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0—0078—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乐于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金钥匙。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能在学习中产生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尽情领悟数学知识,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 引用实例生活化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挖掘与学生已有经验有内在联系的因素,巧建认知桥梁,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教学“循环小数的认识”这一内容,可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踏步动作入手。上课时,请一位学生到讲台前做踏步动作,另请一位学生为该学生喊口令(一二、一二)。学生边喊,教师边板书一二、一二、一二,并提问:“如果不喊‘立定’的口令,这位踏步的同学要怎样?”学生回答:“一直走下去。”教师接着问:“老师也要把‘一二、一二’写个没完。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踏步踏个没完呢?”学生回答:“用省略号表示。”“那么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无数个‘一二’不断重复”。这样的教学过程,把“不断、重复、依次”等几个重要概念,自然融入生活实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静态知识动态化
如何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是教师处理教材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例如,在教学“除法应用题的两种含义”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从本质上全面认识“除法”,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分苹果。第一种分法:把八个苹果,每次拿出四个,依次放在四个盘子里。第二次再这样分,直到把八个苹果分完为止。第二种分法:将八个苹果,每次拿出两个放一盘,分完后可以放四盘。在学生动手分苹果的过程中,教材上静止的知识内容变“活”了,除法的两种含义也在实践活动中被学生充分理解。
三、公式推导操作化
在教学中,巧妙设计动手操作的环节,并选择恰当的时间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时,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用硬纸板做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课堂上通过摆一摆、拼一拼、放一放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梯形的面积与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从而自己归纳、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实践证明,这样教学,学生经历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并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枯燥材料生动化
在实际教学中,总会有一些数学知识由于过于枯燥或者抽象,学生难以对它产生兴趣。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尽量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或方法,使枯燥的学习材料生动化。例如,教学“分数化成小数”时,教师先出示标有等数字的卡片,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做完后还要说出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做完并说出正确答案后,教师进一步提问:“你不用计算能判断出来吗?”学生思考后,还没得出答案时,教师让学生随便说几个分数考自己。不管学生说的分数多复杂,教师都能很快说出答案。这时,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急于知道其中的奥秘。此时,教师再告诉学生这是有规律的。很显然,下面的教学就水到渠成,枯燥的知识也变得富有魅力了。
五、难点知识儿歌化
教学中,如果能将教材中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并编成儿歌,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凑十法是进位加法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我在教学“数的组成”时,对10的组成在演示的基础上编成了如下儿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不分开,四六、四六一起走,两个五来刚满十。显然,这样的儿歌浅显易懂,形象有趣。既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编辑:谢颖丽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0—0078—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乐于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金钥匙。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能在学习中产生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尽情领悟数学知识,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 引用实例生活化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挖掘与学生已有经验有内在联系的因素,巧建认知桥梁,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教学“循环小数的认识”这一内容,可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踏步动作入手。上课时,请一位学生到讲台前做踏步动作,另请一位学生为该学生喊口令(一二、一二)。学生边喊,教师边板书一二、一二、一二,并提问:“如果不喊‘立定’的口令,这位踏步的同学要怎样?”学生回答:“一直走下去。”教师接着问:“老师也要把‘一二、一二’写个没完。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踏步踏个没完呢?”学生回答:“用省略号表示。”“那么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无数个‘一二’不断重复”。这样的教学过程,把“不断、重复、依次”等几个重要概念,自然融入生活实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静态知识动态化
如何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是教师处理教材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例如,在教学“除法应用题的两种含义”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从本质上全面认识“除法”,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分苹果。第一种分法:把八个苹果,每次拿出四个,依次放在四个盘子里。第二次再这样分,直到把八个苹果分完为止。第二种分法:将八个苹果,每次拿出两个放一盘,分完后可以放四盘。在学生动手分苹果的过程中,教材上静止的知识内容变“活”了,除法的两种含义也在实践活动中被学生充分理解。
三、公式推导操作化
在教学中,巧妙设计动手操作的环节,并选择恰当的时间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时,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用硬纸板做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课堂上通过摆一摆、拼一拼、放一放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梯形的面积与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从而自己归纳、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实践证明,这样教学,学生经历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并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枯燥材料生动化
在实际教学中,总会有一些数学知识由于过于枯燥或者抽象,学生难以对它产生兴趣。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尽量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或方法,使枯燥的学习材料生动化。例如,教学“分数化成小数”时,教师先出示标有等数字的卡片,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做完后还要说出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做完并说出正确答案后,教师进一步提问:“你不用计算能判断出来吗?”学生思考后,还没得出答案时,教师让学生随便说几个分数考自己。不管学生说的分数多复杂,教师都能很快说出答案。这时,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急于知道其中的奥秘。此时,教师再告诉学生这是有规律的。很显然,下面的教学就水到渠成,枯燥的知识也变得富有魅力了。
五、难点知识儿歌化
教学中,如果能将教材中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并编成儿歌,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凑十法是进位加法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我在教学“数的组成”时,对10的组成在演示的基础上编成了如下儿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不分开,四六、四六一起走,两个五来刚满十。显然,这样的儿歌浅显易懂,形象有趣。既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