雾霾危害的认知比较清晰。
1.2.3青岛市民对雾霾保护措施的认知
面对来自雾霾的侵害,市民从面部、居住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防护行为。在面部保护方面,有67.7%的市民为应对雾霾天气,选择佩戴防护PM2.5口罩;有41.9%的市民选择在雾霾天气外出归来时对面部以及裸漏的肌肤进行清洗。可见青岛市民对于雾霾的防范意识比较明显。在居住环境方面,有62.6%的调查对象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合理开窗通风,28.5%的调查对象会选择在室内安装空气净化器。由此可见市民对于日常居住环境的空气十分注意,保证室内的空气质量良好。同时仍存在22.5%的调查对象,面对雾霾天气没有做出任何措施,说明仍需要提高公民认知。
1.2.4青岛市民对治理雾霾的看法
目前青岛市经济快速发展,以牺牲环境换取利益的做法引起大部分民众不满,对于此问题59.9%的调查对象认为“不可取,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37.3%的调查对象表示“适当牺牲环境利益以求得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可取的”,仅有2.7%的调查对象表示“目前的做法无可厚非,应以经济利益为重”。由此可见,青岛市民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很清楚,选择以环境为重心,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建议及结论
2.1将雾霾治理当做一种常态化的机制
雾霾污染的应对是社会及政府应当持久性关注的一个问题,必须要实现治理常态化。从调查结果看来,青岛市民认为虽有治理但是效果不明显,各地的雾霾都有加重的现象,短时间内雾霾的治理效果肯定远远满足不了群众的期待。所以环境保护相关部门思想上要时刻保持高压态势,对存在侥幸心理的企业监管必须始终按照法律的标准处理,严重者必须停产整顿,合格后开产坚决维护法律权威。
2.2理论结合实际,开展科研防治
雾霾治理不能脱离实际,对于青岛地区,应找其主因。政府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成立“雾霾研究实验室”等相关办公室或研讨团队,针对雾霾形成机理及过程、大气循环过程及污染物扩散输送规律等基础性研究,从根本上分析青岛市大气雾霾污染特征及成因,做到对症下药。将地区性数据长期检测保留,掌握形成规律,为做到雾霾的预防、控制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2.3公开监控信息,贯彻理念宣传
如今青岛市已然成为特大城市,人口数量正在不断呈现上升趋势。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充分调动城市公众的力量。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环境科普教育,加强防霾宣传,鼓励公民从自身出发,节约用电、用步行或者乘坐公交车代替出租车或者私家车等等。这同时更加要求政府着力提升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加强相关硬件配套设施,为公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绿色出行。
参考文献:
[1]马跃修.雾霾与社会稳定之关联性研究———以风险社会理论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4(2):210-211.
[2]张小曳等.我国雾霾成因及其治理的思考[J].科学通报,2013(13):1178 - 1187.
[3]童玉芬,王莹莹.中国城市人口与雾霾:相互作用机制路径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4(5):4-10.
[4]赵群,王军芳.城市市民环保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生态经济,2016(9):185-192.
[5]石元春..中国雾霾的产生机理和应对策略研究[J].陕西电力,2013(4):1-4.
[6]顾金土,谢花.南京市民的雾霾风险认知及应对行为调查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3):187-190
[7]彭 建,张 松,罗诗呷,杨 璐.北京市民对雾霾的感知及其旅游意愿和行为倾向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6(12):128-137
[8]张丽,孟亚,张爱滨,等.青岛市郊雾霾天大气 PM2.5 和 TSP 污染特征比较[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6,29(1):21-27
作者简介:李美静(2001-),女,山东青岛市人,汉族,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经管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9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