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提高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11(B)—0031—01
随着信息技术新课程在我省的推进,信息技术课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成长机遇。然而,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一些潜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笔者就从教师的教学素养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制定科学准确的教学目标
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每个模块要落实的课程目标各有侧重。因此,教师有必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级处理,由模块目标到单元目标,再到课时目标。在设计目标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有一个准确、科学的分析,要根据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从目标的难易程度出发,对目标进行分级处理。
2.对学科知识、学生、教师的全面分析,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的正确分析也是把握好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等因素,还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认知风格、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能力等,使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扬长补短。
3.虽然课程目标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来陈述,但我们在教学实施中要考虑到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个综合的整体,不宜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动分别培养。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时,应全面考虑这三个领域,把它当作一个思考的原则,而且根据具体的内容、学生与情境确定课时目标时,必须在全面整合的基础上有所侧重。
二、结合学科特点,突出“三性”
1.重在理解,突出基础性。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既有基础文化课程的特点,又有劳动技术课程的特点。但在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往往忽略其文化特性,过于强调操作性,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仅仅停留在会考前的大量背诵上。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是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通过该部分的教学,让学生对信息的概念、含义以及发展趋势充分理解,为以后章节的学习做好准备,并使之产生强烈的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欲望。
2.贴近生活,突出实用性。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感到教师讲授的内容似乎用不上,而他们自己想学的、喜欢的内容,课本上又不讲。作为教师,就应该将教材内容再加工,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为学生创造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和环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3.优化评价,突出创新性。在教学中,当学生完成一个作品时,为了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在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对有所创新的作品得以肯定。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自然会得到很大提升。
三、完善教学过程设计
1.课题引入,激发学习兴趣。课题能否被成功地引入,直接决定了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每节课我都力求用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来引导他们。比如,讲授如何从网络上下载软件时,我进行了以下设计:当学生走进教室时,我用Realplayer播放了一首当前很流行的歌曲,同学们马上被吸引了过来。我立即向他们介绍用Realplayer听歌的方法。学生很想在自己的电脑上听音乐,但是学生机上没有歌曲,也没有播放器。怎么办?“我们到网上下载一个”——课题就这样悄悄地引入了。学生听得全神贯注,学得专心致志,他们不仅学会了下载软件,还学会了安装软件,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2.采用多种实践形式,丰富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动手实践决不能简单等同于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应该随时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对发现的一些共性问题,要面向全体进行指导,并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采用学生演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对于一些新授的内容,让已经学会操作的学生演示操作过程,这样,不但为他们提供了动手的机会,而且调动了这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就放手让学生各自进行操作,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对一些疑难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
3.抽取精髓,激励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并没有严格的难易程度界限,特别表现在应用软件上,比如Word、Powerpoint等,并不是必须掌握了所有的基本知识才能制作出作品。讲授这样的课程时,我们应该打乱教材顺序,先抽取精髓讲,牢牢吸引住学生的兴趣,然后补充细节内容。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11(B)—0031—01
随着信息技术新课程在我省的推进,信息技术课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成长机遇。然而,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一些潜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笔者就从教师的教学素养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制定科学准确的教学目标
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每个模块要落实的课程目标各有侧重。因此,教师有必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级处理,由模块目标到单元目标,再到课时目标。在设计目标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有一个准确、科学的分析,要根据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从目标的难易程度出发,对目标进行分级处理。
2.对学科知识、学生、教师的全面分析,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的正确分析也是把握好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等因素,还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认知风格、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能力等,使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扬长补短。
3.虽然课程目标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来陈述,但我们在教学实施中要考虑到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个综合的整体,不宜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动分别培养。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时,应全面考虑这三个领域,把它当作一个思考的原则,而且根据具体的内容、学生与情境确定课时目标时,必须在全面整合的基础上有所侧重。
二、结合学科特点,突出“三性”
1.重在理解,突出基础性。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既有基础文化课程的特点,又有劳动技术课程的特点。但在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往往忽略其文化特性,过于强调操作性,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仅仅停留在会考前的大量背诵上。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是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通过该部分的教学,让学生对信息的概念、含义以及发展趋势充分理解,为以后章节的学习做好准备,并使之产生强烈的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欲望。
2.贴近生活,突出实用性。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感到教师讲授的内容似乎用不上,而他们自己想学的、喜欢的内容,课本上又不讲。作为教师,就应该将教材内容再加工,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为学生创造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和环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3.优化评价,突出创新性。在教学中,当学生完成一个作品时,为了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在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对有所创新的作品得以肯定。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自然会得到很大提升。
三、完善教学过程设计
1.课题引入,激发学习兴趣。课题能否被成功地引入,直接决定了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每节课我都力求用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来引导他们。比如,讲授如何从网络上下载软件时,我进行了以下设计:当学生走进教室时,我用Realplayer播放了一首当前很流行的歌曲,同学们马上被吸引了过来。我立即向他们介绍用Realplayer听歌的方法。学生很想在自己的电脑上听音乐,但是学生机上没有歌曲,也没有播放器。怎么办?“我们到网上下载一个”——课题就这样悄悄地引入了。学生听得全神贯注,学得专心致志,他们不仅学会了下载软件,还学会了安装软件,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2.采用多种实践形式,丰富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动手实践决不能简单等同于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应该随时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对发现的一些共性问题,要面向全体进行指导,并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采用学生演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对于一些新授的内容,让已经学会操作的学生演示操作过程,这样,不但为他们提供了动手的机会,而且调动了这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就放手让学生各自进行操作,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对一些疑难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
3.抽取精髓,激励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并没有严格的难易程度界限,特别表现在应用软件上,比如Word、Powerpoint等,并不是必须掌握了所有的基本知识才能制作出作品。讲授这样的课程时,我们应该打乱教材顺序,先抽取精髓讲,牢牢吸引住学生的兴趣,然后补充细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