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考试的后效作用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目前考试仍是一种有效的选拔与评定手段,但其消极作用也越来越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本文对考试的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作用逐渐作出了分析。
关键词:考试;后效作用;积极;消极;效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192-01
考试的后效作用(washback effect)在狭义上指的是考试对教学的影响。在广义上可指由于考试而带来的任何后果。一提到考试的后效作用,肯定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目前对于考试后效作用的评论多如牛毛、褒贬不一,但考试所产生的效应是客观存在的。在已有的研究中,较多研究者对这一问题做了理论上的探讨。较系统的研究成果有Alderson &Wall的15个后效作用理论假设,Hughes &Bailey所勾勒的包含参与者、过程和结果的“3P”后效反应模型,以及将后效作用当作一种结果效度,并将结果效度与其他五种效度一起组构的考试构念效度概念等。
一、考试的积极作用
基于考试的积极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早至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直至今天大大小小、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内考试,以及TOEFL、IELTS等不同类型的出国考试,考试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而丰富发展的过程,也见证了考试的必要性。
首先,考试是必要的。一个事物得以存在和长期发展总有其必然性,考试正是一个特例。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选拔,口说无凭、实证为据,考试也就顺应历史的发展而得以产生。试想如果没有考试,我们如何来评定一个人专业知识的好坏?单凭观察取证还是不够充分的,再说中国人口众多的国情也决定了观察取证或推荐的不可行性,这也是改革开放前的推荐只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原因。
其次,考试的推动作用还是巨大的。考试能起到督促学习的巨大作用。现在很多中学生一到考试就厌烦不已,心想如果没有考试生活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人很多时候是有惰性的,不管是小学生、中学生,成人也不例外。如果没有考试,学习将变成一个松散、无效率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也不会持久。
再者,考试能有助于教师制订教学大纲,并指导现实的教学过程。某一方面的考试毕竟都是经过专家或者老师多方面的考察与实验而制作出的,它能够筛选出符合这方面能力的优秀者,因此这方面的考题就能指导老师制定出相应的计划,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培养这方面的优秀人才。
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而最好最快的测试不足的手段莫过于考试。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对考试结果的分析而查缺补漏,达到知识的完善与发展。
二、考试的消极作用
(一)市场上卖得最火的书籍莫过于过级考试与考研的书目。而在这方面的书中又以试题分析、答题诀窍方面的居多。它们大多冠之以“考研宝典”、“考研必备”、“考研必胜”之类的字眼,被大多数考生买去奉为圣经。
(二)大多数考研辅导班琳琅满目,充斥中国市场。笔者能随口说出的就不下十所。他们大都紧扣考试范围,把历年考题研究得滚瓜烂熟,甚至连答题的窍门也悟出了,有一政治班的名师竟向学生透漏:历年考研政治多选题一般不会有全选的,如果大家检查时看到有全选的,肯定有问题。试问这是考察广大考生的政治素养呢,还是钻考试的缝子?
(三)考研的学子们大都为考试而考试,因为每一个学校都列出了固定的考试书目,这些书目被学子们买回去,整日苦读,而关于其他相关资料则很少涉及。所以那些高分的考研胜出者,究竟是真实水平高呢,还是背书能力高?
(四)研究生入学考试能真正地测出考生的研究能力吗?正如上条所述,有些学校的考题记忆性题偏多,体现研究能力的主观分析题则较少。对于这种考试当然谁书看得遍数多谁胜出了。往往很多分析研究能力很强而不善于把自己固定在某些书中的人被排除在读研队伍之外。当然这牵扯到考试的效度问题,也有待于测试学专家提出更有效的对策。
上述一系列的消极作用正是中国应试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由于种种历史与现实条件的限制,考试仍是一广泛采纳的选拔鉴别手段。素质教育也不能没有考试,最关键的是我们如何应用考试、设计考试。
我们应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尽可能的发挥考试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在相当一部分城市,素质教育已开始推广。比如在英语教学中增加听力和口语的授课时间,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及多方面的诵读其他相关专业的书目。教师的教学计划要突破考试大纲的限制,应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来实施自己的教学活动。老师最好布置课外阅读及课外活动的作业,定期检查,能起到更好的督促作用。
上周末笔者在一茶楼的西餐厅里看到一群中学生,有老师带领着,每上一道菜,老师都用英文给出介绍,并介绍西方的吃法及相关的文化,学生的提问与彼此间的交流也用英文,最后部分是与外国朋友的谈话。这无疑是一个素质教育的优秀典范,比在课堂上枯燥的介绍要生动有趣的多。
目前,各式各样的外语考试数不胜数,这些考试理所当然地带动了全民学外语的热潮。相对来说,母语就遭到了冷落。很多学生的高考外语成绩比母语要高,汉语作文写得一塌糊涂,对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另外,很多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水平特差,无不与自己的母语素养有关。所以,最近有教育人士提倡普及大学语文的教授,这无不是一个很好的改变为外语考试而忽视母语学习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Grant Henning.A Guide to Language Testing: Development,Evaluation and Research.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1.
[2]Lyle F.Bachman.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3]唐雄英.语言测试的后效作用[J].大连: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7).
关键词:考试;后效作用;积极;消极;效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192-01
考试的后效作用(washback effect)在狭义上指的是考试对教学的影响。在广义上可指由于考试而带来的任何后果。一提到考试的后效作用,肯定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目前对于考试后效作用的评论多如牛毛、褒贬不一,但考试所产生的效应是客观存在的。在已有的研究中,较多研究者对这一问题做了理论上的探讨。较系统的研究成果有Alderson &Wall的15个后效作用理论假设,Hughes &Bailey所勾勒的包含参与者、过程和结果的“3P”后效反应模型,以及将后效作用当作一种结果效度,并将结果效度与其他五种效度一起组构的考试构念效度概念等。
一、考试的积极作用
基于考试的积极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早至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直至今天大大小小、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内考试,以及TOEFL、IELTS等不同类型的出国考试,考试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而丰富发展的过程,也见证了考试的必要性。
首先,考试是必要的。一个事物得以存在和长期发展总有其必然性,考试正是一个特例。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选拔,口说无凭、实证为据,考试也就顺应历史的发展而得以产生。试想如果没有考试,我们如何来评定一个人专业知识的好坏?单凭观察取证还是不够充分的,再说中国人口众多的国情也决定了观察取证或推荐的不可行性,这也是改革开放前的推荐只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原因。
其次,考试的推动作用还是巨大的。考试能起到督促学习的巨大作用。现在很多中学生一到考试就厌烦不已,心想如果没有考试生活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人很多时候是有惰性的,不管是小学生、中学生,成人也不例外。如果没有考试,学习将变成一个松散、无效率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也不会持久。
再者,考试能有助于教师制订教学大纲,并指导现实的教学过程。某一方面的考试毕竟都是经过专家或者老师多方面的考察与实验而制作出的,它能够筛选出符合这方面能力的优秀者,因此这方面的考题就能指导老师制定出相应的计划,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培养这方面的优秀人才。
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而最好最快的测试不足的手段莫过于考试。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对考试结果的分析而查缺补漏,达到知识的完善与发展。
二、考试的消极作用
(一)市场上卖得最火的书籍莫过于过级考试与考研的书目。而在这方面的书中又以试题分析、答题诀窍方面的居多。它们大多冠之以“考研宝典”、“考研必备”、“考研必胜”之类的字眼,被大多数考生买去奉为圣经。
(二)大多数考研辅导班琳琅满目,充斥中国市场。笔者能随口说出的就不下十所。他们大都紧扣考试范围,把历年考题研究得滚瓜烂熟,甚至连答题的窍门也悟出了,有一政治班的名师竟向学生透漏:历年考研政治多选题一般不会有全选的,如果大家检查时看到有全选的,肯定有问题。试问这是考察广大考生的政治素养呢,还是钻考试的缝子?
(三)考研的学子们大都为考试而考试,因为每一个学校都列出了固定的考试书目,这些书目被学子们买回去,整日苦读,而关于其他相关资料则很少涉及。所以那些高分的考研胜出者,究竟是真实水平高呢,还是背书能力高?
(四)研究生入学考试能真正地测出考生的研究能力吗?正如上条所述,有些学校的考题记忆性题偏多,体现研究能力的主观分析题则较少。对于这种考试当然谁书看得遍数多谁胜出了。往往很多分析研究能力很强而不善于把自己固定在某些书中的人被排除在读研队伍之外。当然这牵扯到考试的效度问题,也有待于测试学专家提出更有效的对策。
上述一系列的消极作用正是中国应试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由于种种历史与现实条件的限制,考试仍是一广泛采纳的选拔鉴别手段。素质教育也不能没有考试,最关键的是我们如何应用考试、设计考试。
我们应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尽可能的发挥考试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在相当一部分城市,素质教育已开始推广。比如在英语教学中增加听力和口语的授课时间,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及多方面的诵读其他相关专业的书目。教师的教学计划要突破考试大纲的限制,应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来实施自己的教学活动。老师最好布置课外阅读及课外活动的作业,定期检查,能起到更好的督促作用。
上周末笔者在一茶楼的西餐厅里看到一群中学生,有老师带领着,每上一道菜,老师都用英文给出介绍,并介绍西方的吃法及相关的文化,学生的提问与彼此间的交流也用英文,最后部分是与外国朋友的谈话。这无疑是一个素质教育的优秀典范,比在课堂上枯燥的介绍要生动有趣的多。
目前,各式各样的外语考试数不胜数,这些考试理所当然地带动了全民学外语的热潮。相对来说,母语就遭到了冷落。很多学生的高考外语成绩比母语要高,汉语作文写得一塌糊涂,对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另外,很多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水平特差,无不与自己的母语素养有关。所以,最近有教育人士提倡普及大学语文的教授,这无不是一个很好的改变为外语考试而忽视母语学习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Grant Henning.A Guide to Language Testing: Development,Evaluation and Research.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1.
[2]Lyle F.Bachman.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3]唐雄英.语言测试的后效作用[J].大连: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