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文字背后的复杂人生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bok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古代先哲以最简洁的言语告诉我们,阅读的最好状态是:读书——知人——论世。简单来说,读书便是读人,深谙复杂之人生与人性。笔者以杜甫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从四个方面入手,探索文字背后的复杂人生 。
  自然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文字里的生命是无限的。文字里的无限生命除了经典的形象外,还有创作者。例如,李白和杜甫,他们生活在远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可谁敢说他们的生命已经结束了?阅读最神奇的感觉在于透过书页,触摸到有温度的人生。语文教材选入的必然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大多来自盛世作家。细数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出现的作家有36位,而作品中的人物更数之不尽。试想想,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能透过其作品深入创作者及作品人物的世界,我们的学习过程必然像是在挖掘一座座宝藏,随时给你无尽的惊喜与满足。
  诚然不少的语文课堂,在讲述新课的时候,几乎都有“作者简介”这样一个环节,目的是让孩子们对作者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大多数的“作家作品介绍”都没太大的意义,其原因主要有:1.公式化、抽象化,作者介绍不外乎是姓名、经历、贡献、代表作等;2.作家的介绍与文本语言、内涵脱节;3.作者介绍环节一般出现在课堂开端,没有悬念,也不存在水到渠成的效果;4.作家的介绍多是老师展示、孩子记录。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想要了解一个人易如反掌,百度一搜应有尽有,因此简单生硬的信息传达已经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经典的作品,一本书也好,一首小诗也好,必然是创作者心路历程的一段重要的痕迹,每一个文字也许都浸泡着无尽的喜怒哀乐,因此独辟蹊径,解读文字背后的复杂人生,是阅读成长的不二之选。下面笔者试从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谈谈如何读一首诗,懂一个人,过一段生活,游历一个时代。
  一、细解标签,讲述血肉故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唐代大詩人杜甫,他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所谓家喻户晓的意思是,不管是几岁的孩子还是六七十岁的老人,都知道此人,并且能吟诵一两句他的诗句。记得好几年前,网络上一夜间就出现了很多关于杜甫的恶搞画像,杜甫一时间很忙。撇开恶搞行为对于文化名人玷污的不道德层面,也一定程度上恰好体现了杜甫的深入人心。对于这样的大文豪,参考书上给出了太多的性格标签,以至于一提起这个人,学生就会高高举起双手大喊:多灾多难;忧国忧民;生不逢时;现实主义……诚然,这些词语形容杜甫再合适不过了,可人物仍如画像一样出现在我们面前。只有让个性标签依附着真实、具体的事故,人物才能在扁平的文字里有血有肉。
  我们都知道,杜甫一生命途多舛、怀才不遇。他年少成名,却在盛年遭遇安史之乱,兵荒马乱之际又遭遇荒年,不得不踏上了东奔西逃的艰难日子,从秦州到同谷到成都,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便是在成都创作的经典名作。很多读者都认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的杜甫是处在人生的最低谷。其实不然,这反而是杜甫逃荒生活的一段难得的稳定时光。“八月秋高风怒嚎,卷我屋上三重茅”,一场秋风掀走了屋顶的几重茅草,是天灾。但我们要明白的是,这个时候的杜甫是有一个家的,即使只是茅草屋,都比无家可归强很多。追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创作时间——公元761年,杜甫投奔成都好友,在好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近郊建起了几所草屋,结束了流亡的日子。其实杜甫很多的诗所记录的经历更加悲惨,例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创作于755年,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早6年。当时杜甫在长安十年后被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是一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担此任官不久,他由长安前往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探望妻儿,写下了这首诗。可回到家一看“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这对于一位父亲来说是很绝望的事情。再看《江阁卧病走笔寄呈崔卢两侍御》,这是杜甫晚年流落蛮夷之地长沙所作,“衰年病只瘦,长夏想为情”,年老多病,客居异乡,满目疮痍,彼时的杜甫已经对生活失去了信念,只等一死。一个“多灾多难”的标签词语,可以讲出很多故事,对于中学生而言,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了解人物,比乏味的标签语言有意义多了。
  二、 字斟句酌,还原情景
  解读一个文本,何时才是嵌入创作者及时代背景的最佳时机?笔者认为应该跟随作品的具体语境而定,而非生硬地将其置于在放在课文的开头或结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开头便是狂风大作“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卷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一系列的动词“怒号、卷、渡江、挂、飘”既是当时天气环境的真实写照,更是时代风雨的最佳表现。“怒号”是风的呼呼大作,也是安史之乱后社会的声色犬马与腥风血雨。“卷”“渡”“飘”既是茅草的离乱状态,更是创作者在乱世中东躲西藏的悲哀经历。诗歌的中间部分更直接出现了“自经丧乱少睡眠”的记录,“丧乱”直指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因此,在诗歌的开头与中部,我们就应该借助文字的精妙,让孩子们穿越一千多年的时光,近距离抚摸那张愁苦不堪的脸,这便是不着痕迹、水到渠成的人物嵌入,生动而有趣。
  三、 以点带面,生命尽现
  一首诗,一篇文,一部作品,展现的是创作者一个时段的生活。创作者思想的形成往往经历漫长的生命过程,深入作品,不能孤立地只一个作品,而应该以某个作品为基点,“牵一发而动全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于公元761在成都近郊的一处茅屋所作。时值大风破屋,大雨戏谑,诗人感慨万千。为何一场大风雨就让诗人如此心乱如麻?这除了因现实处境的艰难,更因时世的千疮百孔。而导致大唐盛世千疮百孔最主要的事件便是安史之乱,杜甫的另一首诗《春望》就直接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情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杜甫投奔肃宗,被叛军所俘,押回长安。面对长安的破落荒芜,诗人不仅悲心来。诗人虽然仅仅是一个芝麻绿豆官,但他自小具有鸿鹄之志,心怀天下。回顾诗人年轻时的一首诗《望岳》便一目了然。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寓意深刻,表明年轻时代的杜甫满怀远大的抱负。几首诗歌反复诵读,经历中年艰难逃荒的杜甫,安史之乱惶恐的杜甫,再到年轻志得意满的杜甫,杜甫的立体形象便站立在我们面前。
  四、 感怀精神,追溯根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撼天动地的句子在诗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诗可谓石破天惊,打动了一千多年来的华夏人,因此杜甫也毫无悬念地担当起“诗圣”的伟大称号。其实在文学史上喊出此类大义凛然话语的大有人在,例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东坡居士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杜甫的心与范仲淹的、苏东坡的、陆游的心是一致的,他们都希望国定民安,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可以说心系天下、先国后家是我国文人的一种精神风骨,也是儒家仁爱忠诚思想的潜移传承。然而,在众多呼喊出伟大声音的众人中,为何独杜甫获“诗圣”的称号?这还得追溯杜甫的身份与处境。杜甫不同于范仲淹、苏轼等人,他们即使也是命运多舛、时运不济,但好歹是做过大官,实现过人生价值的。而杜甫不是,杜甫虽然也做过官,但都是小得不能再小的官,他当过的最大的官也就是“左拾遗”,是负责指出皇帝决策失误的,七八品的小官。试问这样的小官如何敢提出皇帝的失误?皇帝又怎会听取七八品芝麻官的建议?因此,这个官也就是“虚摆”的。杜甫大半生低微的身份,艰难的生活,让他真切接触到老百姓的生活,成为贫苦大众的代言人,因此杜甫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老百姓心中的“圣人”。
  在信息爆炸的今日,语文课堂如果还只停留在简单的知识输送中,便是现代教育的最大欠缺。试问一个手指头的点击就能解决的问题,还需要老师去絮絮叨叨吗?语文阅读课堂需要文字的品鉴、心灵的碰撞、生命的感悟,这些才是阅读的最大价值。经典的作品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喜怒哀乐,更有喜怒哀乐背后的漫漫人生路,还有一个又一个清晰又模糊的身影,一直到远方与未来。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彻新课标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立足于开展开放型、人文型、活动型、表演型、赏析型的综合型音乐课程,并对音乐课堂更加多元化、科学化的进行全督学,笔者就“小学音乐学科期末考试与评价”这一论题,提出了一系列不同形式的探索、尝试、实践与研究。  【关键词】小学音乐;多元化考核;素质教育  在小学音乐课程的督学工作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眼前,那就是还有很多一线音乐教师,在进
【摘要】历来教师与教学对象之间是比较容易发生矛盾的,尤其是和差异生的矛盾更大。这关键就是看老师运用什么巧妙的方法去化解矛盾。本文从“慈母般的爱,感化孩子;宽容孩子,增进感情;主动沟通,夺得信赖”三方面谈谈如何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化解矛盾;师生;宽容;沟通  历来教师与教学对象之间是比较容易发生矛盾的,尤其是和差异生的矛盾更大。这关键就是看老师运用什么巧妙的方法,去化解这种矛盾。倘若以
【摘要】作为音乐教师,不但要有一定的音乐知识与实践能力,还要有对于音乐较高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在核心素养的视觉下,在一年级的音乐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一年级;音乐课堂;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好比提琴演奏前上弦,也好比乐曲里引人入胜的引子,都能快速把观众吸引。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应该重视导入的独特作用,反复推敲,潜心研究,精心设计导语,使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试问,到底用什么方法来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呢?我们又需要借助哪些手段去提升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兴趣与热情呢?  从本质上讲,首要问题是引领学生踏入音乐世界。音乐课的教学效果与课
【摘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氛围是永恒的主题,作为农村学校,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促进新课标的实施,更是当下教学个工作的迫切的需要。  【关键词】山村农村小学;校园氛围;课程改革;新課标  课程改革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焦点。作为山区农村小学,学校的文化,观念相对滞后,信息不灵,教师专业水平不高,缺乏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和有效帮助,加上农村学校的财力,物力及其它相应的课程资源有限,使我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不再纯粹是课堂主讲者,知识的灌输者,教师更多的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引者,促进学生的交流合作与自主学习。所以,作为山区的语文老师,任教每一堂课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好好扎实备课,将课堂真正地交还给学生。教学环节要设计合理,不能把学生看成是教学活动的配角,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当主角。自主学习是教学教育活动的目的,也是一切教育
每当我在玩耍的时候,  老天爷就变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魔法师……  春天,我们在花园里玩耍时,  老天爷就把大树的头发变成浅绿色的,  森林里到处生机勃勃,  所有的动植物都立刻拥有了新生命!  夏天,我们在游泳馆里游泳时,  老天爷将那大树的头发变成了深绿色,  让知了在树枝上“知了——知了——”不停地叫着。  孩子们在树阴下欢声笑语!  秋天,我们去爬山时,  老天爷就让田野里变得果实累累,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在初中课堂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水平,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论述“先学后教’的理论知识、“先学后教”新问题,英语教学课堂向新模式的转变是必然的趋势。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先学后教  英语作为21世纪的国际通用语言,把英语学好对自己的未来生活以及工作都非常有帮助。但是,初中学生本来学习压力就
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意义作用  1.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是一门知识面覆盖广、应用灵活的学科。因此,仅仅想依靠课上的40分钟来实现对语文这门学科的融会贯通是比较难的。所以,在语文教学当中,教师有必要对学生提出要学会在课外增多阅读学习量的要求,并提供相应的阅读材料,以这种有效的拓展学习方法持续性一定的时间,就可以更好地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与语言素养。只有通过
处在一个文明的社会,在与他人的交往接触中,良好行为习惯便是一种最佳的交际方法。要赢得别人的好感,得到别人的帮助,那自然而然的良好行为习惯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不可能与生俱来的,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日常生活点滴中积累。而礼貌,便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先机、起点,是在文明社会应体现出来的文明行为,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对每一个公民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