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技工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它不同于“师带徒”培养模式,既有整体性教育又有个体性教育的特点。因此,在技工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在实习教学中,实行“因材施教”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材施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如何施教;二是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如何施教。
【关键词】技校招生 培养模式 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185-02
【Abstract】The technical schools is to train skilled personnel,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division with only” training mode, both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sex education but also the individual. Thus, in the process of technical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practice teach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dividualized” is undoubtedly an effective method. “Individualized” has two meanings. First, depending on how the teaching of teaching materials. The second is how the object for different education teaching.
【Key words】Technical school enrollment Training model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methods
近年来,技校招生持续增加,尤其是国家对农村生源的财政补贴以来,技工学校招收的农村学生总数持续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2010年招收农村学生的总数达到123万,占全国招收总数的76.3%。全国农村户籍的技工学校在校生达286万人,占整个在校生比例的72%,技工学校招生难的困境大大缓解,我省已成为全国6个招生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与此同时技校毕业生就业率逐年增长,2010年全国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这标志着技工教育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虽然招生、就业形势好转,但是由于招收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层次参差不齐,加上培训层次提高,而实习工位不能满足需要,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制约。因此造成当前就业市场即便是供大于求的状况下,很多企业仍然苦于招聘不到所需的技能人才,出现了有“岗位”,无“技工”的尴尬局面。这就是技工教育面对的现实。面对生源素质偏低的事实,如何在现有的教学资源的情况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技工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它不同于“师带徒”培养模式,既有整体性教育又有个体性教育的特点。而且只有突出个体性教育,才能达到整体性教育的效果。因此,在技工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在实习教学中,实行“因材施教”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因材施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如何施教;二是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如何施教。根据本人多年从事钳工实习教学的实践经验,提出几种方法,与同行们商榷。
一、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的施教方法
在备课中教师要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并能有效地传授给受教者,就必须研究传授的方法。也就是在研究教材内容的同时,探索出适合教材内容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对不同教材内容进行施教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演示法
钳工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划线、锯削、挫削、蔡削、孔加工等,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的初级阶段就是靠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模仿逐步形成的。所以,演示法是钳工基本功训练的主要方法。演示教学方法,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操作姿势要正确,动作要领要到位,操作方法要合理。
演示教学方法有以下几个阶段:
(1)示范操作阶段:这一阶段由教师做,也可以通过录像资料演示,操作过程分为几个步骤:分解演示、关键操作的重点演示、重复演示、边演示边讲解,开始和结束要以通常速度演示,以便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完整的正常的操作过程。
(2)模仿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由学生做,通过学生的模仿操作,让学生体验、体会操作姿势,掌握操作要领,熟悉操作方法。在学生模仿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检查学生对演示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给予及时指导和纠正,防止和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
(3)自主操作阶段:当模仿阶段学生达到操作的基本要求后,学生就可以进入自主操作阶段,这一阶段重点是要让学生把握要领,熟悉操作方法,掌握正常速度。例如,在錾削姿势演示时,动作要标准,右脚前脚掌所站位置应在台虎钳中心线上,并成75度角,左脚与中心线成30度夹角,两脚间距与肩同宽,人体重心偏于右脚。这些动作要领,在基本功训练时要不折不扣的完全执行。为了防止有些学生练习时动作变形,我根据每个学生的身高不同,在每个工位划好站立位置,练习时,随时检查学生站立位置及姿势,这种方法也便于学生自身修正。练习一周后,学生的动作基本定形后,再进行不同挥錾方法练习。通过这一系列练习,学生的錾削姿势标准,动作流畅,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水平。
2.分解法
分解法是在进行复合作业练习的常用方法,复杂作业练习的课题应本着由简到繁,由易而难,逐步加大训练难度的原则进行选择。先选择个别种类的训练作业,再选择具有典型性的各种训练作业;使训练作业逐步复杂化和多样化。
对每类作业训练课题,必须进行逐项分解,使学生了解课题的技术要求,完成课题作业需要哪些基本操作配合,以及合理的工艺配合顺序训练。要给学生进行必要的练习操作指导,工序操作指导,复合操作指导和独立操作指导。例如,在进凹凸体配合前,因其加工难度大,配合较为复杂,所以我先准备了长方单件体加工和梯形件加工两个小课题,通过小课题练习,先对这类工件的加工工艺及对称度练习、垂直面的清角方法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进行凹凸体配合,学生理解起来就较容易。
3.案例法
案例法是进行综合训练阶段的常用方法,以选择实际产品为主。教师要根据产品图纸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讲解,指出加工过程中技术难点和关键,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达到学生能独立写出产品的加工工艺过程和工艺规矩目的。在加工过程中能够独立衡量工艺效果;克服工艺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能以较高的生产效率,达到产品所要求的质量。例如,在制作90度刀口直尺时,我采取的方法是先将毛坯料发给学生,让学生对所加工的材料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再对图纸上的技术要求进行讲解,如工件加工后所有工作面表面粗糙度要达到0.01µm;硬度要达到HRC46-52等;然后让学生根据图纸的要求,独立思考,写出加工工艺及所需的工具;最后我再将正确的加工工艺及工具的选用结果写出,让学生进行比较,最终达到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写出产品的加工工艺过程和工艺规矩目的。
二、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进行施教的方法
备课中,在思考不同教材内容的施教方法的同时,必须采取不同教学对象的施教方法。因为学生群体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学生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不同以及接受能力的不同。要想达到教学目的,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必须的解决。
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实施不同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兴趣法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因此引起兴趣是教学入门的首要。调动学生实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能干”向“会干”转变,由“要我练”向“我要练”转变,从根本上保证钳工实操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兴趣来自实际需求,激发兴趣的方法有:
(1)运用口诀教学法帮助学生掌握各项操作技能。例如,锯削是钳工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操作,操作方法十分独特,在讲锯削操作时给同学们讲“一夹、二安、三起锯”。此时学生很想知道这其中的含义:一夹:夹伸有界线,锯割就不颤。夹得要牢靠,避免把形变。二安:无条不成锯,凡锯齿朝前,松紧要适当,锯路成直线,二面保平行,锯缝才不偏。三起锯:操作、操作起锯不放过,左大拇指逼,右手锯,行程短小慢;角度记心间,边棱卡齿断锯条,远近起锯要选好。学生记住了口诀,就想操作,教师趁热打铁,带领学生一同操作,学生通过实地练习,牢固掌握了操作技能;同时成功的喜悦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需要,把要学的知识技能融入生活问题之中,以具体真实的活化的实物,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采用搞一些“小制作”、“小发明”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多功能工具、家用工具、玩具如多功能起子、套筒扳手等。这样,既巩固、提高了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也培养了学生对钳工操作技能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洞察力以及对所学知识变通性的发展和独创自力。
(3)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或学习任务。学生对照学习目的,通过独立学习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引发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
(4)设置悬念,教师引导,引发学生的创新学习兴趣。
2.分层分段法
由于学生存在固有基础的差异性,决定了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了解和掌握这种差异性。针对不同阶段存在的差异性进行相应的分层次教学。在同一训练阶段,对优秀生可提出较高的教学要求,以解决“吃不饱”的问题;对后进生要加强个别指导,存在问题要及时纠正,以解决“吃得好”的问题。
3.组合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中要开展互帮互学活动。把优秀生和后进生进行必要的组合,利用学生之间便于沟通的优势,开展相互磋商,互帮互学。这样既可以培养同学感情,又可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积累法
知识需要积累,能力才能提高。在实习教学中,须要求学生做好实习日记。记实习笔记或写典型分析报导、记录,通过记日记,使学生在生产实习中多观察、多思考、多探索,并及时记下实习情况,积累资料,丰富技术知识,以达到不断充实自己,促进技能技巧的形成。
“因材施教”的两个方面,不是孤立的,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戚 明、胡苏宁.生产实习教学法概论[M].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1993.4
【关键词】技校招生 培养模式 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185-02
【Abstract】The technical schools is to train skilled personnel,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division with only” training mode, both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sex education but also the individual. Thus, in the process of technical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practice teach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dividualized” is undoubtedly an effective method. “Individualized” has two meanings. First, depending on how the teaching of teaching materials. The second is how the object for different education teaching.
【Key words】Technical school enrollment Training model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methods
近年来,技校招生持续增加,尤其是国家对农村生源的财政补贴以来,技工学校招收的农村学生总数持续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2010年招收农村学生的总数达到123万,占全国招收总数的76.3%。全国农村户籍的技工学校在校生达286万人,占整个在校生比例的72%,技工学校招生难的困境大大缓解,我省已成为全国6个招生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与此同时技校毕业生就业率逐年增长,2010年全国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这标志着技工教育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虽然招生、就业形势好转,但是由于招收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层次参差不齐,加上培训层次提高,而实习工位不能满足需要,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制约。因此造成当前就业市场即便是供大于求的状况下,很多企业仍然苦于招聘不到所需的技能人才,出现了有“岗位”,无“技工”的尴尬局面。这就是技工教育面对的现实。面对生源素质偏低的事实,如何在现有的教学资源的情况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技工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它不同于“师带徒”培养模式,既有整体性教育又有个体性教育的特点。而且只有突出个体性教育,才能达到整体性教育的效果。因此,在技工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在实习教学中,实行“因材施教”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因材施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如何施教;二是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如何施教。根据本人多年从事钳工实习教学的实践经验,提出几种方法,与同行们商榷。
一、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的施教方法
在备课中教师要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并能有效地传授给受教者,就必须研究传授的方法。也就是在研究教材内容的同时,探索出适合教材内容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对不同教材内容进行施教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演示法
钳工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划线、锯削、挫削、蔡削、孔加工等,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的初级阶段就是靠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模仿逐步形成的。所以,演示法是钳工基本功训练的主要方法。演示教学方法,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操作姿势要正确,动作要领要到位,操作方法要合理。
演示教学方法有以下几个阶段:
(1)示范操作阶段:这一阶段由教师做,也可以通过录像资料演示,操作过程分为几个步骤:分解演示、关键操作的重点演示、重复演示、边演示边讲解,开始和结束要以通常速度演示,以便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完整的正常的操作过程。
(2)模仿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由学生做,通过学生的模仿操作,让学生体验、体会操作姿势,掌握操作要领,熟悉操作方法。在学生模仿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检查学生对演示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给予及时指导和纠正,防止和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
(3)自主操作阶段:当模仿阶段学生达到操作的基本要求后,学生就可以进入自主操作阶段,这一阶段重点是要让学生把握要领,熟悉操作方法,掌握正常速度。例如,在錾削姿势演示时,动作要标准,右脚前脚掌所站位置应在台虎钳中心线上,并成75度角,左脚与中心线成30度夹角,两脚间距与肩同宽,人体重心偏于右脚。这些动作要领,在基本功训练时要不折不扣的完全执行。为了防止有些学生练习时动作变形,我根据每个学生的身高不同,在每个工位划好站立位置,练习时,随时检查学生站立位置及姿势,这种方法也便于学生自身修正。练习一周后,学生的动作基本定形后,再进行不同挥錾方法练习。通过这一系列练习,学生的錾削姿势标准,动作流畅,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水平。
2.分解法
分解法是在进行复合作业练习的常用方法,复杂作业练习的课题应本着由简到繁,由易而难,逐步加大训练难度的原则进行选择。先选择个别种类的训练作业,再选择具有典型性的各种训练作业;使训练作业逐步复杂化和多样化。
对每类作业训练课题,必须进行逐项分解,使学生了解课题的技术要求,完成课题作业需要哪些基本操作配合,以及合理的工艺配合顺序训练。要给学生进行必要的练习操作指导,工序操作指导,复合操作指导和独立操作指导。例如,在进凹凸体配合前,因其加工难度大,配合较为复杂,所以我先准备了长方单件体加工和梯形件加工两个小课题,通过小课题练习,先对这类工件的加工工艺及对称度练习、垂直面的清角方法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进行凹凸体配合,学生理解起来就较容易。
3.案例法
案例法是进行综合训练阶段的常用方法,以选择实际产品为主。教师要根据产品图纸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讲解,指出加工过程中技术难点和关键,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达到学生能独立写出产品的加工工艺过程和工艺规矩目的。在加工过程中能够独立衡量工艺效果;克服工艺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能以较高的生产效率,达到产品所要求的质量。例如,在制作90度刀口直尺时,我采取的方法是先将毛坯料发给学生,让学生对所加工的材料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再对图纸上的技术要求进行讲解,如工件加工后所有工作面表面粗糙度要达到0.01µm;硬度要达到HRC46-52等;然后让学生根据图纸的要求,独立思考,写出加工工艺及所需的工具;最后我再将正确的加工工艺及工具的选用结果写出,让学生进行比较,最终达到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写出产品的加工工艺过程和工艺规矩目的。
二、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进行施教的方法
备课中,在思考不同教材内容的施教方法的同时,必须采取不同教学对象的施教方法。因为学生群体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学生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不同以及接受能力的不同。要想达到教学目的,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必须的解决。
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实施不同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兴趣法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因此引起兴趣是教学入门的首要。调动学生实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能干”向“会干”转变,由“要我练”向“我要练”转变,从根本上保证钳工实操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兴趣来自实际需求,激发兴趣的方法有:
(1)运用口诀教学法帮助学生掌握各项操作技能。例如,锯削是钳工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操作,操作方法十分独特,在讲锯削操作时给同学们讲“一夹、二安、三起锯”。此时学生很想知道这其中的含义:一夹:夹伸有界线,锯割就不颤。夹得要牢靠,避免把形变。二安:无条不成锯,凡锯齿朝前,松紧要适当,锯路成直线,二面保平行,锯缝才不偏。三起锯:操作、操作起锯不放过,左大拇指逼,右手锯,行程短小慢;角度记心间,边棱卡齿断锯条,远近起锯要选好。学生记住了口诀,就想操作,教师趁热打铁,带领学生一同操作,学生通过实地练习,牢固掌握了操作技能;同时成功的喜悦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需要,把要学的知识技能融入生活问题之中,以具体真实的活化的实物,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采用搞一些“小制作”、“小发明”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多功能工具、家用工具、玩具如多功能起子、套筒扳手等。这样,既巩固、提高了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也培养了学生对钳工操作技能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洞察力以及对所学知识变通性的发展和独创自力。
(3)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或学习任务。学生对照学习目的,通过独立学习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引发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
(4)设置悬念,教师引导,引发学生的创新学习兴趣。
2.分层分段法
由于学生存在固有基础的差异性,决定了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了解和掌握这种差异性。针对不同阶段存在的差异性进行相应的分层次教学。在同一训练阶段,对优秀生可提出较高的教学要求,以解决“吃不饱”的问题;对后进生要加强个别指导,存在问题要及时纠正,以解决“吃得好”的问题。
3.组合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中要开展互帮互学活动。把优秀生和后进生进行必要的组合,利用学生之间便于沟通的优势,开展相互磋商,互帮互学。这样既可以培养同学感情,又可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积累法
知识需要积累,能力才能提高。在实习教学中,须要求学生做好实习日记。记实习笔记或写典型分析报导、记录,通过记日记,使学生在生产实习中多观察、多思考、多探索,并及时记下实习情况,积累资料,丰富技术知识,以达到不断充实自己,促进技能技巧的形成。
“因材施教”的两个方面,不是孤立的,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戚 明、胡苏宁.生产实习教学法概论[M].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19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