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大早,村头就已经围上了一群人,用激烈的语调讨论着,把山都吵醒了。
“不行,有这钱修桥,还不如分了给大伙!”一个村民对着一个男子骂骂咧咧,引来了一声声的附和。
“可是,这……这……”那男子斯斯文文的,应该是政府派来的干部,着急得话都说不清,只能不停地拿手帕擦汗。村长站在一旁也只能干着急,他就是想修桥,怎么也说服不了那些顽固愚昧的村民。
他们村穷,但可怕的不是穷,而是村民对现状的麻木不仁。上次,政府派人开来了一台拖拉机,说是要搞机械化走上致富路。结果人前脚走了,拖拉机就被村民们拆分了,村民们待在与世隔绝的山里,人也变得下作了。
现在要修桥了!修了桥村里不就能和外界沟通了吗?可是粗俗的村民们不同意,想到这,村长的心情骤然沉重。对了,去找李老师,他肯定有办法。
村长刚想冲去破破烂烂的学校,就远远看见李老师被一群孩子簇拥着往这里赶来。李老师连和村长说句话的功夫都没有,就拼命挤进人群,一边高声道:“这桥无论如何也得修!”
村民们一看李老师来了,平时本来就不待见他,这会儿脸色就更差了。政府干部一看村民们蛮横的模样,不由得又缩了缩脖子,抖抖瑟瑟地拿手帕擦汗。
但李老师却丝毫不惧,梗着脖子毫不示弱:“乡亲们,这桥无论如何要修!因为这桥不通,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出不去,孩子们大都读了初中就在家务农,这也是我们村之所以现在还未能脱贫的重要原因。”孩子们站在李老师身后战战兢兢。当初许多家长不让他们上学,要他们在家干农活,李老师就是这样死命地说服家长让他们来读书的。
一个村民满不在意地挥挥手:“我们这样的日子怎么了?饿不死人!修了这桥又有什么用?”说完他还用得意的余光瞟瞟李老师。
李老师一动不动,眼睛直直地盯着那些愚昧的村民们。他的面部肌肉不自然地抽动着,额头上爆出了一条条的青筋。他的脸上浮现了磐石一般坚定的神色——他缓缓地跪了下去。
他的身后传来一阵阵惊呼和孩子们的呜咽声!以前只见过李老师与村民们对峙时挺得直直的腰杆,何曾见过老师打弯了膝盖的模样?
李老师缓缓地开口:“乡亲们,这桥,得修啊!只有修了桥,孩子们才能走出去,孩子们才有指望,咱村才有希望。”说着,李老师的眼眶也红了,孩子们一个个沉默地站出来,挡在了李老师前。村民们说不话来了,他们的儿女长这么大,头一次与他们这样强硬地对着干。他们当中有的内心动摇了。
人群异样的寂静。这时一个声音打破了这种寂静,“这桥必须得修!”村长终于拿出他作为村长的气魄了。
次年,桥修好了。
通桥的第一天,天还未放亮,李老师就带着他的学生站在桥头,周围都是乳白色的雾气,李老师远远眺望着桥那头,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过了一会儿,李老师挥挥手说:“快走吧,再不走就赶不上了。”孩子们红着眼眶向李老师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沿着桥那头走去,那群小小的身影很快消失在浓浓的雾气中。李老师注视着他们远去,他知道,孩子们将继续走下去,或许有孩子会选择与他相同的道路,在这片古老贫瘠的土地上收获微薄但确实存在的希望。
简评
作文开篇不俗,“把山吵醒了”妙用拟人的修辞,既写出了小山村的宁静,也为后文作了铺垫:沉睡的山村终于开始觉醒。由此可见小作者的文字功底不俗。作文情节展开张弛有序,结构紧凑,从村民拆拖拉机到阻止修桥,短短数语就把村民的愚昧、麻木、落后交代得清清楚楚。作文塑造人物形象上较为成功,动作、神态描写很到位:“梗着脖子”“眼睛直直地盯着”“面部肌肉不自然地抽动着,额头上爆出一条条地青筋”,写出了李老师从坚持到痛苦而下决心的心理变化。这体现了小作者观察生活的细致入微,实属不易。
(王紀金)
“不行,有这钱修桥,还不如分了给大伙!”一个村民对着一个男子骂骂咧咧,引来了一声声的附和。
“可是,这……这……”那男子斯斯文文的,应该是政府派来的干部,着急得话都说不清,只能不停地拿手帕擦汗。村长站在一旁也只能干着急,他就是想修桥,怎么也说服不了那些顽固愚昧的村民。
他们村穷,但可怕的不是穷,而是村民对现状的麻木不仁。上次,政府派人开来了一台拖拉机,说是要搞机械化走上致富路。结果人前脚走了,拖拉机就被村民们拆分了,村民们待在与世隔绝的山里,人也变得下作了。
现在要修桥了!修了桥村里不就能和外界沟通了吗?可是粗俗的村民们不同意,想到这,村长的心情骤然沉重。对了,去找李老师,他肯定有办法。
村长刚想冲去破破烂烂的学校,就远远看见李老师被一群孩子簇拥着往这里赶来。李老师连和村长说句话的功夫都没有,就拼命挤进人群,一边高声道:“这桥无论如何也得修!”
村民们一看李老师来了,平时本来就不待见他,这会儿脸色就更差了。政府干部一看村民们蛮横的模样,不由得又缩了缩脖子,抖抖瑟瑟地拿手帕擦汗。
但李老师却丝毫不惧,梗着脖子毫不示弱:“乡亲们,这桥无论如何要修!因为这桥不通,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出不去,孩子们大都读了初中就在家务农,这也是我们村之所以现在还未能脱贫的重要原因。”孩子们站在李老师身后战战兢兢。当初许多家长不让他们上学,要他们在家干农活,李老师就是这样死命地说服家长让他们来读书的。
一个村民满不在意地挥挥手:“我们这样的日子怎么了?饿不死人!修了这桥又有什么用?”说完他还用得意的余光瞟瞟李老师。
李老师一动不动,眼睛直直地盯着那些愚昧的村民们。他的面部肌肉不自然地抽动着,额头上爆出了一条条的青筋。他的脸上浮现了磐石一般坚定的神色——他缓缓地跪了下去。
他的身后传来一阵阵惊呼和孩子们的呜咽声!以前只见过李老师与村民们对峙时挺得直直的腰杆,何曾见过老师打弯了膝盖的模样?
李老师缓缓地开口:“乡亲们,这桥,得修啊!只有修了桥,孩子们才能走出去,孩子们才有指望,咱村才有希望。”说着,李老师的眼眶也红了,孩子们一个个沉默地站出来,挡在了李老师前。村民们说不话来了,他们的儿女长这么大,头一次与他们这样强硬地对着干。他们当中有的内心动摇了。
人群异样的寂静。这时一个声音打破了这种寂静,“这桥必须得修!”村长终于拿出他作为村长的气魄了。
次年,桥修好了。
通桥的第一天,天还未放亮,李老师就带着他的学生站在桥头,周围都是乳白色的雾气,李老师远远眺望着桥那头,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过了一会儿,李老师挥挥手说:“快走吧,再不走就赶不上了。”孩子们红着眼眶向李老师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沿着桥那头走去,那群小小的身影很快消失在浓浓的雾气中。李老师注视着他们远去,他知道,孩子们将继续走下去,或许有孩子会选择与他相同的道路,在这片古老贫瘠的土地上收获微薄但确实存在的希望。
简评
作文开篇不俗,“把山吵醒了”妙用拟人的修辞,既写出了小山村的宁静,也为后文作了铺垫:沉睡的山村终于开始觉醒。由此可见小作者的文字功底不俗。作文情节展开张弛有序,结构紧凑,从村民拆拖拉机到阻止修桥,短短数语就把村民的愚昧、麻木、落后交代得清清楚楚。作文塑造人物形象上较为成功,动作、神态描写很到位:“梗着脖子”“眼睛直直地盯着”“面部肌肉不自然地抽动着,额头上爆出一条条地青筋”,写出了李老师从坚持到痛苦而下决心的心理变化。这体现了小作者观察生活的细致入微,实属不易。
(王紀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